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塑造的初期阶段,正确的引导很重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的课程,而且融合了自然、历史、社会等之前的课程,显得更加多元化。小学课程中除了品德课之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正确引导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程一直在改革,同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而且其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性、生活化的教学特点,使得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传统的说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应该融入课程中,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一、生活化教学,营造德育环境
要在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就要营造德育教育的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很好的施行生活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营造德育教育的环境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我们的主题选择一要有思想性,二要有贴合性。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珍贵,可以开展“我的粮食之旅”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下地体验如何才能真正的种出粮食,春季耕地、播种,夏季浇水,秋季收割,之后还要翻晒,卖粮,工厂加工等。时间的跨度大,就选择当季合适的农事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身体验,其余过程可以用微课、PP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播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有亲身去体会到父母、农民的农事活动,才能真正理解粮食的重要性、节约粮食的必要性。
同时德育教育要想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让德育教育真正的深入学生的行为习惯中。比如有关卫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实施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按照年级段进行了不同的分工:一二年纪的学生负责打扫教室卫生;三年级的学生分片包区进行校园卫生打扫;四年级男生负责制作宣传标语、修缮花坛、花池、桌子等,四年级女生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绘制;五年级学生负责办公室与实验室的卫生工作;六年级的学生负责清理校园的僵尸车、杂草、与玻璃的清洁工作,同时组织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在监督工作的同时也动手工作。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同学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德育教育润物无声。
二、重视活动实施过程,培养协作精神
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紧密合作。然而,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学生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生与生的交流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合作精神和技能,同时也造成学生不尊重他人,不愿帮助别人等一些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多地采取5—7人组成的课题组。它由学习成绩优、中差的学生,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需要,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如课题组成员间合作交流,以求集思广益,深化对问题的研究;跨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但在实施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小组内学习不协调,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何防范与引导呢?
(一)将小组工作分为:组长、资料管理员、联络员等。组内成员的职责,按特长、兴趣、爱好分工到个人,制定具体的岗位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工作、基本要求,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使活动有序开展。
(二)小组内运用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的时间、积极性、协作性、收获以及小组内评价做好记录。这样,从制度上起到督促与鼓励。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每个学生近距离交流的都是和自己认知模式差别最小的学生,促使其更好地向别人合作学习。而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也认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所产生的效能要比教师的引导和空洞说教大得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在合作时,生与生间情感交流,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儿童交流的欲望,获得被他人尊重和分享成功的喜悅,养成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三、创新活动课程,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中间经历了战争与灾难的洗礼,但是文化的传承一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德育教育的很多。比如出则悌,入则孝;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德育教育的经典名句。近年来的国学热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加入了国学读书中,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比如学生喜欢过节,因为可以放假,也可以有更多的零花钱用,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现在都受到了国外节日的冲击,以及我们自身传统的丢失,使得现在过节就是吃吃喝喝,玩游戏等等。鉴于此,笔者在高年级组织了主题为“你不知道的传统节日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我们最隆重、最喜欢的春节(过年),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从进入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出年。笔者将学生分组:一组收集春节期间的民间谚语,并且做出相应的解释;一组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与活动;最后一组调查我们县、镇上春节的风俗、活动等。将三组的学生的调查资料在多媒体教师播放,选择其中的点来讲解,比如腊八粥的来历,比如小年等等,通过故事的讲述渗透德育观念,学生的调查又让他们对这些印象深刻。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品德教育的大课堂。只要在平时活动开展中,教师做有心人,让学生在课中乐,乐中学,学中长,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薛平.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8):78-79.
[2]董伟.异彩纷呈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山东工业技术,2016(1):254-254.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程一直在改革,同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而且其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性、生活化的教学特点,使得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传统的说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应该融入课程中,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一、生活化教学,营造德育环境
要在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就要营造德育教育的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很好的施行生活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营造德育教育的环境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我们的主题选择一要有思想性,二要有贴合性。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珍贵,可以开展“我的粮食之旅”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下地体验如何才能真正的种出粮食,春季耕地、播种,夏季浇水,秋季收割,之后还要翻晒,卖粮,工厂加工等。时间的跨度大,就选择当季合适的农事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身体验,其余过程可以用微课、PP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播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有亲身去体会到父母、农民的农事活动,才能真正理解粮食的重要性、节约粮食的必要性。
同时德育教育要想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让德育教育真正的深入学生的行为习惯中。比如有关卫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实施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按照年级段进行了不同的分工:一二年纪的学生负责打扫教室卫生;三年级的学生分片包区进行校园卫生打扫;四年级男生负责制作宣传标语、修缮花坛、花池、桌子等,四年级女生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绘制;五年级学生负责办公室与实验室的卫生工作;六年级的学生负责清理校园的僵尸车、杂草、与玻璃的清洁工作,同时组织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在监督工作的同时也动手工作。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同学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德育教育润物无声。
二、重视活动实施过程,培养协作精神
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紧密合作。然而,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学生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生与生的交流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合作精神和技能,同时也造成学生不尊重他人,不愿帮助别人等一些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多地采取5—7人组成的课题组。它由学习成绩优、中差的学生,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需要,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如课题组成员间合作交流,以求集思广益,深化对问题的研究;跨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但在实施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小组内学习不协调,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何防范与引导呢?
(一)将小组工作分为:组长、资料管理员、联络员等。组内成员的职责,按特长、兴趣、爱好分工到个人,制定具体的岗位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工作、基本要求,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使活动有序开展。
(二)小组内运用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的时间、积极性、协作性、收获以及小组内评价做好记录。这样,从制度上起到督促与鼓励。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每个学生近距离交流的都是和自己认知模式差别最小的学生,促使其更好地向别人合作学习。而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也认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所产生的效能要比教师的引导和空洞说教大得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在合作时,生与生间情感交流,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儿童交流的欲望,获得被他人尊重和分享成功的喜悅,养成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三、创新活动课程,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中间经历了战争与灾难的洗礼,但是文化的传承一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德育教育的很多。比如出则悌,入则孝;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德育教育的经典名句。近年来的国学热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加入了国学读书中,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比如学生喜欢过节,因为可以放假,也可以有更多的零花钱用,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现在都受到了国外节日的冲击,以及我们自身传统的丢失,使得现在过节就是吃吃喝喝,玩游戏等等。鉴于此,笔者在高年级组织了主题为“你不知道的传统节日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我们最隆重、最喜欢的春节(过年),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从进入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出年。笔者将学生分组:一组收集春节期间的民间谚语,并且做出相应的解释;一组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与活动;最后一组调查我们县、镇上春节的风俗、活动等。将三组的学生的调查资料在多媒体教师播放,选择其中的点来讲解,比如腊八粥的来历,比如小年等等,通过故事的讲述渗透德育观念,学生的调查又让他们对这些印象深刻。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品德教育的大课堂。只要在平时活动开展中,教师做有心人,让学生在课中乐,乐中学,学中长,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薛平.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8):78-79.
[2]董伟.异彩纷呈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山东工业技术,2016(1):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