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 要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语言变体,具有超越语义特征之外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分析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容易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翻译 策略
一、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网民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这就是网络流行语,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及翻译时容易遇到的问题分析
1、谐音
通过谐音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往往这类语言也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形象、夸张、幽默、诙谐的特点。比如:“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因与“悲剧”谐音,被网友们幽默地双关使用,还由此产生了“餐具”、“洗具”等等一些衍生词。这类词语的翻译时,如何将语言所代表的本意和引申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成为一大难点。
2、派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速度加快人们开始习惯用一种新异又形象的词语来说明或者指代这种现象,从而派生出大量地网络流行语。比如“吧”是英语“bar”的音译词,本意是卖酒的柜台,但是而今为了满足对新鲜事物的表达,“网吧”、“书吧”、“贴吧”、“话吧”等一系列词汇应运而生,相似的还有“*奴”、“*族”的形式等等。这类词汇在翻译怎样将英语原意和现在汉语的派生词义结合起来,成为难点。
3、旧词新意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语言也在与时俱进。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网络时代被网络语言赋予了新的含义。以“潜水”为例,网络流行语中的“潜水”绝不是指其原本的意义了,而是指在网上经常登录却只做旁观不发表任何主题或评论的行为,类似的词语还有“灌水”、“泡菜”、“偷菜”、“特困生”等等。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我们不但要了解其本来的意义,更要清楚其的新意才能做到翻译的准确。
4、外来词的影响
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引入和流行变得更加迅速和频繁。比如:“挨踢人士”(IT workers)的音译,“伊妹儿”(E-mail),“黑客”(hacker),“克隆”(clone),“丁克”(DINK)等等。这些词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缺的“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策略探析
1、直译法
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的前提下,有些网络流行语可以将其指称意义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既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不致产生误解。
例: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but solitude.
分析:原句是某贴吧里一张男子吃面图片的配文,之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二字,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本句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额方式,套用英语中的“not…but…”句型;在指称上须注意“哥”指代的是说话者自己,不能译为brother。
这类词语很多,比如“闪婚”,即闪电式结婚,是指双方在短暂相识后,不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了解而建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婚恋模式,所以完全可以直译成“flash marriage”。还有“冷暴力”(cold violence)、“大众脸”(public face)、“车友会(motorists’club)”、“团购”(group purchase)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有些人物名、地名、历史事件等专有名词。这时就要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来解决,如果不加注释,单纯采取直译货音译的方式,外国友人可能不知所云,也就达不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2、意译法
有些网络流行语是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或者旧词翻新甚至是词义引申创造出来的,它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单凭从字面意思不能正确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或者说无法在翻译中实现“对等”。这时就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比如:“裸捐”,字面的意思是裸体的捐赠,如果直接译成“naked donation”恐怕外国人只会一头雾水,其实它是来自于比尔·盖茨宣布的退休将个人资产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因此译成“all-out donation”就不会产生歧义了。还有“雷人”、“给力”、“砖家”、“车轮腐败”等网络流行语都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
四、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网络成为语言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平台。很多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围已经不局限于网上了,早已走入了社会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的一部分。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这类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流行语的特点、来源以及内涵,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将最到位的表达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流行语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晓艳.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J].语文学刊,2010(9).
[3]廖晟.流行语翻译与本土化途径[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
[4]王世龙.从“给力”探讨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之争[J].现代语文,2010(9).
【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翻译 策略
一、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网民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这就是网络流行语,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及翻译时容易遇到的问题分析
1、谐音
通过谐音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往往这类语言也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形象、夸张、幽默、诙谐的特点。比如:“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因与“悲剧”谐音,被网友们幽默地双关使用,还由此产生了“餐具”、“洗具”等等一些衍生词。这类词语的翻译时,如何将语言所代表的本意和引申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成为一大难点。
2、派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速度加快人们开始习惯用一种新异又形象的词语来说明或者指代这种现象,从而派生出大量地网络流行语。比如“吧”是英语“bar”的音译词,本意是卖酒的柜台,但是而今为了满足对新鲜事物的表达,“网吧”、“书吧”、“贴吧”、“话吧”等一系列词汇应运而生,相似的还有“*奴”、“*族”的形式等等。这类词汇在翻译怎样将英语原意和现在汉语的派生词义结合起来,成为难点。
3、旧词新意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语言也在与时俱进。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网络时代被网络语言赋予了新的含义。以“潜水”为例,网络流行语中的“潜水”绝不是指其原本的意义了,而是指在网上经常登录却只做旁观不发表任何主题或评论的行为,类似的词语还有“灌水”、“泡菜”、“偷菜”、“特困生”等等。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我们不但要了解其本来的意义,更要清楚其的新意才能做到翻译的准确。
4、外来词的影响
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引入和流行变得更加迅速和频繁。比如:“挨踢人士”(IT workers)的音译,“伊妹儿”(E-mail),“黑客”(hacker),“克隆”(clone),“丁克”(DINK)等等。这些词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缺的“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策略探析
1、直译法
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的前提下,有些网络流行语可以将其指称意义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既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不致产生误解。
例: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but solitude.
分析:原句是某贴吧里一张男子吃面图片的配文,之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二字,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本句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额方式,套用英语中的“not…but…”句型;在指称上须注意“哥”指代的是说话者自己,不能译为brother。
这类词语很多,比如“闪婚”,即闪电式结婚,是指双方在短暂相识后,不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了解而建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婚恋模式,所以完全可以直译成“flash marriage”。还有“冷暴力”(cold violence)、“大众脸”(public face)、“车友会(motorists’club)”、“团购”(group purchase)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有些人物名、地名、历史事件等专有名词。这时就要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来解决,如果不加注释,单纯采取直译货音译的方式,外国友人可能不知所云,也就达不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2、意译法
有些网络流行语是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或者旧词翻新甚至是词义引申创造出来的,它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单凭从字面意思不能正确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或者说无法在翻译中实现“对等”。这时就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比如:“裸捐”,字面的意思是裸体的捐赠,如果直接译成“naked donation”恐怕外国人只会一头雾水,其实它是来自于比尔·盖茨宣布的退休将个人资产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因此译成“all-out donation”就不会产生歧义了。还有“雷人”、“给力”、“砖家”、“车轮腐败”等网络流行语都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
四、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网络成为语言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平台。很多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围已经不局限于网上了,早已走入了社会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的一部分。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这类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流行语的特点、来源以及内涵,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将最到位的表达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流行语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晓艳.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J].语文学刊,2010(9).
[3]廖晟.流行语翻译与本土化途径[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
[4]王世龙.从“给力”探讨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之争[J].现代语文,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