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28380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130例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息肉病人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息肉电切术或电凝术,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采取相应的切除方式。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均少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5.4%和93.8%(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P<0.05)。结论:在无痛胃镜下行胃息肉切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关键词】胃息肉切除术;无痛胃镜;普通胃镜;临床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63-02
  胃息肉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单个发生,也可多发。大多数胃息肉无临床症状,常常在进行肠道疾病检查时发现。近年来,由于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检出率不断增加[1,2]。本文通过对照研究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胃息肉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过内窥镜检查后确诊。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如下:初次诊断的胃息肉;无严重慢性疾病,能够耐受内镜检查和治疗。排除标准如下: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浸润;其他疾病的证候或合并症;已接受相关治疗;严重心、肝、肾损害;其余特征人群(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1.3 分组 1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37.2±4.8岁,息肉直径1.5±0.8cm。对照组(65例)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38.0±4.5岁,息肉直径1.6±0.9cm。两组性别,年龄和息肉的临床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4方法
  1.4.1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相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酶时间、心电图等。胃镜或肠镜检查,病理学排除恶性病变。术前前晚禁食,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禁食1-2d 或食少许流质食物。常规给予止血、抗感染、保护肠黏膜等治疗,密切观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1.4.2 麻醉方法研究组口服盐酸达克罗宁,取左侧卧位,头部后仰,吸氧。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观察病人反应。当患者入睡、睫毛反射及咽部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及呼叫无反应时,停止注药,然后,开始检查及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达克罗宁10min后,左侧卧位进行检查和治疗。
  1.4.3 手术方法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息肉电切术或电凝术,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采取相应的切除方式。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采取活检钳夹除或点灼、压灼;直径在1~2cm之间的息肉的采用圈套器电凝、电切;直径大于2cm的息肉采用分块电凝、电切。
  1.5 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记录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观察腹胀,腹痛,出血,穿孔等术后并发症。临床有效标准:息肉彻底清除,基底部凝固变白;3个月后复查,未发现任何息肉。临床有效率=有效/总例数×100%[3]。
  1.6 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对照组和研究组临床疗效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4%。经X2检验,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照组和研究组并发症的比较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腹胀,腹痛,出血和穿孔。出血及穿孔并发症经过局部处理,完全恢复。对照组和研究组并发症的并发症见表3。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且,研究组的并发症为一般并发症(腹胀和腹痛),没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出血和穿孔)。
  3 讨论
  本文对比研究无痛胃镜和常规内镜下息肉电切除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发现,与常规胃镜胃息肉切除比较,无痛胃镜胃息肉切除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治愈率,同时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痛胃镜胃息肉切除几乎能避免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与其他报道类似。
  目前,内镜下息肉切除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操作过程规范能确保无痛胃镜技术安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由有临床使用异丙酚经验的麻醉师配合操作熟练的内镜医师;②术中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③控制异丙酚给药速度及总量。若诊疗过程中出现咳嗽、躁动,应及时追加药物;④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
  总之,在无痛胃镜下行胃息肉切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冯智,胡尔西旦·那斯尔,古丽巴哈尔·司马义, 等. 内镜治疗111 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胃肠病学, 2013, 18(12): 750-752.
  [2]贺德志,彭俏, 李建生, 等. 内镜治疗胃息肉653例临床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6): 345-346.
  [3]沈静言,张曙, 朱玉婷, 等.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胃肠道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29): 5746 -574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评价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70例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妈富隆治疗的观察组与服用中药益母草颗粒治疗的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治疗后止血效果、月经减少、月经复潮、宫腔积血等情况作以对比。结果:观察组人工流产口服妈富隆治疗后阴道流血时间为(9.4±5.8)d明显短于对照组(15.8±6.7)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经腹部B超、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1例,分别对患者行经腹部B超诊断(腹部组)、经阴道B超诊断(阴道组),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阴道组诊断的准确率为97.80%,腹部组诊断的准确率为70.33%,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十分明显,即P<0.05。结论:相对比经腹部B超而言,经阴道B超在异位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梅花针叩刺督脉与夹脊穴为主治疗用于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法,而观察组采用的则是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运用梅花针叩刺督脉与夹脊穴为主治疗法。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治疗作用效率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论:对不随意运动型小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低分子肝素、泼尼松联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的疗效情况。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NS患儿分为对照组43例(应用泼尼松)及试验组43例(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泼尼松);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81.40%,P<0.05,差异具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品管圈活动对改善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进行静脉留置针治疗的7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抽签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9例。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品管圈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
期刊
【摘要】肿瘤相关糖抗原 (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 TACAs)是广泛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多糖类肿瘤相关性抗原,Globo-H作为TACAs中的代表,广泛表达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而基于Globo-H的抗肿瘤糖疫苗作为未来可能治疗乳腺癌的新武器,在近年来取了快速的发展,一些Globo-H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虽然在发展过
期刊
【摘要】目的:对人工流产女性病人施行微管微创妊娠终止手术的疗效展开探讨。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因需实施计划生育手术而进入本院施行人工流产的97例女性孕妇为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成观察组、对比组,观察组50例施行微管微创妊娠终止术,对比组47例施行负压性吸宫手术,经探究两种流产术的开展情况,评估微管微创术的运用疗效。结果:两组孕妇都流产成功,妊娠终止率100.00%。观察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方法:以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确认并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生脉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实验组49例(应用生脉注射液)及对照组49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7.96%、93.88%,均高于对照组85.71%、79.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吲达帕胺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4年3月-2016年2月接受治疗的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应用厄贝沙坦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吲达帕胺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