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口因素对商品住宅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2005-2015年杭州市人口结构和商品住宅交易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杭州市人口因素对商品住宅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城乡结构、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总抚养比、总人口、家庭户均人口规模、性别比、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与住宅价格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并且对杭州市住宅需求影响排序由强及弱。其政策含义是:房开公司必须根据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调整住宅供给结构,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口因素,商品住宅价格,灰色理论,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7)02-0026-31 收稿日期:2017-01-0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线城市的商品住房需求量快速上升,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见解。李建(2015)通过构建商品住宅市场需求函数并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不同城市因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聚集度以及人口购买力等方面的差别,不同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的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李海洋(2010)分析了除供给和需求因素外的政策因素,认为政策对商品住宅需求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胡伟艳、王钰(2007)对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认为经济因素对住宅需求的影响力较大。吴群、高慧琼(2006)探讨供求关系对商品住宅价格作用的机理,认为供求关系是住宅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生产成本(地价等)只是房地产价格的构成要素,其影响住宅需求的作用是有限的。任荣荣、张红(2005)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且房价基本不变的条件下,住宅需求将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从经济、区位、政策、收入、心理因素等因素研究房价波动比较普遍,研究人口因素对商品住宅需求影响的成果还较少,人口因素对住宅需求量的影响未被足够重视,而人口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商品住宅市场规模和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住宅的基本职能就是为购房者提供生活起居的空间,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以人口因素对商品住宅需求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灰色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可量化的住宅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杭州市为例,测算人口因素对住宅需求的灰色关联度,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住宅需求量的因素,最后提出解决住房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2 人口因素对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机制分析
  2.1 人口数量
  商品住宅是供消费者使用的,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宅的数量。杭州市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其常住人口已达到870.04万人。2016年杭州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杭州市总人口数为723.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495.38万人。人口总量的增加,则相应的家庭户数也会增加,使得其商品住宅需求量大幅度提升。
  2.2 人口变动
  人口变动分为两种情况: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第一,从人口自然变动方面来看,根据2016年杭州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2015年,杭州市出生人数70617人,出生率达9.81‰,其中,自然增长人数30291人,自然增长率4.21‰。虽然新生婴儿无购买住房的能力,但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商品住宅产生潜在需求。第二,从人口机械变动情况来看,2015年,杭州市迁入人数89192人,净迁入人数达50796人,人口的机械增长对商品住宅产生了现实需求。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刺激了购房需求的扩大,因外来人员中包含许多外来投资者、商人、白领等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购房意愿的人群,扩大了住房需求;同时,杭州市房屋租赁市场因外来务工人员变得更加活跃,活跃的租赁市场又进一步增加对商品住宅的需求。
  2.3 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房屋的支付能力、对房型的需求及購房动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需开发商对消费者做出明确的定位。2015年末,杭州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如下:18岁以下人数112.12万人,占总人口15.5%;18-35岁有171.29万人,占总人口23.7%,此年龄段包含适龄结婚人口,对商品住宅需求较大;35-60岁人数最多,占总人口39.8%,收入水平较其他年龄段人口高,大多生活较为安定,有购买商品住宅的能力并且也有购买不动产的想法;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21.0%,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与儿女同住、多居室房型需求增加,开发老人健身配套设施的商品住宅需求增加。
  3 杭州市人口因素对住宅需求的灰色关联度测算
  3.1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根据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可量化性,本文选取了杭州市总人口、总抚养比、性别比、家庭户均人口规模、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结构、人口密度等八个可量化的住宅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以住宅销售面积代表住宅需求,根据各影响因素与住宅销售面积的相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考察人口因素各指标与住宅需求量的相关关系。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和《杭州市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
  3.2 无量纲化处理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3.3 求关联系数
  设关联系数为z,则所求关联系数如表3所示。
  3.4 计算关联度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4 杭州市人口因素对商品住宅需求影响的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8个因素对杭州市住宅需求影响由强及弱排序为:人口密度、城乡结构、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总抚养比、总人口、家庭户均人口规模、性别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这8个因素的关联度基本在0.6以上,证明这些因素都与住宅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关联度排在前面两位的是人口密度和城乡结构,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引起住宅需求的增长。大量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安家,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的提高使住宅需求增加。   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排在第三位,这说明随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之带来的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从最简单的吃、穿需求提升到对住宅的更高要求,人们的住房开始慢慢更新换代,变得更大,硬件设施、交通条件更好,这种更新换代就促进了住宅需求的增长。此外,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大体现。
  总抚养比与住宅需求的关联度排在第四位,说明随着抚养比的提高,劳动人口的抚养压力会逐渐加重,人民将会花更多的钱在基本生活上,那么对于住宅的需求自然有所下降。而抚养比下降则意味着人民生活压力下降,人民将会有更多的钱花在改善居住环境上,引起住宅需求的增长。
  总人口排在第五位,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住宅需求也随着增加。新生人口和机械增长人口比例的上升滋生了新的住宅需求。
  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对住宅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推行,家庭户均人口规模有所增加,原来的住宅面积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产生了新的住宅需求,对于住宅户型、面积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人口性别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住宅需求的关联度排在后面,这主要是因为杭州市人口性别比较为均衡,其次是因为房价上涨过快,高于人们收入的上涨速度,导致人们对住宅的购买力不高。
  5 结论与讨论
  由上述结果可知,解决住房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推进城市化进程,调整城乡结构与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并行;第二,挖掘新增城市人口住宅需求,做好多层次的住房供给;第三,扩大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第四,依据人口结构变化,调整住宅供给结构;第五,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推广老年型公寓。总之,随着“全面二胎”人口政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结构将逐渐趋于合理化,而人口政策推行效果的實现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我国的城镇居民住房需求也必将发生总量及结构性变动。因此,只有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才能掌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稳步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健.江苏省商品住宅市场需求及地区差异——基
  于需求函数的动态分析.金融纵横.2015.01
  2.胡伟艳 王钰.武汉市商品住宅需求影响因素及预测.工业技术经济.2007.05
  3.吴群 高慧琼.供求关系对大都市商品住宅价格作用机理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2005.02
  作者简介:
  赵霞,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国民经济。
  徐静静,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
  蒙永亨,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明文规定房屋征收项目实施前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鉴于风险本身具有的“模糊性”,以深圳某房屋征收项目为例,基于模糊数学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模糊评估模型并对该项目实施了风险模糊评估。该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综合评估结果为“较低风险”,原则上建议通过该项目的房屋征收决定,同时,建议围绕该项目的单项风险提示加强风险防范。  关键词: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F0
期刊
摘要: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完善土地征收补偿体系,以山西省沁水县失地农民为例,建立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精确量化不同补偿模式下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研究表明组合补偿模式在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方面更具优越性,而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模式还待优化完善。  关键词:失地农民,补偿模式,AHP,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山西省沁水县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期刊
摘要:成片区域重建开发是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开发初始阶段找到能真正具有触发与引领作用的触媒项目以形成聚集规模效应并拉动整个区域发展。基于区域开发特点,分析触媒项目的类型特点与选择。在分析触媒效应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开发中触媒项目综合效应的三维分析框架:活力效应维度、空间效应维度和时间效应维度,系统构建了综合效应评估体系。最后以徐汇滨江“梦中心”触媒项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
期刊
摘要:以天津市1999-2014年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天津市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结果发现,天津市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关系较好,但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
期刊
摘要: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衡格局是导致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结构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设施分布的差序化、教育资本化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住房需求偏好差异共同影响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演化格局。从社会阶层视角出发,分析阶层背景引致的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基础教育获得的差异,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而系统剖析基础教育不均衡现象形成的动力机制,并结合“社会-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透析其社会空间效应机理。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要:通过深入社区对居民实地调研,分析研究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假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验证及影响程度判断。实证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不太强烈;年龄变量和居住年限变量与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成正相关,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成负相关,性别因素和受教育程度对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社区自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联系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趋向明显。现行的宅基地法律制度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安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的分离,阻碍了城镇化的纵深发展。然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以及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应当围绕放开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主体的限制、明确流转方式、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宅基地使用权流
期刊
摘要:调研发现,南京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商品房质量令人堪忧。商品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的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关乎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不得不引起高度关注。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依法重拳出击妨害商品房质量的不法行为,依法规制今日南京房地产市场,切实提高商品房质量,确保南京市民的生活水平,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关键词:南京房地产,商品
期刊
摘要:美国当前住房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低收入群体和保障性住房在社区遭遇“邻避效应”,很多地区限制用地规划与开发用途、拖延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发商难以用获批的优惠在合适地段建设保障性住房,住房供应量减少导致房价、房租上涨,低收入群体在得到租金补贴的情况下仍然难以匹配到合适的住房,使得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以马萨诸塞州为代表的州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干预和激励政策。解剖
期刊
摘要:砂岩热储回灌技术是孔隙型热储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主要技术难题,也是影响孔隙型热储地热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个瓶颈问题。而其中回灌井成井工艺是影响砂岩热储回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津开展新近系孔隙型砂岩热储回灌井成井工艺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滨海新区的馆陶组热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回灌井成井工艺进行了分析对比,为今后不同地区回灌井施工提供了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