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灵魂冒险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存在,他吸收了中西方印象批评的共同之处,在文学的世界中,看透了人生的凉薄与困境,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一批作家及其作品的判断,体现着“咀华”式批评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作为批评家的深刻意义与独特思考。
  一、在中西方批评张力中的自我提升
  李健吾的批评观,是一种印象主义式的批评观,他是一个把文学看作纯美之生命的批评家,强调批评必须与这种生命情调保持一致。在此前提下,他借鉴融合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批评意识及社会历史批评上的特点,对西方印象批评加以修正、改进,创新出既具有民族文论底蕴,又含纳了现代意识的中国式印象批评话语。
  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源于法国,这一流派对李健吾批评思想影响深远。李健吾在批评思想上认同西方印象主义,与他曾留学法国,系统学习了法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密不可分。李健吾非常欣赏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大师法郎士所做出的关于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奇遇”的观点,并把它作为自己批评观念追求的目标。李健吾还从人性出发,把人看作自我的存在。
  作为一个学识渊博,对中西文学有着深厚积淀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生成不仅单一地受西方印象主义风潮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的博大精深更是深入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维之中,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自己的“印象批评”,如孟子说读诗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应当“以意逆志”,正确的批评要“知人论世”,其后的时代以“品”论人、论画、论诗成为一种风气……二者共同的滋养使其思想精髓得以呈现并予以创造性转化。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一方面借鉴了西方的印象主义,另一方面又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前者是李健吾文学批评思想的基础,后者是李健吾批评观点构成的精髓,共同构成了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论。
  二、李健吾“咀华”式批评的艺术魅力
  (一)艺术与人性的复合
  李健吾主张文学应当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他声明:“一切是工具,人生是目的,艺术是理想化的人生。”因此,李健吾在谈到文学活动的时候,不忘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如说及批评的根据,他就认为:“对象是文学作品,他以文学的尺度去衡量;这里的表现属于人生,他批评的根据也是人生。”
  不过,李健吾认为“艺术来自人生,不就是人生”。也就是说,艺术应该与人生保持关系,是指艺术与人生的真实保持关系。因此,艺术的人生性,也就是艺术的真实性,只有达到了真实,艺术才真正有了人生性。因此,一部作品要想与人生保持关系,就必须与现实保持关系:“只要现实—那最高的现实存在,一部艺术作品便不愁缺乏时代的精神。”所以,李健吾在强调艺术要以人生为创作的底本时,是主张对于人生进行选择和加工的。
  (二)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关照
  李健吾通过文学批评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一批作家及其作品的判断,处处体现了理性的力度,散发着感性的魅力。
  一方面,李健吾广泛地吸收了唯美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偏重于审美感悟的审美批评。他主张艺术是直觉的产物,把艺术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他所强调的批评的印象性,是美的、活的,是来自生命的律动与色彩,捕捉它们不仅需要依靠印象,还要有综合的观察与介入。
  另一方面,李健吾在法国学习期间,专门研究了福楼拜,因此他的批评也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分析问题能够比较客观。不难发现,在李健吾的批评文章中,始终有一条清晰的理论脉络贯穿始终。具体来说,从李健吾对巴金《爱情三部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整篇评论文章无论前面的引言还是后面的关于主要观点的论述,都由创作者、批评者、人性这些字眼贯穿始终,这表明了批评者的批评文章始终有一条逻辑清晰的脉络结构,体现了理性的力度。
  (三)自由与节制的张弛有度
  李健吾在建立他的印象式批评观时,主张以自我为基础、以自我的满足为目的,又对这种自我的鉴赏与印象进行了修正。
  李健吾的批评文章开头天马行空,并没有立刻进入论述主题,给读者一种游离主题之外的感觉,但是随着作者的笔触逐渐深入,文章的主题就清楚明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也随之慢慢结束。这个过程十分自然。在评论卞之琳的《鱼目集》时,李健吾为了证明这首诗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他用大段的文字记述新诗的发展概况,然后才引出所要论述的主题,最后重新回归到文章的写作意图上。
  虽然李健吾在评论中有为数不少的看上去跟主题毫无关联的话语,但是整篇批评却能保持短小精悍,无冗余繁杂之感。他能够把握好主旨论述中张与弛之间合适的度,这使得其批评得以平衡,达到顺其自然的有机融合,既不一根筋到底,也避免了论述的漫无目的。
  三、李健吾批评思想的意义与思考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带着同情和温暖走向文学,在文学的美丽中发掘和追求人类的天性,被誉为第一个批评的宁馨儿。分别而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式批评的功绩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批评本身变成了真正的藝术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把批评本身真正变成了艺术。在这方面,茅盾曾强调批评与批评家的个性关系,提出批评不是科学这一概念。因此,他的某些批评文章,不乏生动的情致,具有美文的特点,体现出对于批评对象的“印象的把捉”,但是缺少的是自我与作家之间密切的心灵对话,并且无法做到像印象主义者那样主张自我就是批评的追求。
  李健吾不仅是一个批评艺术化的倡导者,也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他善于运用抒情性的语言,描写作品带给人的审美感受,营造出情绪的氛围,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在评价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时,他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与看法。在谈到作品的人物的时候,他的文字更是充满了活力,在他的笔下,那些活生生的灵魂在呻吟着、呼吁着、追求着。
  正是他的这种从内心情感出发,注重对作品直觉的感悟,使得他的批评充满了艺术性与人情美。
  (二)强调批评的建设性
  从五四运动以来,文化思想界中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批评往往会成为思想斗争的一种方式、一种工具。正因此,一些不成熟的批评家的批判打破了常规,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与破坏。李健吾希望对此有所匡正,才大力倡导批评的建设功能。
  作为一名批评家,李健吾认为:一方面,就缺点来批判任何事物,总是不聪明的,要做的应当是努力发现事物的优点;另一方面,不应借批评而攻击人身,借批评造成彼此的阻隔。
  但是,李健吾也不赞同一味地赞扬作家和作品,他强调批评的建设性是在于在对待创作的时候,保持一种谦恭、温和的态度,不从恶意出发,不从否定对象出发,不从绝对的自我出发,但也指出了批评不是“一意用在恭维”。因此,只要以建设文学为目的,不论赞扬也好,否定也罢,都是建设的内容。
  (三)丰厚的批评成果
  在现代批评史上,李健吾凭借着学者的严谨、艺术家的自觉与批评家的敏锐,取得了丰厚的批评成果。
  如对沈从文的评价上,就足以看出李健吾具有很大的认识前超性。在当时,很多人并不承认沈从文征服了自己,相反,否定了沈从文作品存在的合理性。是李健吾看清了沈从文的真面目,发掘出其作品的闪光点,把沈从文当作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小说家来看。另外,理解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大课题,李健吾作为一个与鲁迅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小差距的批评家,也能提供有关鲁迅的真知灼见,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他认为,如果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主潮是追求“力”的,那么,“鲁迅的小说,有时候凄凉如莅绝境,却比同代中国作家更其提供力的感觉”。这不仅表明鲁迅的文学魅力之高,也说明李健吾对艺术的追求是高水准的。
  四、结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说李健吾是一个有着突出的成绩的批评家,那是名副其实的。因此,无论对文论界、文学批评界的发展,还是对当下社会的现状,李健吾的“咀华”的文学批评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他文献
我有相思知也否,春风只向花边走。  情话而出私说够。  红打皱,香颜渐次形容丑。  不觉夫君携我手,胸怀一似多年旧。  草木得春重架構。  芽如豆,撑开叶绿千明秀。
竹子被劈成一片一片  再牵在一起就成了栅栏  這些竹子都是一群老竹子  都是一群竹骨  他们不怕被用尽  都愿意把自己唯一的身子  交给刀,交给岁月。被劈成多个肢体  这些竹栅栏  多像我们的父母  他们虽然都老了,但  哪一天不是想  掰开自己,为我们所用  麦子老了  麦子老了  身体就回到草帽  锄头老了  就回到生它的打铁铺子  豌豆花老了  就回到它抚育过的豆荚里  梅花老了  就回到一
文学文本与音乐剧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又有着相依相生的互动关系:文学文本是音乐剧改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文学文本的音乐剧改编,又给予文本一种全新的阐释形式及表达效果。以法国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长篇小说《歌剧魅影》(Le Fant?me De L’opéra,1911)和文本改编的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
双峰嵲屼耸高天,翠黛葳蕤瞰世间。  万仞溟濛闻涧籁,千峰蓊蔚袅云烟。  涵缘晓色洇露徙,朗咏涂霞叩月先。  欲借春风资览胜,博文易笔妙通潜。  桃之夭夭(中華新韵)  秋风驻夜入云烟,霁色深岚绕野阡。  玉露清孤流倦梦,丹霞浸浴掩羞颜。  红翻万亩桃花阵,翠染千山水果园。  陇上循踪枝满挂,馨香又惹醉婵娟。
許一滴泪  滴落凡尘  把桑田  哭成沧海  让前世的诺言  邂逅今生的伊人  如这场夏雨  邂逅了荷塘  任一朵莲跳出淼漭  映出红颜  婷婷玉立  在水一方
摘 要:“美”与“丑”的对立贯穿了《湖》的始终,川端康成通过主公人对不同少女的跟踪与爱恋,表达了人物对美的极性追求以及对自身丑陋的掩饰和厌恶。从《湖》中我们可以看到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同时也能看到其在作品的叙述中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简析《湖》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视域下对追求美的诠释。  关键词:《湖》;美;极致追求;内心表现;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杜峪纾(1995-),女,辽宁省抚
摘 要:《麦克白》中人物的发展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矛盾的,有人物自身的挣扎、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自然与超自然因素的矛盾,还有《麦克白》戏剧本身戏剧表现的矛盾性。正是由于这些矛盾,使得人在不同的命运阶段内,不得不进行一次次地选择与改变,完成对自身命运的塑造。看似是不同的矛盾冲突主宰的命运,但恰恰是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自我塑造的结果。  关键词:《麦克白》;矛盾;命运;性格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
中国传统美学艺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属于展现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领域,赋予文学艺术美学意义不仅可展现知识中具有的美,而且利于培养和提升人的思维高度和生存境界。苏轼作为艺术领域美学大师,其通过诗词方式构建美学思想体系,并通过不断充实内容,实现美学不断外延扩展,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特色。同时苏轼的诗词也展现出了其美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在对其诗词价值进行挖掘中,研究其诗词中美学特色极为必
黄昏,天幕一再低垂  这让我想起父亲承受的压力,和  对大地的谦卑  想起父亲带我逃荒  承受饥饿,贫穷,和  无尽的疲惫  老屋子的方桌上,還有  一盘,我和父亲  没有下完的棋  隔着的楚河汉界  直到父亲离世  我才读懂父爱的深沉  童话书,花裙子  一沓沓学习资料  都有父亲传递给我的温馨  那时候我们经常通话  用一部手机  连通亲情,和灵魂  现在,那部手机再也打不通了  人间与天堂相
你,如出水芙蓉,  缓解了患者的恐惧和疼痛。  你,如和煦的春风,  遏制了患者的病情。  你是红梅傲雪,  在严寒中托起生命。  你是提灯女神,  用愛的光芒,  照亮人类生命的历程;  你是白衣菩萨,  以大慈大悲之心  拯救苦难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