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与新加坡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始于建校之初。从2005年8月第一批11名干部和教师赴新学习培训算起,迄今已有57人次赴工艺教育学院(ITE)和南洋理工学院(NYP)交流学习。2011年4月,我校又与ITE就成立“中国苏州工艺教育卓越培训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
一、借鉴——新加坡育人方针对课程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ITE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其办学层次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其生源大多也是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养成良好道德素质,让每个学生享受职业教育带来的成功体验,是ITE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的。“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的九字方针浓缩了ITE育人的总目标,这是对新加坡这一学生群体十年基础教育完成以后的一个新定位。
2005年10月,我校研究出台《中专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企业,面向岗位,面对实际,改革课程结构、模式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形成‘德育 技能’特色”的课改要求。ITE把“重技能”放第一位,是基于新加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把德育放第一位,技能放第二位,是针对中国义务教育出口没有执行标准、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又没有“门槛”的特殊情况。这是我们在新加坡经验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判断和原则,也体现了我们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具体做法:一是借鉴ITE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调整、充实、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拓宽德育课程的体系和渠道,编写了《综合德育》校本教材;二是调整和制定文化基础课的课程目标,体现人文性、实用性、职业性,并与专业课程沟通融合,编写了《综合语文》和《综合数学》校本教材;三是借鉴ITE在学生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开发和设置有特色的实用课程的做法,开设机床排故、滑差电机、电子装配工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餐厅口布折花、插花艺术、保健与按摩、网店经营等20多门实用技能选修课程,力求使课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四是借鉴ITE以培养社会生活能力为目标的通用技能课程建设,开发《人际关系与客户服务》《思考与解决问题》《拓展训练》《口才训练》《赢在三创》等通用技能课程,并把它们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处世行事,培育社会生活能力、团队精神与技巧以及卓越服务素质,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五是探索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围绕技能证书考核和岗位要求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在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3月、4月、10月,学校又相继出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教学评价改革实施意见》《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二、深化——在借鉴中形成特色
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新加坡职业院校都有创新教育的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特长自由发展,把想法和创意变成产品。
结合全省职业院校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推进“三创教育”的大背景,我校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把创新教育作为特色教育来抓,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新加坡职教经验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亮点。主要的做法是: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门特色课程来建设,制作创新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赢在三创》《专利检索与专利改进》《思考与解决问题》等教材,并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出台完善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和创新竞赛奖励办法,建立了创新教育保障和激励机制;成立创新教研室和三个创新指导小组,聘请专家指导,打造创新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了创新工作室,添置创新设备,为创新发明活动提供硬件支持;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节,通过“金点子”比赛,收集学生的创新创意;通过教师指导和企业合作,帮助学生把创意变成产品;出台了《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书》,明确专利权属,规范专利的使用。通过这些措施,全校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创新教育结出硕果。近三年学生累计申请国家专利56项,学校获得苏州工业园区“2010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提升——探索新加坡职教经验本土化的实践成果
在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和ITE“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育人方针的基础上,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理论”为支撑,我们在2009年提出并探索“构建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IPQ)”的构想。
1.借鉴“爱心”教育,关注素养提升
ITE“育爱心”的方针,是基于学生实际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不尽如人意,也有不少学生来自问题家庭。学校在入学头三个月主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面对学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既渗透着浓厚的东方道德价值观,又融入积极进取、求知创新、沟通合作的现代元素。
我校在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和更高层次的追求。把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根据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挖掘职业素养内涵,分析职业素养各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构建包含这些因素的新的德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务实的态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使职业素养在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借鉴PEPP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
IT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中心的,采用问题学习或基于项目的PEPP教学方式,包括策划(Plan)、研讨(Explore)、实践(Practice)、总结(Perform)四个阶段。通过PEPP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获得在知识社会中必需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我校把这种模式引入我们的项目教学,并借鉴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形成。
PEPP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其实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构建IPQ教育模式的时候,侧重点就是研究学生的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和发展潜力以及实施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在学生的兴趣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开发和设置有特色的实用课程也是ITE成功的地方。从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来看,应制订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行灵活的修学制度和差异化教学,给予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及进度等方面的选择权。把第二课堂和各项竞赛成绩纳入学分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
3.立足校本实际,构筑IPQ模式保障机制
构建IPQ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硬件资源、教学制度改革、师资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文化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学校而言,应立足校本实际,优化管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保持理念常新,建立灵活适用的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营造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培育IPQ教育模式的文化土壤。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一、借鉴——新加坡育人方针对课程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ITE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其办学层次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其生源大多也是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养成良好道德素质,让每个学生享受职业教育带来的成功体验,是ITE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的。“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的九字方针浓缩了ITE育人的总目标,这是对新加坡这一学生群体十年基础教育完成以后的一个新定位。
2005年10月,我校研究出台《中专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企业,面向岗位,面对实际,改革课程结构、模式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形成‘德育 技能’特色”的课改要求。ITE把“重技能”放第一位,是基于新加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把德育放第一位,技能放第二位,是针对中国义务教育出口没有执行标准、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又没有“门槛”的特殊情况。这是我们在新加坡经验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判断和原则,也体现了我们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具体做法:一是借鉴ITE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调整、充实、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拓宽德育课程的体系和渠道,编写了《综合德育》校本教材;二是调整和制定文化基础课的课程目标,体现人文性、实用性、职业性,并与专业课程沟通融合,编写了《综合语文》和《综合数学》校本教材;三是借鉴ITE在学生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开发和设置有特色的实用课程的做法,开设机床排故、滑差电机、电子装配工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餐厅口布折花、插花艺术、保健与按摩、网店经营等20多门实用技能选修课程,力求使课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四是借鉴ITE以培养社会生活能力为目标的通用技能课程建设,开发《人际关系与客户服务》《思考与解决问题》《拓展训练》《口才训练》《赢在三创》等通用技能课程,并把它们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处世行事,培育社会生活能力、团队精神与技巧以及卓越服务素质,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五是探索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围绕技能证书考核和岗位要求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在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3月、4月、10月,学校又相继出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教学评价改革实施意见》《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二、深化——在借鉴中形成特色
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新加坡职业院校都有创新教育的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特长自由发展,把想法和创意变成产品。
结合全省职业院校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推进“三创教育”的大背景,我校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把创新教育作为特色教育来抓,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新加坡职教经验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亮点。主要的做法是: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门特色课程来建设,制作创新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赢在三创》《专利检索与专利改进》《思考与解决问题》等教材,并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出台完善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和创新竞赛奖励办法,建立了创新教育保障和激励机制;成立创新教研室和三个创新指导小组,聘请专家指导,打造创新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了创新工作室,添置创新设备,为创新发明活动提供硬件支持;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节,通过“金点子”比赛,收集学生的创新创意;通过教师指导和企业合作,帮助学生把创意变成产品;出台了《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书》,明确专利权属,规范专利的使用。通过这些措施,全校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创新教育结出硕果。近三年学生累计申请国家专利56项,学校获得苏州工业园区“2010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提升——探索新加坡职教经验本土化的实践成果
在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和ITE“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育人方针的基础上,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理论”为支撑,我们在2009年提出并探索“构建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IPQ)”的构想。
1.借鉴“爱心”教育,关注素养提升
ITE“育爱心”的方针,是基于学生实际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不尽如人意,也有不少学生来自问题家庭。学校在入学头三个月主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面对学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既渗透着浓厚的东方道德价值观,又融入积极进取、求知创新、沟通合作的现代元素。
我校在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和更高层次的追求。把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根据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挖掘职业素养内涵,分析职业素养各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构建包含这些因素的新的德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务实的态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使职业素养在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借鉴PEPP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
IT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中心的,采用问题学习或基于项目的PEPP教学方式,包括策划(Plan)、研讨(Explore)、实践(Practice)、总结(Perform)四个阶段。通过PEPP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获得在知识社会中必需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我校把这种模式引入我们的项目教学,并借鉴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构建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形成。
PEPP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其实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构建IPQ教育模式的时候,侧重点就是研究学生的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和发展潜力以及实施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在学生的兴趣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开发和设置有特色的实用课程也是ITE成功的地方。从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来看,应制订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行灵活的修学制度和差异化教学,给予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及进度等方面的选择权。把第二课堂和各项竞赛成绩纳入学分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
3.立足校本实际,构筑IPQ模式保障机制
构建IPQ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硬件资源、教学制度改革、师资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文化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学校而言,应立足校本实际,优化管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保持理念常新,建立灵活适用的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营造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培育IPQ教育模式的文化土壤。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