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人生》中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形象的特质以及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生活状态,以引起读者对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生命价值、文化特征等进行思考。
关键词: 《人生》;路遥;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72-01
《人生》和路遥的大多数小说一样,都是以70年代的黄土高原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讲述了那个时期平凡真实却又动人心弦的故事。通过阅读读者就不难发现里面充满着光辉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加林的两位性格各异的恋人刘巧珍、黄亚萍,还有许多算不得主要角色的女性形象,譬如黄巧玲、黄巧英、高加林的母亲等等,但她们也是本书中的一道风景线。《人生》以新旧交替的时代为背景,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女性人物画卷.
刘巧珍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纯朴柔顺又善良大方,有母性光辉又极具有牺牲精神并且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女性身上的不良习性。她是一个如此善良又大度的女性,让读者不禁为她叹息。刘巧珍作为男主人公高加林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女性,她对其心灵的治愈、抚慰对当时正处于迷茫苦闷时期的高加林无疑是雪中送炭。她会帮喊不出叫卖口号的高加林卖白面馍馍,给他买烟卷抽,为了他一天梳三次头,换三次衣裳,支持他想要做的一切事情。如此富有同情心且善良的传统农村女性刘巧珍,正是那个处于新旧交换时期的典型代表。
黄亚萍是小说中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现代女性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从小生活在城市,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长大,养尊处优,接受了知识文化教育,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然也与生活在农村的女性不同,她热情大胆、自信独立。正是擁有这样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特质,才深深的吸引了男主人公高加林的目光。他们所追寻的爱情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终究是很难立住脚的。黄亚萍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现代城市女性,她富有知识,热情大胆的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向往着理想的甚至有点脱离生活实际的生活,这也正是她的不足所在。
刘巧玲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一位女性形象,但是她却是小说中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的典型代表。]刘巧玲在读高中,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她有着相对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家人都反对刘巧珍与高加林的恋情时,她却在心里支持二姐的行为,“为二姐能找到这么个对象,心里很高兴。”在《人生》中,由于小说发展围绕主人公情节推动的需要,路遥并没有对刘巧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过多的描述与塑造,但是仅仅涉及刘巧玲的几个场景情节的描写,就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的矛盾与纠结。
有论者聚焦于爱情生活本身来讨论《人生》,看到小说中存在“传统母性”与“当代女性”两类不同的爱情模式。《人生》中刘巧珍、刘巧玲、黄亚萍这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是路遥书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的需要而产生的,更是作者结合实际,根据当时的那个时代艺术加工过的女性人物形象,是能充分反映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现实生活和女性生活状况,当时的女性在新思想的冲击和旧思想的留存下,就是想要成为独立自主、追求理想的人却无法摆脱周遭的束缚,最后还是被传统落后思想所禁锢,挣扎之后还是沦为悲剧。小说正是让读者深刻的理解到当时女性的不幸与悲哀。
从女性自身出发,女性的心理弱点和积存在她们心中的女性弱势观念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最为典型与凸出。中国自古至今积淀在人们心中关于女性的观念就是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性自身也是浸淫在这样的观念里深受其害,而她们自身也偏偏认为女性本来就是该依附于男性,女性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造成《人生》中刘巧珍的悲剧命运也是无法逃离这种心理的作祟。刘巧珍自认为作为男性的高加林就应该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即使是背叛了自己,她也是强忍着悲痛来成全高加林,这种泯灭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刻印在传统农村女性的心里,她们认为自己的这种奉献与牺牲是理所应当的,这种心理观念就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社会这一大背景也是造成悲剧命运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小说中故事发生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这一大背景之下,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明与旧文明的交替时期,民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启蒙。当时的中国人还处于不完全文明的状态,流言蜚语也成为攻击他们所认为的异类的重要武器,而这些异类却正是掌握着新思想的人们。
《人生》这部小说里的一切事情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农民公社、民办教师等等,不可避免的当时的人物命运必须带上时代的印记,正是这种新旧交替的时期,先进的思想与观念还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才造成了女性的地位仍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人们无法接受新型的自由恋爱,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没办法冲破世俗的偏见、自己的世俗想法来摆脱自己的不幸命运。所以,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是自身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小说深刻的揭示了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时期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其大胆的挣扎反抗,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不仅是社会对其的影响,当时人们对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接受,譬如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是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更有女性本身的主观原因的影响,她们的脑中仍然存留着三从四德,依附男性的陈旧观念。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读者由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生活经历更引起了我们从社会意义、生命价值、文化特征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多方位思考,更为当今女性如何更好的生存提供了警醒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
关键词: 《人生》;路遥;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72-01
《人生》和路遥的大多数小说一样,都是以70年代的黄土高原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讲述了那个时期平凡真实却又动人心弦的故事。通过阅读读者就不难发现里面充满着光辉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加林的两位性格各异的恋人刘巧珍、黄亚萍,还有许多算不得主要角色的女性形象,譬如黄巧玲、黄巧英、高加林的母亲等等,但她们也是本书中的一道风景线。《人生》以新旧交替的时代为背景,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女性人物画卷.
刘巧珍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纯朴柔顺又善良大方,有母性光辉又极具有牺牲精神并且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女性身上的不良习性。她是一个如此善良又大度的女性,让读者不禁为她叹息。刘巧珍作为男主人公高加林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女性,她对其心灵的治愈、抚慰对当时正处于迷茫苦闷时期的高加林无疑是雪中送炭。她会帮喊不出叫卖口号的高加林卖白面馍馍,给他买烟卷抽,为了他一天梳三次头,换三次衣裳,支持他想要做的一切事情。如此富有同情心且善良的传统农村女性刘巧珍,正是那个处于新旧交换时期的典型代表。
黄亚萍是小说中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现代女性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从小生活在城市,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长大,养尊处优,接受了知识文化教育,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然也与生活在农村的女性不同,她热情大胆、自信独立。正是擁有这样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特质,才深深的吸引了男主人公高加林的目光。他们所追寻的爱情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终究是很难立住脚的。黄亚萍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现代城市女性,她富有知识,热情大胆的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向往着理想的甚至有点脱离生活实际的生活,这也正是她的不足所在。
刘巧玲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一位女性形象,但是她却是小说中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的典型代表。]刘巧玲在读高中,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她有着相对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家人都反对刘巧珍与高加林的恋情时,她却在心里支持二姐的行为,“为二姐能找到这么个对象,心里很高兴。”在《人生》中,由于小说发展围绕主人公情节推动的需要,路遥并没有对刘巧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过多的描述与塑造,但是仅仅涉及刘巧玲的几个场景情节的描写,就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女性的矛盾与纠结。
有论者聚焦于爱情生活本身来讨论《人生》,看到小说中存在“传统母性”与“当代女性”两类不同的爱情模式。《人生》中刘巧珍、刘巧玲、黄亚萍这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是路遥书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的需要而产生的,更是作者结合实际,根据当时的那个时代艺术加工过的女性人物形象,是能充分反映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现实生活和女性生活状况,当时的女性在新思想的冲击和旧思想的留存下,就是想要成为独立自主、追求理想的人却无法摆脱周遭的束缚,最后还是被传统落后思想所禁锢,挣扎之后还是沦为悲剧。小说正是让读者深刻的理解到当时女性的不幸与悲哀。
从女性自身出发,女性的心理弱点和积存在她们心中的女性弱势观念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最为典型与凸出。中国自古至今积淀在人们心中关于女性的观念就是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性自身也是浸淫在这样的观念里深受其害,而她们自身也偏偏认为女性本来就是该依附于男性,女性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造成《人生》中刘巧珍的悲剧命运也是无法逃离这种心理的作祟。刘巧珍自认为作为男性的高加林就应该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即使是背叛了自己,她也是强忍着悲痛来成全高加林,这种泯灭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刻印在传统农村女性的心里,她们认为自己的这种奉献与牺牲是理所应当的,这种心理观念就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社会这一大背景也是造成悲剧命运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小说中故事发生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这一大背景之下,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明与旧文明的交替时期,民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启蒙。当时的中国人还处于不完全文明的状态,流言蜚语也成为攻击他们所认为的异类的重要武器,而这些异类却正是掌握着新思想的人们。
《人生》这部小说里的一切事情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农民公社、民办教师等等,不可避免的当时的人物命运必须带上时代的印记,正是这种新旧交替的时期,先进的思想与观念还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才造成了女性的地位仍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人们无法接受新型的自由恋爱,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没办法冲破世俗的偏见、自己的世俗想法来摆脱自己的不幸命运。所以,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是自身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小说深刻的揭示了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时期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其大胆的挣扎反抗,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不仅是社会对其的影响,当时人们对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接受,譬如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甚至是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更有女性本身的主观原因的影响,她们的脑中仍然存留着三从四德,依附男性的陈旧观念。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读者由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生活经历更引起了我们从社会意义、生命价值、文化特征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多方位思考,更为当今女性如何更好的生存提供了警醒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