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逆差,挤进韩国市场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发展异常迅速,预计到2012年,双边贸易规模将突破2000亿美元。然而,暗藏在巨额贸易数字的背后,却是中国对韩国的巨额贸易逆差。2007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476亿美元。为此,有人惊呼中国成了韩国“最大的提款机”。那么,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及投资为何不甚乐观?韩方又是以怎样的姿态来接纳中国产品?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韩国三星EVERLANDINC.FOOD CULTURE事业部青岛事务所采购部经理贾鹏。
  《进出口经理人》:韩国是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这说明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以及投资并不旺盛。其中的原因何在?
  贾鹏:对于中韩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首先要从两国相互出口的产品品种来考虑。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向韩国出口的强势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食品、服装等;而韩国的资本比较丰富,机械、电子、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则是其出口中国的强项。
  从投资上来看,目前韩国到中国的投资很多,而中国在韩国的投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从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来看,中国主要是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来吸引外资的,对于韩国企业的吸引力也在于此。在韩国对中国投资最活跃的20世纪90年代,韩国一个产业工人的月工资(约1800美元)差不多等于在山东沿海地区10个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180美元),同时中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更能吸引外资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
  对于中国对韩国投资较少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比较优势上来说,中国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地位很弱。目前,对韩国投资的国家主要还是以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中国现在在韩国投资的公司主要还是以销售法人为主,而且人数较少。
  《进出口经理人》:韩国国内是以怎样的姿态来接纳中国的产品以及企业的?
  贾鹏:韩国对中国产品的姿态,应该说是严格的。回想2008年中国食品的相关事件,年初的出口日本“饺子事件”,9月份的三聚氰胺事件,都对中国食品的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食品安全我觉得非常应该,因为食品安全无小事。
  以韩国三星EVERLAND INC.FOOD CULTURE为例,我们是韩国最大的团体膳食公司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避免或者不从中国进口食品,简直是天方夜谭。从中国采购的食品量大约只占到我们总部的7%左右,但是我公司很注重在中国的供应商中优中选优。我们会尽量选取规模较大的、有实力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可以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我们会选取以出口日本为主的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日本企业的严格管理也会令我们放心。在食品安全的监测上,我们的供货商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并取得了中国实验室认证资格,他们内部检测合格后再通过中国商检系统检测合格后出口。同时,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中国选择了一家非常有实力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单独对我公司进口的产品进行独立检测。这样,我公司的产品在出国前就经过了3次检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另外,韩国是个民族性非常强的国家,我们都听说过其“身土不二”这个口号。2008年发生对进口美国牛肉的抗议示威事件,正表明了韩国不可能用进口货替代国货的原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进口食品依然占到韩国总食品量的约20%,这算得上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企业应该怎样在韩国市场寻找机会?
  贾鹏:韩国市场非常注意口碑,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算是很小的问题,也会在韩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同时,中国低价产品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强调品质、强调创新,才能让中国产品在韩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找到一个好的韩国合作商非常重要。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法人固然是个稳定的方法,但对于开拓韩国国内市场来说,还是应该考虑与相应的韩国本土企业展开合作。
其他文献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醒来,陈晨都会焦虑“该如何熬过新的一天”。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两年。在别人眼中,供职于口腔连锁医院的陈晨,工作稳定,薪资优厚。事实上,她多年前就已经成为职场霸凌的被侵害方。现在,让陈晨饱受折磨的是,领导看不到她的努力,每天她都在被批评和否定中度过。  上班对于陈晨而言,更像是去打一场心理战。仅仅28岁的陈晨被查出患有甲状腺肿瘤,做了手术。医生明确告诉她,这类疾病是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
期刊
阳明先生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道,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但随着人心被物欲、私欲和人欲遮蔽,良知也会慢慢沉淀于记忆的底层,被遗忘到脑海中的深渊.良知犹似照亮心灵之路的
期刊
金融危机带来了消费降级趋势,零售商自有品牌得以借“优质低价”优势迅速扩张。面对市场份额的流失,制造商品牌该如何应对?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萎靡的国际需求使众多制造商出口受阻。同时,中国制造业对内受到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冲击——由于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进一步提高,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优势被强化。在当前环境下,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不断侵蚀着制造商品牌,形成一种直接的竞争关系,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激烈冲突的时代,某些东西似乎正在改变和消逝,同时其他新生事物正在试图崛起.就像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剧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所说:“我认为,有充足的理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