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用“弹丸小国,喂饱世界”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荷兰,因为荷兰作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生产成就让身居第一的美国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譬如,荷兰是世界第二大蔬菜出口国,每年的蔬菜出口额达60亿欧元,从欧洲出口的蔬菜中,有1/4都来自荷兰,但在用水量上荷兰要少得多——自从2000年以来,荷兰农民对水的依赖减少了90%。
除了越来越少的用水量,荷兰人还证明了不依赖土壤、阳光和杀虫剂也能发展农业:他们搞起了玻璃温室,用岩棉代替土壤做栽培基质;他们建起28层的垂直农场,用LED生长灯取代阳光,作物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生长,产量提高30多倍。




由此看来,在农业领域,荷兰绝对可以算是世界排名里当之无愧的尖子生了!而尖子生荷兰也十分乐意向全世界展示其先进的农业技术。近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在南京召开,荷兰企业向人们展示了园艺业的整个供应链的风采——从原料、温室建设,到设备供应、培训教育等等。没有机会前往现场的小伙伴也不必遗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小国荷兰是如何在农业领域当上佼佼者的!
饿出来的温室技术
玻璃温室是荷式创新中不可小觑的成就。荷兰目前的玻璃温室建筑面积约为一万公顷,占世界温室建筑总面积的1/4,温室技术是荷兰发展农业的鲜明特色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荷兰经历了几个世纪都难忘的“饥饿的冬天”,因为纳粹通过禁止供应粮食来惩罚荷兰人,两万多荷兰人被活活饿死,但也就是从那时起,荷兰现代农业技术开始缓慢发展,温室种植技术先行一步。
现在荷兰最先进的温室技术位于南部的韦斯特兰地区,这里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温室农业区,80%的耕地都在玻璃温室房下。在韦斯特兰,农民们用有岩棉营养液的小袋子而不是土壤栽培着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可以长到13米~14米之高,每平方米可以产出约70公斤。荷兰人似乎在用行动证明:我没有多少土地,却依旧可以种出比在地里多好几倍的西红柿,同时还能减少差不多90%的用水,而且几乎用不着化学农药。
提到西红柿,另一个在南荷兰的公司:阿克西亚蔬菜种子公司也是西红柿培育大亨。这个公司以优质的蔬菜种子而出名,他们种植作物的一大特色是在人造光下育种,努力预防种子疾病来改善西红柿的口感。目前,阿克西亚公司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中国寿光和土耳其安塔利亚都有自己的育种计划基地。在这次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上,手握先进种子技术的阿克西亚公司成为荷兰展馆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展的另一家公司荷兰迈特莱特温室设备公司能够因植物和气候制宜,为瓜果蔬菜打造完美的温室,实现高质高产。他们还设计了天沟系统来为每种作物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排水沟。在中国的天津、上海崇明岛、北京农业嘉年华等多地都能见到迈特莱特的温室项目。
荷兰喂饱全世界的法宝是什么?
除了确保当下的温饱问题外,保证未来食物的充足供应也成为了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巨大挑战。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接近100亿,而全球的食品需求预计会翻一番。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未来40年地球需要生产的食物量要大于过去数千年人们耕种收获的食物量总和,而解决粮食问题的可靠方法是利用农业技术和科技使得粮食生产更加智能。
根据Polaris市場研究公布的最新结果,预计到2026年,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收入将达到206.35亿美元,这足以证明发展智能化农业才是竞争力所在。
荷兰农业正处在大步迈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时代。譬如,参加本届农业博览会的荷兰公司迈特莱特就是智慧农业的代表,去年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植物健康巡检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通过传感器在早期阶段就识别作物中的害虫、疾病和异常情况,并且把结果自动储存在云端,农民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立即处理。而且机器人还可以配备摄像头、湿度传感器、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等,几乎可以独立控制整个种植区域。 此外,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里约60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每天都从事24小时的农业工作,比如除草、收割和包装,且全年无休。研究者称,未来10年~20年内,机器人有望包揽所有农业领域的重复性工作。
此前荷兰也曾发明过一款精巧收割机,专门用于收割甜椒。收割机内特定的算法能帮助它准确地探测甜椒的位置甚至判断成熟程度。等甜椒成熟时,机器手臂就可以伸出一个小锯子把它锯下来,然后收进小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