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治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2例,女86例;平均年龄为47.0岁(18~82岁)。左侧157例,右侧1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 型12例,Ⅱ 型139例,Ⅲ型12例,Ⅳ型40例,Ⅴ型62例,Ⅵ型33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在CT片上判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并测量后内及后外侧骨块实际最大骨折角(AMFA)、骨折块面积比(SAP)、骨折块矢状角(SA)、骨折块高度(FH)、最大位移(MD)等影像学参数,评价胫骨平台后内及后外侧骨块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56例(18.8%)出现后内侧骨折块,60例(20.1%)出现后外侧骨折块,24例(8.1%)同时出现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AMFA平均分别为59.6°±58.5°、92.2°±53.9°;SAP平均分别为21.4%±9.0%、15.4%±5.9%;SA平均分别为64.9°±14.3°、72.4°±21.3°;FH平均分别为(33.3±8.2)、(27.0±9.8) mm;MD平均分别为(4.3±6.3)、(3.7±6.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腓骨的支撑作用,后外侧骨折块面积和移位程度较后内侧骨折块小,因此胫骨平台后柱双髁骨折需根据骨折块的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置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