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三篇中提到:“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感悟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至用乡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用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用乡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民间曲艺;小学音乐;民俗民风
庄浪县地处关山脚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庄浪民间曲艺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它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中,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从课內走向课外,又从课外回到课内,循环式地学习,从而改变以往音乐教学的单一性。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我就“庄浪民间曲艺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在音乐课堂中教唱小曲《四季行兵》,所教的《四季行兵》虽然反映的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却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庄浪有关“三军文化”的历史。例如,郭成、郭浩父子从容报国,屡建奇功;刘沪倾命修洛城;著名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兄弟转战秦陇,横扫千军等故事。综合庄浪县多位研究人士的意见,“三军”文化的精神可总结为“正道正气,行健自强。忠孝爱国,保民安邦。文武智勇,铁肩敢当。前仆后继,扶危救亡”。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渗透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充分认识家乡历史名人,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情怀。
二、能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
例如,教唱小曲《孟姜女》所唱:
“……九月里来了呀九呀重阳,黄菊花开得满地黄呀,有心折来无心戴呀,唉……只盼范郎早回来呀!”
“十月里来了呀十呀月一,千里路上送寒衣呀,送一场来哭几场呀,唉……孟姜女哭得真凄凉呀。左手端着酱凉水,右手端着白纸盘呀,一碗酱凉水洒地干,烧成灰灰风吹散。”
在以上这百转惆怅的曲调中,让学生了解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的故事;知道寒衣节的由来,同时让学生通过这种曲调寄托着哀思,表达对生者的崇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例如,教唱小曲《王祥卧冰》,让学生知道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四、能够让学生学唱庄浪民歌、花儿,走进“庄浪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缔造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
庄浪花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天籁之音,它传唱于乡间田野广袤的大地上,它是民间最底层劳动人民心中的歌。据甘肃省民俗专家王知三研究:从地理范围看,宁夏、庄浪、静宁、华亭的花儿均属于“关陇花儿”,因此,这与我省的临夏、河州花儿有所不同。庄浪花儿来自《诗经》,是和《诗经》能相媲美的民间艺术。大部分内容是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念故土、相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从思想内容来看,庄浪花儿内容广阔,思想纯真,喊唱形式独特,地域特色鲜明。其主要内容反映了庄浪各个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好多唱段是反映“麦客”生活的,如:
这一回麦场赶烂了
年年的麦场赶惯了,这一回麦场赶烂了。
汗出了钱没了,汗衫当在徽县了。
袜子烂了鞋烂了,裤子儿挂不住针钱了。
麦 客 子
年年有个四月八,陇上“麦客”把陕西下。
一走走到固关峡,滴滴眼泪如雨下。
白天走的盘盘路,黑了睡的麦草铺。
麦草铺里虼蚤多,咬的麦客子睡不着。
大麦黄了小麦黄,奔来奔去赶麦场。
粮食一把糠一把,麦客子活在人底下。
眼看太阳下山了,等不来掌柜的烟饭了。
打火吃烟磨镰哩,好像麦客子过年哩。
这充分反映了庄浪人民在很远久的年代里下陕西用苦力帮工挣钱,干苦工度日的蹉跎岁月。这些都与后来提出的“庄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给学生教唱民歌、花儿,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文化概况,又加深了学生对庄浪人民世世代代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不屈不挠精神的理解,真正走进“庄浪精神”缔造者的心灵世界,不断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发奋读书。
总之,像这样,我们把庄浪民间曲艺文化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教学,能够开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能够改变以往学校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能够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也能够为其他乡土文化资源走进小学艺体课堂开创一块试验田。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也让学生贴近并了解家乡文化,感知家乡的历史,以至产生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有利于在将来对一些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张晓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学周刊,2017.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艺体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6]GHBZ067。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民间曲艺;小学音乐;民俗民风
庄浪县地处关山脚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庄浪民间曲艺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它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中,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从课內走向课外,又从课外回到课内,循环式地学习,从而改变以往音乐教学的单一性。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我就“庄浪民间曲艺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在音乐课堂中教唱小曲《四季行兵》,所教的《四季行兵》虽然反映的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却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庄浪有关“三军文化”的历史。例如,郭成、郭浩父子从容报国,屡建奇功;刘沪倾命修洛城;著名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兄弟转战秦陇,横扫千军等故事。综合庄浪县多位研究人士的意见,“三军”文化的精神可总结为“正道正气,行健自强。忠孝爱国,保民安邦。文武智勇,铁肩敢当。前仆后继,扶危救亡”。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渗透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充分认识家乡历史名人,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情怀。
二、能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
例如,教唱小曲《孟姜女》所唱:
“……九月里来了呀九呀重阳,黄菊花开得满地黄呀,有心折来无心戴呀,唉……只盼范郎早回来呀!”
“十月里来了呀十呀月一,千里路上送寒衣呀,送一场来哭几场呀,唉……孟姜女哭得真凄凉呀。左手端着酱凉水,右手端着白纸盘呀,一碗酱凉水洒地干,烧成灰灰风吹散。”
在以上这百转惆怅的曲调中,让学生了解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的故事;知道寒衣节的由来,同时让学生通过这种曲调寄托着哀思,表达对生者的崇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例如,教唱小曲《王祥卧冰》,让学生知道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四、能够让学生学唱庄浪民歌、花儿,走进“庄浪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缔造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
庄浪花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天籁之音,它传唱于乡间田野广袤的大地上,它是民间最底层劳动人民心中的歌。据甘肃省民俗专家王知三研究:从地理范围看,宁夏、庄浪、静宁、华亭的花儿均属于“关陇花儿”,因此,这与我省的临夏、河州花儿有所不同。庄浪花儿来自《诗经》,是和《诗经》能相媲美的民间艺术。大部分内容是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念故土、相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从思想内容来看,庄浪花儿内容广阔,思想纯真,喊唱形式独特,地域特色鲜明。其主要内容反映了庄浪各个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好多唱段是反映“麦客”生活的,如:
这一回麦场赶烂了
年年的麦场赶惯了,这一回麦场赶烂了。
汗出了钱没了,汗衫当在徽县了。
袜子烂了鞋烂了,裤子儿挂不住针钱了。
麦 客 子
年年有个四月八,陇上“麦客”把陕西下。
一走走到固关峡,滴滴眼泪如雨下。
白天走的盘盘路,黑了睡的麦草铺。
麦草铺里虼蚤多,咬的麦客子睡不着。
大麦黄了小麦黄,奔来奔去赶麦场。
粮食一把糠一把,麦客子活在人底下。
眼看太阳下山了,等不来掌柜的烟饭了。
打火吃烟磨镰哩,好像麦客子过年哩。
这充分反映了庄浪人民在很远久的年代里下陕西用苦力帮工挣钱,干苦工度日的蹉跎岁月。这些都与后来提出的“庄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给学生教唱民歌、花儿,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文化概况,又加深了学生对庄浪人民世世代代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不屈不挠精神的理解,真正走进“庄浪精神”缔造者的心灵世界,不断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发奋读书。
总之,像这样,我们把庄浪民间曲艺文化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教学,能够开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能够改变以往学校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能够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也能够为其他乡土文化资源走进小学艺体课堂开创一块试验田。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也让学生贴近并了解家乡文化,感知家乡的历史,以至产生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有利于在将来对一些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张晓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学周刊,2017.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艺体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6]GHBZ06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