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敏感期,我们所知道的: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而热情的力量。在每个敏感期,孩子都会迸发出一种潜能,在这种强烈的内在动力驱使下,孩子能从周围环境中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所以,敏感期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最容易、最迅速的时期。但是,各个敏感期都具有时间性,过了特定时期,其相关的敏感性就会消失。下面,我们一同来关注以下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1~4岁)
—— 铁面无私的秩序维护者
原来不是这样的
晓晓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但妈妈觉得他今天简直太不讲道理了。就因为妈妈在收拾玩具柜的时候将晓晓的那排小玩偶稍稍移动了一点位置,晓晓发现后居然放声大哭,边哭边说:“原来不是这样的!”过了一会儿,他站在玩具柜前面开始摆弄,摆弄了好久才善罢甘休。
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孩子对秩序表现出强烈的要求与喜爱,尤其是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秩序”不仅是指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如,晓晓那排小玩偶原先的摆放顺序一旦被打乱,他便会哭闹不停,直到玩偶按照原来的顺序摆好才会停止哭闹。
●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这一阶段,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秩序做事情,一旦有人试图帮助他,他会认为别人这样做会打乱自己原本的计划而坚决反对。例如,您好心为宝宝夹菜,他会“不知好歹”地说“不吃你夹的菜”。
●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这个阶段可能是家长最为头疼、苦恼的时期。例如,如果爸爸不小心穿了妈妈的拖鞋,孩子会坚持让爸爸重新换上自己的拖鞋,如果爸爸嫌麻烦不换的话,孩子会哭闹,直到爸爸肯换回来才肯罢休。
秩序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环境的秩序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那些充满秩序感的生活会使他们感到安全,还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了解周围世界,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个性。一个秩序感好的人,逻辑思维强,做事有条不紊,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心态平和,这都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品质。而秩序敏感期发展不好的孩子通常表现出粗心大意,规则意识弱,独立性差等特点。
我们可以这样做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比如右侧通行,红灯停、绿灯行,玩好玩具要放回原处等。需要注意的是,规定好的顺序或要求不能随意改变,要始终保持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家长要做好榜样,并利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作息要尽量有规律,比如起床时间、吃饭的时间地点、游戏时间等,建立科学的生物钟。第二,把孩子的主要物品进行归类并摆放整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处。第三,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比如洗脚前先把拖鞋和毛巾准备好,洗好之后要倒掉洗脚水,挂好毛巾,等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慢慢来,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而放弃,多给他一点时间适应。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秩序敏感期,有些孩子开始拒绝家长的帮助,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秩序一项一项来完成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一特点,家长可以趁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细节敏感期(1.5~4岁)
—— 戴着“放大镜”的探险家
小蚂蚁与大世界
端端一个人蹲在花园里已经将近一个小时了,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地面,时而往前挪那么一小步,时而轻轻拍拍手,时而窃笑,生怕惊扰了谁……到底什么事情让端端这么兴致盎然呢?原来是一群搬家的蚂蚁。
细节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细枝末节上,他们对细微的事物很感兴趣,对于泥土里的小昆虫、衣服上的细小图案、叶子的纤细纹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细节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似乎是大自然特意安排的一个时期,对细节的敏感促使孩子们对探索与捕捉大自然中的各种奥秘充满了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个性品质也开始悄然形成,细节敏感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大好时机。
我们可以这样做
●培养专注的个性品质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尤其是细微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有助于他形成高度专注的个性品质。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他所关注的事情不具有危险性,家长应尽可能放手,不要轻易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如果表现出关注细节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孩子的意识和行为。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带着浓厚的兴趣,同孩子一起观察细节,引导孩子学习一定的观察方法,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做事要认真细致,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某个细微之处,要及时加以表扬,告诉孩子,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对整个事件的成功有着看似小而又小,其实大而又大的作用,从而使孩子逐渐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行动起来吧
●找不同
目的:通过寻找画面的异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图像认知能力。
准备:两张图案大致相同,但有几处颜色、形状不同的图片。
过程:
1.让孩子仔细观察第一张图片,并作简单描述,比如,图画上都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2.请孩子仔细观察第二张图片,并和第一张图片进行比较,问他:“这两幅图是否一样?”“哪里不一样?”
3.家长问孩子上下两幅图“为什么不一样”(孩子需要说出理由,如颜色、形状上的差异)。
●漂亮妈妈
目的: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
准备:妈妈的漂亮衣服一套,各种小首饰,照相机一部。
过程:
1.让妈妈穿上漂亮的衣服,爸爸和孩子一起描述妈妈的衣服,给妈妈拍一张照片。
2.妈妈悄悄戴上一件小首饰,让孩子仔细观察,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妈妈可以做出相应的提示。
3.妈妈依次戴上各种小饰物,启发孩子依次说出差异,并拍照。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孩子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两个动作发展是行走和手部动作的发展。下面,我们来了解行走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出生~6岁)
行走敏感期
——无畏的勇往直前者
“走”出来的快乐
多多极爱走路,每次和妈妈上街,一路上都要求自己走。回家上楼梯时,妈妈怕他摔倒就抱着他。结果多多大哭大闹,妈妈只好让多多自己重新走一遍,走完了楼梯,多多挂着眼泪笑了。
行走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独立走完眼前的路或楼梯是处于行走敏感期孩子的共同愿望。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他们都要求自己走。有时,家长怕公共场所人太多挤倒孩子而将他们抱在怀里,孩子们往往会闹着要下来,非自己走不可。
行走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学会走路对孩子来说是第二次降生,因为行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独立性的发展。而且,行走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给予孩子更多的认知机会,他们的感知经验也因此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这样做
●满足孩子行走的愿望,保证孩子的安全
家长在满足孩子行走需要的同时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如上楼梯时要扶着栏杆,不能独自在边沿处走动,防止孩子摔下去。
●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在这个阶段,孩子经常会摔跤,家长要根据情况,适当锻炼孩子的意志。如果摔得不是很重的话,家长可借此机会鼓励孩子独立爬起,让孩子潜移默化地领悟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道理。
行动起来吧
●滚球、追球
给孩子一个球,让他边走边向前慢慢滚球。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选择两人面对面轻轻地传球,让孩子在中间进行拦截,在拦截的过程中,孩子的视觉、平衡觉都有所参与,有利于孩子动作的发展。
手的敏感期
——心灵手巧的活动家
“不安分”的小手
巧巧出了名地“不安分”,她总喜欢摸这碰那,什么东西都要用小手去感觉一下。为此,巧巧碰坏了不少东西,挨了妈妈不少批评。
手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在手的敏感期内,孩子们非常喜欢触碰物体,他们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见孔就插。喜欢把东西打开,然后又关上,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相同的动作。手部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拇指与其余四指之间的协调使用。这个时期,为了向大人显示自己的力量,孩子经常会摔东西,以引起关注。他们喜欢抓米、抓沙、撕纸,他们喜欢用蜡笔随心所欲地涂,喜欢使用剪刀……总之,他们喜欢动手。
手的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手指头上。”因为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尤其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我们可以这样做
●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开发孩子的智力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训练小肌肉,尤其是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比如皮球、积木、插塑、橡皮泥、拼图、七巧板、珠子、剪纸等,让孩子通过拍、插、捏、揉、摆、拼、穿、拨、剪等各种动作来操作玩具,发展智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抓住孩子爱动手的特点,家长可以让孩子整理玩具、系扣子、用筷子吃饭、抹桌子、扫地、帮助妈妈择菜等,既培养了手部动作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行动起来吧
●用筷子训练孩子的大脑
用筷子夹东西是一种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家长应该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教会他们使用筷子。
1.选用四方形的筷子为宜,四方形的筷子夹东西不容易滑落,有助于孩子树立信心。
2.不必强求孩子按特定的姿势拿筷子,不妨试着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3.先让孩子夹一些较大的容易夹起的食物,等孩子熟练之后,再鼓励他夹较小的食物。
●给小瓶盖找妈妈
目的:锻炼孩子拧、盖等操作能力。
准备:瓶盖形状各异的瓶子五个(包括拧、盖式的香水瓶、罐头瓶、酱油瓶等,最好是塑料的,如果是玻璃瓶子,请注意安全)。
过程:
1.家长事先把瓶子和瓶盖分开,将瓶子排成一列,而将瓶盖放在一起。
2.引导孩子观察五个瓶盖的不同,让孩子注意到瓶盖的构造,有的是拧式,有的是盖式。
3.让孩子独立地将五个瓶盖与瓶子一一对应。
4.让孩子重新将瓶盖放在一起,家长来一一对应,可故意犯个小错,“求助”于孩子。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而热情的力量。在每个敏感期,孩子都会迸发出一种潜能,在这种强烈的内在动力驱使下,孩子能从周围环境中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所以,敏感期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最容易、最迅速的时期。但是,各个敏感期都具有时间性,过了特定时期,其相关的敏感性就会消失。下面,我们一同来关注以下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1~4岁)
—— 铁面无私的秩序维护者
原来不是这样的
晓晓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但妈妈觉得他今天简直太不讲道理了。就因为妈妈在收拾玩具柜的时候将晓晓的那排小玩偶稍稍移动了一点位置,晓晓发现后居然放声大哭,边哭边说:“原来不是这样的!”过了一会儿,他站在玩具柜前面开始摆弄,摆弄了好久才善罢甘休。
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孩子对秩序表现出强烈的要求与喜爱,尤其是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秩序”不仅是指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如,晓晓那排小玩偶原先的摆放顺序一旦被打乱,他便会哭闹不停,直到玩偶按照原来的顺序摆好才会停止哭闹。
●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这一阶段,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秩序做事情,一旦有人试图帮助他,他会认为别人这样做会打乱自己原本的计划而坚决反对。例如,您好心为宝宝夹菜,他会“不知好歹”地说“不吃你夹的菜”。
●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这个阶段可能是家长最为头疼、苦恼的时期。例如,如果爸爸不小心穿了妈妈的拖鞋,孩子会坚持让爸爸重新换上自己的拖鞋,如果爸爸嫌麻烦不换的话,孩子会哭闹,直到爸爸肯换回来才肯罢休。
秩序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环境的秩序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那些充满秩序感的生活会使他们感到安全,还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了解周围世界,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个性。一个秩序感好的人,逻辑思维强,做事有条不紊,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心态平和,这都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品质。而秩序敏感期发展不好的孩子通常表现出粗心大意,规则意识弱,独立性差等特点。
我们可以这样做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比如右侧通行,红灯停、绿灯行,玩好玩具要放回原处等。需要注意的是,规定好的顺序或要求不能随意改变,要始终保持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家长要做好榜样,并利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作息要尽量有规律,比如起床时间、吃饭的时间地点、游戏时间等,建立科学的生物钟。第二,把孩子的主要物品进行归类并摆放整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处。第三,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比如洗脚前先把拖鞋和毛巾准备好,洗好之后要倒掉洗脚水,挂好毛巾,等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慢慢来,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而放弃,多给他一点时间适应。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秩序敏感期,有些孩子开始拒绝家长的帮助,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秩序一项一项来完成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一特点,家长可以趁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细节敏感期(1.5~4岁)
—— 戴着“放大镜”的探险家
小蚂蚁与大世界
端端一个人蹲在花园里已经将近一个小时了,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地面,时而往前挪那么一小步,时而轻轻拍拍手,时而窃笑,生怕惊扰了谁……到底什么事情让端端这么兴致盎然呢?原来是一群搬家的蚂蚁。
细节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细枝末节上,他们对细微的事物很感兴趣,对于泥土里的小昆虫、衣服上的细小图案、叶子的纤细纹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细节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似乎是大自然特意安排的一个时期,对细节的敏感促使孩子们对探索与捕捉大自然中的各种奥秘充满了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个性品质也开始悄然形成,细节敏感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大好时机。
我们可以这样做
●培养专注的个性品质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尤其是细微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有助于他形成高度专注的个性品质。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他所关注的事情不具有危险性,家长应尽可能放手,不要轻易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如果表现出关注细节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孩子的意识和行为。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带着浓厚的兴趣,同孩子一起观察细节,引导孩子学习一定的观察方法,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做事要认真细致,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某个细微之处,要及时加以表扬,告诉孩子,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对整个事件的成功有着看似小而又小,其实大而又大的作用,从而使孩子逐渐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行动起来吧
●找不同
目的:通过寻找画面的异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图像认知能力。
准备:两张图案大致相同,但有几处颜色、形状不同的图片。
过程:
1.让孩子仔细观察第一张图片,并作简单描述,比如,图画上都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2.请孩子仔细观察第二张图片,并和第一张图片进行比较,问他:“这两幅图是否一样?”“哪里不一样?”
3.家长问孩子上下两幅图“为什么不一样”(孩子需要说出理由,如颜色、形状上的差异)。
●漂亮妈妈
目的: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
准备:妈妈的漂亮衣服一套,各种小首饰,照相机一部。
过程:
1.让妈妈穿上漂亮的衣服,爸爸和孩子一起描述妈妈的衣服,给妈妈拍一张照片。
2.妈妈悄悄戴上一件小首饰,让孩子仔细观察,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妈妈可以做出相应的提示。
3.妈妈依次戴上各种小饰物,启发孩子依次说出差异,并拍照。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孩子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两个动作发展是行走和手部动作的发展。下面,我们来了解行走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出生~6岁)
行走敏感期
——无畏的勇往直前者
“走”出来的快乐
多多极爱走路,每次和妈妈上街,一路上都要求自己走。回家上楼梯时,妈妈怕他摔倒就抱着他。结果多多大哭大闹,妈妈只好让多多自己重新走一遍,走完了楼梯,多多挂着眼泪笑了。
行走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独立走完眼前的路或楼梯是处于行走敏感期孩子的共同愿望。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他们都要求自己走。有时,家长怕公共场所人太多挤倒孩子而将他们抱在怀里,孩子们往往会闹着要下来,非自己走不可。
行走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学会走路对孩子来说是第二次降生,因为行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独立性的发展。而且,行走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给予孩子更多的认知机会,他们的感知经验也因此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这样做
●满足孩子行走的愿望,保证孩子的安全
家长在满足孩子行走需要的同时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如上楼梯时要扶着栏杆,不能独自在边沿处走动,防止孩子摔下去。
●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在这个阶段,孩子经常会摔跤,家长要根据情况,适当锻炼孩子的意志。如果摔得不是很重的话,家长可借此机会鼓励孩子独立爬起,让孩子潜移默化地领悟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道理。
行动起来吧
●滚球、追球
给孩子一个球,让他边走边向前慢慢滚球。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选择两人面对面轻轻地传球,让孩子在中间进行拦截,在拦截的过程中,孩子的视觉、平衡觉都有所参与,有利于孩子动作的发展。
手的敏感期
——心灵手巧的活动家
“不安分”的小手
巧巧出了名地“不安分”,她总喜欢摸这碰那,什么东西都要用小手去感觉一下。为此,巧巧碰坏了不少东西,挨了妈妈不少批评。
手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在手的敏感期内,孩子们非常喜欢触碰物体,他们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见孔就插。喜欢把东西打开,然后又关上,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相同的动作。手部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拇指与其余四指之间的协调使用。这个时期,为了向大人显示自己的力量,孩子经常会摔东西,以引起关注。他们喜欢抓米、抓沙、撕纸,他们喜欢用蜡笔随心所欲地涂,喜欢使用剪刀……总之,他们喜欢动手。
手的敏感期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手指头上。”因为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尤其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我们可以这样做
●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开发孩子的智力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训练小肌肉,尤其是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比如皮球、积木、插塑、橡皮泥、拼图、七巧板、珠子、剪纸等,让孩子通过拍、插、捏、揉、摆、拼、穿、拨、剪等各种动作来操作玩具,发展智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抓住孩子爱动手的特点,家长可以让孩子整理玩具、系扣子、用筷子吃饭、抹桌子、扫地、帮助妈妈择菜等,既培养了手部动作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行动起来吧
●用筷子训练孩子的大脑
用筷子夹东西是一种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家长应该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教会他们使用筷子。
1.选用四方形的筷子为宜,四方形的筷子夹东西不容易滑落,有助于孩子树立信心。
2.不必强求孩子按特定的姿势拿筷子,不妨试着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3.先让孩子夹一些较大的容易夹起的食物,等孩子熟练之后,再鼓励他夹较小的食物。
●给小瓶盖找妈妈
目的:锻炼孩子拧、盖等操作能力。
准备:瓶盖形状各异的瓶子五个(包括拧、盖式的香水瓶、罐头瓶、酱油瓶等,最好是塑料的,如果是玻璃瓶子,请注意安全)。
过程:
1.家长事先把瓶子和瓶盖分开,将瓶子排成一列,而将瓶盖放在一起。
2.引导孩子观察五个瓶盖的不同,让孩子注意到瓶盖的构造,有的是拧式,有的是盖式。
3.让孩子独立地将五个瓶盖与瓶子一一对应。
4.让孩子重新将瓶盖放在一起,家长来一一对应,可故意犯个小错,“求助”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