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核心。通过教育渗透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以文化育人,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石景山区一直以来以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引领,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与策略。
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加强课程整合,突出课程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鼓励传承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要想在中小学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在先进的思想与理念指导下,我们将这种传承根植于课程的整体建设中,让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广大师生的心田。(见下图)
首先,从整体课程建构来看,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聚焦于三大文化领域,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在这样的课程中,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文化的滋养。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归类,根据区域、学校特色等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国家课程形成对接。在精神文化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及审美感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物质文化领域,区域通过中医药文化项目的研究、经典阅读课程的一体化推进、区域地方课程的实施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过程之中传承文化;在社会文化领域,对于节日文化、名俗文化等给予关注,加强资源开发,促进文化的浸润,培养家国情怀。第三,将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形成有效对接,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形成文化教育的整体,利于对学生持续而全面的培养。
在课程实施中,凸显传统文化,打好育人基础
利用教材 找准结合点 凸显传统文化
北京市《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教材的出台,为市区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采取选取重点,学科整合的方式开展研究。例如:在高中阶段,我们选取了《元旦》这一内容,与语文、书法、美术等多个学科结合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元旦的来历及其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中加强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懂得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归属及其美好的象征意义。又如:在小学阶段,选取四合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美术课、劳技课等的学习,动手设置四合院的模拟情境,在整个布局中,教师在以和文化这条主线为引领,彰显诸如灯笼、鱼这类手工作品的文化元素,象征百姓生活红红火火、吉庆有余。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了中国“和”文化的真正魅力,突出了家和万事兴的寓意。
利用教材 找准资源点 凸显传统文化
( 1 )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培育家乡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法海寺是《爱我家乡石景山》区域地方教材中重要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围绕这一资源我们带领实验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益探索。第一、利用资源达成目标。法海寺坐落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地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十分罕见,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代表,其精美程度和艺术价值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认识我们身边的名胜古迹——法海寺,了解法海寺壁画艺术便成为了我们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我们要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了解法海寺五绝,并能用文字介绍法海寺基本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欣赏壁画的方法,通过观察、对比、现场临摹提高审美感受。利用区域内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身边的艺术瑰宝,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第二、利用资源实施活动。课前感知壁画。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了解石景山法海寺,了解壁画的艺术特点,完成活动的前测学习单。师生走进法海寺,参观游览,认识法海寺五绝;欣赏法海寺壁画,共同讨论法海寺壁画的艺术特点,学生选自己喜爱的壁画局部进行临摹;课后成果展示阶段。班级学生交流感受,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法海寺介绍词”;美术教师组织学生现场临摹作品展。学生展示现场临摹作品,并用一张即时贴写下此次探访活动的感受,与线描作品同步展出;活动延伸阶段。地方课程资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为建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 2 )国家课程资源的利用,寻根溯源,培育有根的中国人
《姓氏三字经》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内容,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解姓氏的部件或描述姓氏的偏旁来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姓氏,重点是引导学生熟读儿歌、记忆字形。鼓励学生用这个方法识记其他的姓氏,同时还引领学生走进姓氏文化,了解每个姓氏背后意蕴深远的故事。
在归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姓氏的结构,同时还发现了其规律。比如“熊虎”这类姓氏是以动物类来划分;“孟季”为排行类;“司徒、司马”是官名类;“商、魏”是封地类;“陶、巫”是职业类;“西门、东郭”是居住地。像“熊、虎”这些姓氏跟动物关联,学生觉得很好笑。见此情景,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发出追问:“孩子们,我们追寻祖先的足迹,看看你的姓氏中有怎样的含义呢?”教师将姓氏汉字与姓氏图腾联系起来从故事讲起:在河南黄帝故里景区的中华姓氏广场中央有一棵姓氏树,可以从中了解更多关于姓氏的知识。比如“刘”姓,是尧帝的后代,其姓氏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掌管契刻春秋分点的氏族。再如:王姓图腾是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王姓是首创盖天图的氏族之一。由此引发出姓氏应然的精神价值,在学生的心中立刻对自己的姓氏有了敬畏和自豪感。对汉字内涵的挖掘既关注了规律,又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利用教材 找准渗透点 凸显传统文化 ( 1 )在衔接性阅读中传承,获得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富有文化底蕴。通过古文寓言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激起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情怀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这些寓言故事都出自我国历史典籍,像《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篇,《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河豚发怒》出自《苏轼文集》,这些典籍都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教师正是结合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展开学习,了解运用故事说明道理的这一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类似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体现出寓言文学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教师通过课前微阅读,课中精阅读,拓展读,以及課后广阅读,来实现阅读迁移,从而习得规律,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同时使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愿意主动地遨游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中去继续阅读,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获得民族文化的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2 )在古今对比阅读中传承,感悟经典的魅力
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在不断地、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较为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形成习惯,扩大阅读量。《童话庄子》是台湾作家哲也选择庄子散文中的6篇寓言故事改编的童话。他把语言变得幽默诙谐,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符合孩子的阅读水平,同时保留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因此选择《童话庄子》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并进行导读,既可以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感悟庄子的思想,弥补经典阅读中的一项空缺。本课阅读教学中,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伊始教师采用猜读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童话阅读的情境中,通过读目录,找到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百足虫与独角兽》。于是,在教师引领下,同学们发现在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发现特点,并运用这种方法深入细读,最终学习讲故事,并懂得故事中反映出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还渗透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不仅导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导引了阅读的方法,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还有一方面从思想性的角度思考,在阅读童话故事的同时思考庄子智慧的密码。教师采用现代文与古文对比的方法,引出庄子原文:“夔(kuí)怜蚿(xián),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体会文言文表达的简要精妙。这种途径的实施,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将阅读方法进一步迁移,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策略地读完整本书,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 3 )在主题阅读中传承,了解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古代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以李白、杜甫的作品为最多。教师带领六年级学生以“走近李白”“走近杜甫”为主题,将六年来学习的李白、杜甫的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梳理,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出两位诗人各自在诗歌创作风格。学生分成小组从诗歌的内容、诗歌的主题、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写法等方面开展探究性拓展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并在平台里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各组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进一步对主题探究加深认识,教师给予适时点拨、指导。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作品的风格认识更加深刻。在探究性学习中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了解古代诗词文化的厚重,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展示课程成果,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在《魅力石景山 文化校园行》活动中,我区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推出了几大板块的内容。其一是区域经典诵读活动展示,诵读师生将诵读、表演、书法、舞蹈融为一体,师生声情并茂的演出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采,展现了经典润泽生命,文化培育心灵的浓郁的氛围。武术项目成果展示也是一大亮点。“中华武术进校园”项目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地作用。通过表演孩子们在习武中学习武德,历练体魄,把蕴涵于武术中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校本课程展示版块更是色彩纷呈,从学校的舞龙、单弦、快板、戏剧等表演可以看出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成果丰厚。中医药文化项目组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开展现场走进活动,充分展示项目实施情况和阶段成果。项目实验校积极进行学校中医药资源的课程化开发、教学与活动模式探索,带领教师、学生进行相应的药物种植、研究性学习和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研究所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研究平台,指导开展自主探索,形成学校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还鼓励项目学校深入思考、深入反思和总结加强科学探案项目教学实践经验交流,形成了区校两级层面的反思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培养骨干并发挥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课例、案例和精品教学成果,在成果交流与展示中,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医药文化中存在的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区域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在课程构建、实施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寻找到了相应的策略。我们将继续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教师、学生的生活,让传统文化在师生的心中扎根生长,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师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底蕴、有家国情怀的真正的人。
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加强课程整合,突出课程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鼓励传承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要想在中小学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在先进的思想与理念指导下,我们将这种传承根植于课程的整体建设中,让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广大师生的心田。(见下图)
首先,从整体课程建构来看,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聚焦于三大文化领域,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在这样的课程中,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文化的滋养。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归类,根据区域、学校特色等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国家课程形成对接。在精神文化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及审美感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物质文化领域,区域通过中医药文化项目的研究、经典阅读课程的一体化推进、区域地方课程的实施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过程之中传承文化;在社会文化领域,对于节日文化、名俗文化等给予关注,加强资源开发,促进文化的浸润,培养家国情怀。第三,将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形成有效对接,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形成文化教育的整体,利于对学生持续而全面的培养。
在课程实施中,凸显传统文化,打好育人基础
利用教材 找准结合点 凸显传统文化
北京市《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教材的出台,为市区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采取选取重点,学科整合的方式开展研究。例如:在高中阶段,我们选取了《元旦》这一内容,与语文、书法、美术等多个学科结合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元旦的来历及其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中加强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懂得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归属及其美好的象征意义。又如:在小学阶段,选取四合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美术课、劳技课等的学习,动手设置四合院的模拟情境,在整个布局中,教师在以和文化这条主线为引领,彰显诸如灯笼、鱼这类手工作品的文化元素,象征百姓生活红红火火、吉庆有余。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了中国“和”文化的真正魅力,突出了家和万事兴的寓意。
利用教材 找准资源点 凸显传统文化
( 1 )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培育家乡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法海寺是《爱我家乡石景山》区域地方教材中重要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围绕这一资源我们带领实验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益探索。第一、利用资源达成目标。法海寺坐落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地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十分罕见,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壁画方面的代表,其精美程度和艺术价值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认识我们身边的名胜古迹——法海寺,了解法海寺壁画艺术便成为了我们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我们要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了解法海寺五绝,并能用文字介绍法海寺基本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欣赏壁画的方法,通过观察、对比、现场临摹提高审美感受。利用区域内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身边的艺术瑰宝,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第二、利用资源实施活动。课前感知壁画。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了解石景山法海寺,了解壁画的艺术特点,完成活动的前测学习单。师生走进法海寺,参观游览,认识法海寺五绝;欣赏法海寺壁画,共同讨论法海寺壁画的艺术特点,学生选自己喜爱的壁画局部进行临摹;课后成果展示阶段。班级学生交流感受,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法海寺介绍词”;美术教师组织学生现场临摹作品展。学生展示现场临摹作品,并用一张即时贴写下此次探访活动的感受,与线描作品同步展出;活动延伸阶段。地方课程资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为建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 2 )国家课程资源的利用,寻根溯源,培育有根的中国人
《姓氏三字经》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内容,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解姓氏的部件或描述姓氏的偏旁来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姓氏,重点是引导学生熟读儿歌、记忆字形。鼓励学生用这个方法识记其他的姓氏,同时还引领学生走进姓氏文化,了解每个姓氏背后意蕴深远的故事。
在归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姓氏的结构,同时还发现了其规律。比如“熊虎”这类姓氏是以动物类来划分;“孟季”为排行类;“司徒、司马”是官名类;“商、魏”是封地类;“陶、巫”是职业类;“西门、东郭”是居住地。像“熊、虎”这些姓氏跟动物关联,学生觉得很好笑。见此情景,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发出追问:“孩子们,我们追寻祖先的足迹,看看你的姓氏中有怎样的含义呢?”教师将姓氏汉字与姓氏图腾联系起来从故事讲起:在河南黄帝故里景区的中华姓氏广场中央有一棵姓氏树,可以从中了解更多关于姓氏的知识。比如“刘”姓,是尧帝的后代,其姓氏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掌管契刻春秋分点的氏族。再如:王姓图腾是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王姓是首创盖天图的氏族之一。由此引发出姓氏应然的精神价值,在学生的心中立刻对自己的姓氏有了敬畏和自豪感。对汉字内涵的挖掘既关注了规律,又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利用教材 找准渗透点 凸显传统文化 ( 1 )在衔接性阅读中传承,获得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富有文化底蕴。通过古文寓言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激起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情怀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这些寓言故事都出自我国历史典籍,像《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篇,《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河豚发怒》出自《苏轼文集》,这些典籍都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教师正是结合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展开学习,了解运用故事说明道理的这一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类似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体现出寓言文学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教师通过课前微阅读,课中精阅读,拓展读,以及課后广阅读,来实现阅读迁移,从而习得规律,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同时使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愿意主动地遨游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中去继续阅读,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获得民族文化的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2 )在古今对比阅读中传承,感悟经典的魅力
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在不断地、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较为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形成习惯,扩大阅读量。《童话庄子》是台湾作家哲也选择庄子散文中的6篇寓言故事改编的童话。他把语言变得幽默诙谐,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符合孩子的阅读水平,同时保留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因此选择《童话庄子》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并进行导读,既可以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感悟庄子的思想,弥补经典阅读中的一项空缺。本课阅读教学中,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伊始教师采用猜读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童话阅读的情境中,通过读目录,找到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百足虫与独角兽》。于是,在教师引领下,同学们发现在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发现特点,并运用这种方法深入细读,最终学习讲故事,并懂得故事中反映出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还渗透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不仅导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导引了阅读的方法,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还有一方面从思想性的角度思考,在阅读童话故事的同时思考庄子智慧的密码。教师采用现代文与古文对比的方法,引出庄子原文:“夔(kuí)怜蚿(xián),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体会文言文表达的简要精妙。这种途径的实施,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将阅读方法进一步迁移,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策略地读完整本书,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 3 )在主题阅读中传承,了解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古代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以李白、杜甫的作品为最多。教师带领六年级学生以“走近李白”“走近杜甫”为主题,将六年来学习的李白、杜甫的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梳理,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出两位诗人各自在诗歌创作风格。学生分成小组从诗歌的内容、诗歌的主题、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写法等方面开展探究性拓展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并在平台里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各组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进一步对主题探究加深认识,教师给予适时点拨、指导。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作品的风格认识更加深刻。在探究性学习中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了解古代诗词文化的厚重,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展示课程成果,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在《魅力石景山 文化校园行》活动中,我区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推出了几大板块的内容。其一是区域经典诵读活动展示,诵读师生将诵读、表演、书法、舞蹈融为一体,师生声情并茂的演出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采,展现了经典润泽生命,文化培育心灵的浓郁的氛围。武术项目成果展示也是一大亮点。“中华武术进校园”项目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地作用。通过表演孩子们在习武中学习武德,历练体魄,把蕴涵于武术中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校本课程展示版块更是色彩纷呈,从学校的舞龙、单弦、快板、戏剧等表演可以看出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成果丰厚。中医药文化项目组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开展现场走进活动,充分展示项目实施情况和阶段成果。项目实验校积极进行学校中医药资源的课程化开发、教学与活动模式探索,带领教师、学生进行相应的药物种植、研究性学习和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研究所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研究平台,指导开展自主探索,形成学校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还鼓励项目学校深入思考、深入反思和总结加强科学探案项目教学实践经验交流,形成了区校两级层面的反思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培养骨干并发挥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课例、案例和精品教学成果,在成果交流与展示中,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医药文化中存在的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区域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在课程构建、实施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寻找到了相应的策略。我们将继续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教师、学生的生活,让传统文化在师生的心中扎根生长,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师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底蕴、有家国情怀的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