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ncho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于我院至2019年8月于我院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3.4±10.5)岁,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根据术后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术后非心律失常组和术后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新发心律失常96例(45%),其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种类以心房纤颤最为常见(45例,18.44%).术后心律失常组患者术前心律失常率、心房颤动手术率、术后最低血钾值、血镁值均显著低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酸中毒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术后非心律失常组(P<0.05).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后最低血钾值(OR=0.305,95%CI0.114~0.817)、血镁值(OR=0.021,95%CI0.002~0.218)、低氧血症(OR=2.490,95%CI 1.045~5.930).结论 术前采取预防措施,术后改善低氧血症,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监控血糖,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3.0标准将患者分为非脓毒症组(87例)和脓毒症组(101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HB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评分(qSOFA)、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
目的 总结单中心双心室矫治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的15年经验,探讨双心室矫治的合适方法,分析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9年于我院连续入组162例接受双心
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理诊断是明确病变和指导临床选择相应治疗方案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病理的发展和应用,使人工智能在肺癌病理图像分析中的研究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