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创新思维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r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素质,丰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多年来受讲析式和训练式语文教学及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像学数、理、化一样通过多做题学语文,而不是通过多读书来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由于这门科学综合性很强,加上阅读体系繁多,阅读知识结构复杂,所以阅读教学不应要求面面俱到,而要着眼于阅读本身,以课文为例子,注意对学生通过阅读有目的、有计
  划地进行培养。主要注意对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阅读中的第一条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要从起始年级抓起。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特点上都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而且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如:一年级教材里的《我多想去看看》、《雨点儿》、《借生日》等。从题材上看,课文体裁丰富多样,有古诗,如《所见》;有儿童诗,如《小鸟》;有童话,如《雪孩子》;有散文,如《阳光》等等。因此,教师培养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好课文,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能读书,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并留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从中帮助识字,积累语言,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大胆设疑,敢于发现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予”。不要说“情节分析”是教师的“自我表演”,即使是“提问应答”也还是为教师的讲说做些铺垫而已。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依赖于教师被动学习已成习惯,如要予以改变,则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三、点拨引导,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依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也是大家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学生谈新的看法。我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怎么看的?”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发言:“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火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展开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流动、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一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时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这只狡猾的狼最终会得到怎样的下场?”顿时,学生们大胆地想象,给课文加上了不同的结尾,如:“老山羊走后,猎人来了,把狼打死了。”“另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被狼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它救了狼,却被吃掉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的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五、大胆表述,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以课本和教师讲课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见解与大家的发生矛盾,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记叙了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文中写道:“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读到这里,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听到鸟扑翅的声音?有的学生说:“作者没有听到,这只是他的一种错觉。”而有的学生说:“根据作者第二次看到的情景,大榕树上栖息了很多鸟,肯定会有扑翅的声音,并且作者是听到鸟的扑翅声,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一只鸟,而不敢肯定罢了。”……如此的交流还用得着教师再去统一答案吗?如果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地分析、推理、判断,就会提高分析能力,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逻辑性。
  创新思路的培养不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就使得阅读教学避免了徒有形式的胡思乱想,使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使阅读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语文学科当然也不能例外,必须在确立目标时做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呢?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开放,张扬个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多向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率,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把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转变教学模式,而在这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本文仅从语文课堂起始、中间、结束阶段探讨中学生语文学习情绪的激发。  关键词:语文课堂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联合益生菌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治疗效果.方法:112例T2DM伴MCI患者,检测Hp为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积累,学生只有学会积累,并知道如何积累,怎样积累,语文水平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而逐步提高。这看似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在国家高调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却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同时也与我们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上有很大关系。那么,当前语文教学应怎样与实质教育有机结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语文教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
语文是很大的人生课题。我自上学到教学对语言接触了很长时间,自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累但却最幸福。一位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流利的口才之外,还应有一颗贴近生活的心去感悟,而后用语言传递出个人感情。语文就是这样很平淡,但一点也不平庸。我仍然认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那样死板?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语文是条精彩的风景线。她的灵活允许个人才华的完全发挥。  首先,阅读是一个关键。对于中学生来说,诸多名著都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的东西才去努力地追求获取之。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
目的:评价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房颤(NVAF)的成本-效用值,为合理用药及医保目录的评审、药品集中采购、价格谈判等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