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的作文,理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园圃,我们如何才能让“比喻”之花绽放在这片园圃中呢?
实践证明,精讲多练,强化“比喻”的练习环节,这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关修辞手法的内容没有体系,零散无序,几种主要修辞手法的训练,星星点点地安排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没有专门介绍修辞手法的短文,更没有“比喻”“比拟”“夸张”等专题知识短文了。正是因为教材编写的这种现状,使学生不自觉地把掌握修辞手法的重心放到了对修辞手法的辨识上,自觉不自觉地怠慢了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无意间失落了中国文学中“风骚”之“比”的优秀传统。
中学语文“比喻”教学的实践环节缺乏,训练形式单调,缺少变化。就“比喻”来说,题型常有以下几种:①文句使用了哪种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③结合语境,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等等。前两种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而后一种对学生来说太难。问题的设置处于难易两极分化的状态,又千篇一律,缺少变化,怎能提起学生使用“比喻”的兴趣?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精讲多练,强化“比喻”教学的练习环节,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回归复位。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改变以往以客观题型为主的训练方式,多采用主观表达的方式。如:以“时间”为本体,造几个意义相关的比喻句,表明你对“时间”的态度;又如:对你熟悉的人进行一段200字左右的肖像描写,要求使用2—3个比喻句;再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一个道理……通过以上题型或方式对“比喻”进行的实际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组成篇章打下基础,使他们能够写出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语文素质。
诚然,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和技巧,会影响作文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但是,在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样说”。对于课堂上“比喻”的应用,教师也同样应注意语境,注意文章的内容,注意技巧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这才能达到优化作文教学的目的。
(责编 辛 欣)
实践证明,精讲多练,强化“比喻”的练习环节,这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关修辞手法的内容没有体系,零散无序,几种主要修辞手法的训练,星星点点地安排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没有专门介绍修辞手法的短文,更没有“比喻”“比拟”“夸张”等专题知识短文了。正是因为教材编写的这种现状,使学生不自觉地把掌握修辞手法的重心放到了对修辞手法的辨识上,自觉不自觉地怠慢了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无意间失落了中国文学中“风骚”之“比”的优秀传统。
中学语文“比喻”教学的实践环节缺乏,训练形式单调,缺少变化。就“比喻”来说,题型常有以下几种:①文句使用了哪种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③结合语境,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等等。前两种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而后一种对学生来说太难。问题的设置处于难易两极分化的状态,又千篇一律,缺少变化,怎能提起学生使用“比喻”的兴趣?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精讲多练,强化“比喻”教学的练习环节,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回归复位。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改变以往以客观题型为主的训练方式,多采用主观表达的方式。如:以“时间”为本体,造几个意义相关的比喻句,表明你对“时间”的态度;又如:对你熟悉的人进行一段200字左右的肖像描写,要求使用2—3个比喻句;再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一个道理……通过以上题型或方式对“比喻”进行的实际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组成篇章打下基础,使他们能够写出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语文素质。
诚然,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和技巧,会影响作文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但是,在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样说”。对于课堂上“比喻”的应用,教师也同样应注意语境,注意文章的内容,注意技巧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这才能达到优化作文教学的目的。
(责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