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之我见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动员家长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以及良好的预习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12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人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便可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一一”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六年级下册《暴风雨的启示》一课,文中最后一段话“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具有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自然就能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图是想教育我们要辩证地、全面地看事物。另外,学生自己认为描写暴风雨的精彩句子、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人新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比如在预习《丰碑》时“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真的让人害怕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作者这样比喻想突出什么?学生自己想不出,便可以交到小组上跟同学议一议,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实在理解不透的就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全体同学交流。我们大力倡导学生敢于向同学、老师乃至书本发起“挑战”。理越辩越明,当学生头脑中的一个个“?”拉成“!”时,我们才确信学生的预习到位了。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主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2]厚江《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辩证解读》,《云南教育》 2007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都知道,“育才先育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老师们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中,教育工作者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三观。本文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用能力是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anale&Swain 1980;Bachman&Palmer 2010)。程式话语语用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识别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属于语言语用能力范畴之一,是中介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糖尿病并发抑郁情绪患者的影响。方法:我院将确诊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教育,对照组不进行特殊
为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技能等方面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综合发展要求,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力度,有效避免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思想,确保学生能够按照
作为连接供电线网的重要元件,隔离开关承担着电气隔离和电能输送的任务。隔离开关的操作依靠人工现场完成,不仅效率低而且线网停电时间长,会影响双源无轨电车的正常行驶和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