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地方立法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来源 :理论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87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立法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地方社会治理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创新和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以地方立法引领地方社会治理的改革和进步,是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保障地方立法质量从而保障地方社会治理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重大课题.完善地方立法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地方立法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地方立法工作理念与规范,进一步明确和恪守科学民主法治总要求;创新地方立法工作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总格局;创新地方立法工作体系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总布局.另外,应当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与社会守法、党内立规的关系,以高质量的守法和立法立规一体化,推进地方立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实效和治理效能,从而提高地方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金融周期作为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对宏观经济冲击影响的重要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在金融周期波动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影响值得探究.在构建金融周期指数基础上,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分析金融周期状态及动态特征.然后运用MS-VAR模型研究不同金融周期状态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周期呈现出“收缩阶段多,扩张阶段少;收缩持续长,扩张持续短”的双重非对称特征.第二,金融周期处在高波动扩张状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强于在低波动收缩状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三,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所在.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例,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中国传统革命思想接引阶级斗争学说,从儒家的大同理想通向科学社会主义,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庸之道和实用理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互动、融合、共进
从央地关系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需要与财政激励变迁的主线相衔接,在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演进上探寻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财政包干制时期,放权让利与财政收支自主权成为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直接动力;分税制改革后,在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分成收入的激励下,“经营开发区”成为地方政府行为的主要特征;所得税分享改革之后,对营业税和土地财政的倚重成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主要动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债务扩张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激励地方政府行为向“经营债务”的嬗变.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