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不少农村学校的青少年中,出现了不诚实守信、不孝敬父母、不勤劳俭朴、不热爱劳动等怪象、乱象,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失衡。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功利办学思想严重,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此外,学校教育方法简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教育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礼仪观念的正确认知。
二是家庭教育失误。有些家长听不进别人说自己孩子一个“不”字,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 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抵制,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
三是社会教育失控。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自私自利观念等严重影响学生的礼仪观念,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滑坡。
二、科学推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抓舆论宣传,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发挥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
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在三方面着力: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礼仪知识,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二是在各种评优活动中突出文明礼仪教育,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礼仪十佳教师”、“文明礼仪十佳学生”等评比活动,以评比活动助推文明礼仪教育;三是在“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熏陶、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
(二)抓课程开发,落实礼仪教育的主体目标。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其中,“有道德”就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出现“道德危机”。
抓文明礼仪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进课堂,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各个学校应该依据校情、教情、学情,综合考虑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等因素,逐步开发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如,云阳县立新小学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小故事,大启示》、《立新小学文明礼仪常规》等礼仪教材,自编教材包含 “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以故事、谚语等形式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由于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师生欢迎。
(三)抓学科渗透,凸显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
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园、在课堂,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中。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如数学课上,可根据“购物”、消费等教学内容,进行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科学课上,可根据学生实验,进行文明合作、尊重他人的教育;思品与社会课上,可根据“家庭”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等等……
此外,学校可制定《教风十条》、《“微笑最美教师”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教师准则,从制度层面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要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学生,切实发挥礼仪教师的精神领袖作用和标杆效应。
(四)抓“家校共育”,优化礼仪教育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
目前,有些家长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子女,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坐享其成,养成任性,娇纵等恶习,给实施礼仪教育带来较大的阻力,大大降低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效。
学校可建立“家校共育”机制,采取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实施电话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办法,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只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就能构筑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防火墙”,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
一、农村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失衡。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功利办学思想严重,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此外,学校教育方法简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教育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礼仪观念的正确认知。
二是家庭教育失误。有些家长听不进别人说自己孩子一个“不”字,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 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抵制,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
三是社会教育失控。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自私自利观念等严重影响学生的礼仪观念,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滑坡。
二、科学推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抓舆论宣传,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发挥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
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在三方面着力: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礼仪知识,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二是在各种评优活动中突出文明礼仪教育,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礼仪十佳教师”、“文明礼仪十佳学生”等评比活动,以评比活动助推文明礼仪教育;三是在“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熏陶、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
(二)抓课程开发,落实礼仪教育的主体目标。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其中,“有道德”就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出现“道德危机”。
抓文明礼仪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进课堂,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各个学校应该依据校情、教情、学情,综合考虑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等因素,逐步开发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如,云阳县立新小学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小故事,大启示》、《立新小学文明礼仪常规》等礼仪教材,自编教材包含 “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以故事、谚语等形式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由于教材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师生欢迎。
(三)抓学科渗透,凸显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
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园、在课堂,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中。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如数学课上,可根据“购物”、消费等教学内容,进行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科学课上,可根据学生实验,进行文明合作、尊重他人的教育;思品与社会课上,可根据“家庭”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等等……
此外,学校可制定《教风十条》、《“微笑最美教师”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教师准则,从制度层面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要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学生,切实发挥礼仪教师的精神领袖作用和标杆效应。
(四)抓“家校共育”,优化礼仪教育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
目前,有些家长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子女,忽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坐享其成,养成任性,娇纵等恶习,给实施礼仪教育带来较大的阻力,大大降低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效。
学校可建立“家校共育”机制,采取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实施电话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办法,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只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就能构筑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防火墙”,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