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伟业,默默地在平凡而平淡的教学岗位上耕耘了十三年。农村基础教育道路上,留下了她青春的汗水和不凡的业绩。
她就是宁德市蕉城区赤溪中心小学教师杨晖艳。
青春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将十三年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农村教育,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它需要一种情怀,一份坚持。对于年轻教师杨晖艳来说,十三年的农村教育生涯,虽然艰辛寡淡,但却坚实无悔。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杨晖艳一样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才有了一代代农村孩子的茁壮成长。
扎根农村13年,无怨无悔
赤溪镇是个偏远的山区小镇,经济落后,交通不便。1997年8月,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杨晖艳,没有多想,毅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回报家乡的教育事业。
这一呆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对于人的一生,并不算短暂。尤其对于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来说,这十三年意味着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农村。
在这十三年时间里,当曾经与自己同时分配到这里的同事们,甚至学弟学妹们或纷纷进城,或调进郊区学校的时候,业务素养、教学成绩毫不逊色的杨晖艳面对诸多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坚守,不曾犹豫,无怨无悔。自从踏上这片土地时起,她就决心把根牢牢扎下,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做点哪怕微不足道的贡献。在这期间,她都始终如一地把教育好每一个农村孩子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定不移地当一名无愧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普通教师。
2003年,杨晖艳成了家,然而丈夫远在地处海岛的三都海军部队工作,夫妻俩一个在海岛一个在山区,长期分离两地,其中的不便与苦楚自不用说。当2005年孩子出生后,更大的问题接踵而来。丈夫远在外地,家里的事情帮不上忙,杨晖艳老师自己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坚持工作,纵然困难再大,但从未因孩子或者家庭旷过一节课,请过半天假。
2005年产假期间,由于学校缺老师,四年一班开学两个月后,数学科老师有急事请假了,学校一时找不到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第一反应,就是找到杨晖艳老师,同她商量能否提前结束产假接手这个班,如果实在不能回校,学校再另想办法。看着领导期待的眼神,想到了50多名学生,杨晖艳没来得及与家人商量,毅然提前三个月回到了学校。
在平时的工作中,杨晖艳老师并不因十多年坚守一隅而懈怠。相反,她心里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怕松懈了,干少了,就会落后了。因此,总想多干些,干好些,以致于许多工作在正常工作时间完不成,就带回家继续做,白天时间不够用,就晚上挑灯接着做。
教书育人立规矩,营造爱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心坚守农村教育一线的杨晖艳老师,深知身上的责任与重担。为此,她从不放松自己,并时刻要求自己在接受各种挑战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赤溪中心小学的十三年中,杨晖艳都是担任高年级的数学科教学,并兼班主任;甚至在最初,连续四年时间兼任两个班的数学科教学,同时兼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当初学生数多,每个班学生都在60人左右,改完一次作业通常要三个多小时,因此,杨晖艳通常要放弃晚上时间不断地改作业,不断地家访。
杨晖艳给自己立下规矩,早学教材,早备课,早到教室;不上无准备的课,不炒“隔夜饭”,批改作业“不过天”,被学校称作“三早原则”和“三不原则”在全校推广。杨晖艳老师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加压,致使她所带班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的教学成绩在年段乃至学区一直名列前茅,同时还使她的业务能力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绝对的业务骨干。1999年起杨晖艳一直承担省级数学课题“问题解决”实验班教学;2000起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2006年担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
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是杨晖艳十三年如一日教好书育好人的支撑点。她深知,要当好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基本文化素养、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真诚的爱。这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晖艳竭力用全身心去营造爱的教育,用爱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2001年,杨晖艳所任的四年一班本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江宋明同学,一段时间来经常迟到、请假,课堂上无精打采,成绩直线下降。杨晖艳老师及时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江的妈妈患有哮喘病,其妹患有残疾,全家的重担全靠其父担当,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年幼的小江也背上了帮助父亲做农活的压力。此后,杨老师经常出入小江家,帮他辅导功课,引导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小江父母深受感动,并想办法减轻小江的家务活,保证小江的正常学习时间,使小江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良好。
用爱的和弦,能奏出美的乐章。在教学工作中,杨老师总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帮助解决。2006年她任教三年一班时,班上来了一个由山村转来的叫傅明佳的男生,年龄比同班的孩子要大5岁,学习基础差,对自己没信心,课余时间总是躲着同学们,沉默寡言,感到自卑。接触一段时间后,杨老师发现这孩子体质好,身高要高出其他同学许多,杨老师一方面让他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另一方面给予他个别辅导,还让同学主动接近他,任何时候取得进步老师和同学就给表扬、鼓励,使其信心大增,慢慢地成绩提高了,人也活泼了,同学们亲切地叫他“姚明哥哥”。
潜心教研,教学相长,硕果累累
坚守并不碌碌无为。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杨晖艳深刻地认识到:当一名称职的教师,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热情、勤奋与科学理论、科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杨晖艳老师坚持岗位实践,尤其是课堂教学实践。在担任数学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期间,她主动坚持课堂第一线,力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我。与此同时,杨晖艳老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教改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长效性教研活动,还是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杨晖艳除了组织者身份外,还通常是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为此,她收获颇丰:1999年获得宁德市首届数学科说课比赛二等奖;2000年她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获蕉城区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同年10月,同一课获宁德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二等奖;2008年参与福建省中小学课辅教材审读;之后参加“宁德市首期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数学科市级培训,同时撰写的论文《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宁德市“送培下乡”活动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并收入汇编;继而参加“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
1999年,学校申报的福建省“问题解决”——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子课题的研究立项了。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杨晖艳,由于表现突出,被学校委以重任,开始承担这一省级数学课题“问题解决”实验班教学。2006年,该课题成功结题,赤溪中心小学也成为全区乃至全市为数不多承担该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的农村学校之一。成功属于实践者,杨晖艳老师在“问题解决”课题的实验班教学中,也有了丰厚的回报。2001年6月,她的教学设计《认识几分之几》在福建省第四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观摩研讨会上交流评选,荣获一等奖,并收入汇编;2002年6月她撰写的论文《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学习》在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2002年年会暨“课标”学习研讨会上荣获三等奖,同时收入汇编。
2006年,“问题解决”课题结题。同年12月,杨晖艳老师参与了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并收入汇编。由于她的突出贡献, 2004年她被蕉城区授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先后多次获得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殊荣。2005年,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杨晖艳,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仍然坚持农村教育事业的杨晖艳老师,将继续自己坚实的脚步,用自己的青春继续谱写农村教育新篇章,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她就是宁德市蕉城区赤溪中心小学教师杨晖艳。
青春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将十三年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农村教育,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它需要一种情怀,一份坚持。对于年轻教师杨晖艳来说,十三年的农村教育生涯,虽然艰辛寡淡,但却坚实无悔。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杨晖艳一样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才有了一代代农村孩子的茁壮成长。
扎根农村13年,无怨无悔
赤溪镇是个偏远的山区小镇,经济落后,交通不便。1997年8月,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杨晖艳,没有多想,毅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回报家乡的教育事业。
这一呆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对于人的一生,并不算短暂。尤其对于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来说,这十三年意味着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农村。
在这十三年时间里,当曾经与自己同时分配到这里的同事们,甚至学弟学妹们或纷纷进城,或调进郊区学校的时候,业务素养、教学成绩毫不逊色的杨晖艳面对诸多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坚守,不曾犹豫,无怨无悔。自从踏上这片土地时起,她就决心把根牢牢扎下,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做点哪怕微不足道的贡献。在这期间,她都始终如一地把教育好每一个农村孩子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定不移地当一名无愧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普通教师。
2003年,杨晖艳成了家,然而丈夫远在地处海岛的三都海军部队工作,夫妻俩一个在海岛一个在山区,长期分离两地,其中的不便与苦楚自不用说。当2005年孩子出生后,更大的问题接踵而来。丈夫远在外地,家里的事情帮不上忙,杨晖艳老师自己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坚持工作,纵然困难再大,但从未因孩子或者家庭旷过一节课,请过半天假。
2005年产假期间,由于学校缺老师,四年一班开学两个月后,数学科老师有急事请假了,学校一时找不到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第一反应,就是找到杨晖艳老师,同她商量能否提前结束产假接手这个班,如果实在不能回校,学校再另想办法。看着领导期待的眼神,想到了50多名学生,杨晖艳没来得及与家人商量,毅然提前三个月回到了学校。
在平时的工作中,杨晖艳老师并不因十多年坚守一隅而懈怠。相反,她心里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怕松懈了,干少了,就会落后了。因此,总想多干些,干好些,以致于许多工作在正常工作时间完不成,就带回家继续做,白天时间不够用,就晚上挑灯接着做。
教书育人立规矩,营造爱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心坚守农村教育一线的杨晖艳老师,深知身上的责任与重担。为此,她从不放松自己,并时刻要求自己在接受各种挑战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赤溪中心小学的十三年中,杨晖艳都是担任高年级的数学科教学,并兼班主任;甚至在最初,连续四年时间兼任两个班的数学科教学,同时兼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当初学生数多,每个班学生都在60人左右,改完一次作业通常要三个多小时,因此,杨晖艳通常要放弃晚上时间不断地改作业,不断地家访。
杨晖艳给自己立下规矩,早学教材,早备课,早到教室;不上无准备的课,不炒“隔夜饭”,批改作业“不过天”,被学校称作“三早原则”和“三不原则”在全校推广。杨晖艳老师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加压,致使她所带班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的教学成绩在年段乃至学区一直名列前茅,同时还使她的业务能力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绝对的业务骨干。1999年起杨晖艳一直承担省级数学课题“问题解决”实验班教学;2000起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2006年担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
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是杨晖艳十三年如一日教好书育好人的支撑点。她深知,要当好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基本文化素养、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真诚的爱。这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晖艳竭力用全身心去营造爱的教育,用爱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2001年,杨晖艳所任的四年一班本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江宋明同学,一段时间来经常迟到、请假,课堂上无精打采,成绩直线下降。杨晖艳老师及时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江的妈妈患有哮喘病,其妹患有残疾,全家的重担全靠其父担当,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年幼的小江也背上了帮助父亲做农活的压力。此后,杨老师经常出入小江家,帮他辅导功课,引导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小江父母深受感动,并想办法减轻小江的家务活,保证小江的正常学习时间,使小江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良好。
用爱的和弦,能奏出美的乐章。在教学工作中,杨老师总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帮助解决。2006年她任教三年一班时,班上来了一个由山村转来的叫傅明佳的男生,年龄比同班的孩子要大5岁,学习基础差,对自己没信心,课余时间总是躲着同学们,沉默寡言,感到自卑。接触一段时间后,杨老师发现这孩子体质好,身高要高出其他同学许多,杨老师一方面让他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另一方面给予他个别辅导,还让同学主动接近他,任何时候取得进步老师和同学就给表扬、鼓励,使其信心大增,慢慢地成绩提高了,人也活泼了,同学们亲切地叫他“姚明哥哥”。
潜心教研,教学相长,硕果累累
坚守并不碌碌无为。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杨晖艳深刻地认识到:当一名称职的教师,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热情、勤奋与科学理论、科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杨晖艳老师坚持岗位实践,尤其是课堂教学实践。在担任数学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期间,她主动坚持课堂第一线,力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我。与此同时,杨晖艳老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教改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长效性教研活动,还是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杨晖艳除了组织者身份外,还通常是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为此,她收获颇丰:1999年获得宁德市首届数学科说课比赛二等奖;2000年她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获蕉城区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同年10月,同一课获宁德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二等奖;2008年参与福建省中小学课辅教材审读;之后参加“宁德市首期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数学科市级培训,同时撰写的论文《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宁德市“送培下乡”活动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并收入汇编;继而参加“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
1999年,学校申报的福建省“问题解决”——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子课题的研究立项了。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杨晖艳,由于表现突出,被学校委以重任,开始承担这一省级数学课题“问题解决”实验班教学。2006年,该课题成功结题,赤溪中心小学也成为全区乃至全市为数不多承担该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的农村学校之一。成功属于实践者,杨晖艳老师在“问题解决”课题的实验班教学中,也有了丰厚的回报。2001年6月,她的教学设计《认识几分之几》在福建省第四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观摩研讨会上交流评选,荣获一等奖,并收入汇编;2002年6月她撰写的论文《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学习》在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2002年年会暨“课标”学习研讨会上荣获三等奖,同时收入汇编。
2006年,“问题解决”课题结题。同年12月,杨晖艳老师参与了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并收入汇编。由于她的突出贡献, 2004年她被蕉城区授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先后多次获得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殊荣。2005年,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杨晖艳,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仍然坚持农村教育事业的杨晖艳老师,将继续自己坚实的脚步,用自己的青春继续谱写农村教育新篇章,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