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却把体育教学的任务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上,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当前,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有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全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少创意,形式呆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老师甚至把体育课让给其他任课老师来上,完全背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能导致其产生诸如厌恶运动,自卑或逆反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同时,由于学生心理上有障碍,被动接受体育教学任务,很容易在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等不良后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上考虑,还应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去考虑。因为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使其发泄内心的冲动,并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其社会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同时还能磨炼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所以通过体育去改善和解决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下面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探讨。
一、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寓教于乐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有许多学生产生忧郁和压迫感的不良心理症状,可以通过一些轻松、欢快的体育活动来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设计,都可采用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方向,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一个学生形成了自觉的体育态度,就可以把体育作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逐步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不管有没有教师的督促以及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的约束,他都能自觉、主动而热情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加强体育教学中个体化的互助性
运动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即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父辈们的厚爱,那种互助互让的精神比较欠缺,而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较为突出,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心理,培养学生互敬互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这也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集体项目,有意识地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接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以及互帮互学的重要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球类、接力跑等教学内容,在腾越器械课程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做保护,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鼓舞,同时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都比较好的,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使学生的体质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把握好体育活动中竞争的“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愉快的情绪便会产生,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性就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人产生焦虑感。因此教师在设计一些竞争性项目时,应因材施教,对于缺乏自信心、运动能力较差、易产生忧虑,应对其多加鼓励,并设计一些难度较低,运动量较小的竞赛性内容,使他们体会到一种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而对于自信心强、平时比较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难度大、要求高的活动内容,使其体会到完成动作的难度,让学生明白,盲目自信可能会导致失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接受一下“挫折教育”。
四、注意学生规范性的培养
俗语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活动中也是一样,针对现在的学生任性、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在做游戏的同时,要重点强调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是会深刻体会到由于不按规则进行,而导致失败的后果,也会体会到规范的重要性,这对增强学生遵纪守法和改变“任性”有一定的帮助。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点所决定,在今后的很长时期内,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位教师、一所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对体育的功能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去认识,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除应抓好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我们从事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本着积极探索,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信我们会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亮。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当前,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有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全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少创意,形式呆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老师甚至把体育课让给其他任课老师来上,完全背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能导致其产生诸如厌恶运动,自卑或逆反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同时,由于学生心理上有障碍,被动接受体育教学任务,很容易在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等不良后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上考虑,还应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去考虑。因为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使其发泄内心的冲动,并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其社会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同时还能磨炼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所以通过体育去改善和解决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下面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探讨。
一、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寓教于乐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有许多学生产生忧郁和压迫感的不良心理症状,可以通过一些轻松、欢快的体育活动来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设计,都可采用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方向,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一个学生形成了自觉的体育态度,就可以把体育作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逐步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不管有没有教师的督促以及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的约束,他都能自觉、主动而热情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加强体育教学中个体化的互助性
运动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即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父辈们的厚爱,那种互助互让的精神比较欠缺,而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较为突出,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心理,培养学生互敬互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这也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集体项目,有意识地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接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以及互帮互学的重要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球类、接力跑等教学内容,在腾越器械课程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做保护,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鼓舞,同时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都比较好的,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使学生的体质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把握好体育活动中竞争的“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愉快的情绪便会产生,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性就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人产生焦虑感。因此教师在设计一些竞争性项目时,应因材施教,对于缺乏自信心、运动能力较差、易产生忧虑,应对其多加鼓励,并设计一些难度较低,运动量较小的竞赛性内容,使他们体会到一种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而对于自信心强、平时比较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难度大、要求高的活动内容,使其体会到完成动作的难度,让学生明白,盲目自信可能会导致失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接受一下“挫折教育”。
四、注意学生规范性的培养
俗语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活动中也是一样,针对现在的学生任性、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在做游戏的同时,要重点强调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是会深刻体会到由于不按规则进行,而导致失败的后果,也会体会到规范的重要性,这对增强学生遵纪守法和改变“任性”有一定的帮助。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点所决定,在今后的很长时期内,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位教师、一所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对体育的功能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去认识,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除应抓好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我们从事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本着积极探索,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信我们会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