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舞蹈的艺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源头。山西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历经漫长历史的沉淀,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舞蹈体系,并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及传承价值。本文阐述山西民间舞蹈的分布、种类及其普遍特征,探讨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并提出山西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0 引言
  民间舞蹈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每种民间舞蹈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心血的凝聚、智慧的结晶。作为以人体动作为载体,辅以节奏变化的表演艺术,民间舞蹈从动作、形态、造型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凭借种类繁多、个性鲜明的民间舞蹈,深受人们喜爱,山西也因此被人们称作“民间舞蹈之乡”。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山西民间舞蹈不断发展演变,逐渐构建起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舞蹈体系,其夸张的形体动作、别具风味的音乐,加之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沉淀所衍生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使山西民间舞蹈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及传承价值[1]。基于此,本文对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
  1 山西民间舞蹈
  1.1 山西民间舞蹈的分布及种类
  千百年来,山西民间舞蹈凭借其动感优美的舞姿、富于变化的场面、鲜明的地域风格、多样丰富的情感而深受人们喜爱。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山西境内约有230种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运城地区约有70种,忻州地区约有50种,晋中、雁北、临汾地区约有40种,吕梁地区、长治市、晋城市、阳泉市约有30种,太原市约有20种,大同市约有10种[2]。从舞蹈种类来看,流传较为广泛的山西民间舞蹈有秧歌、腰鼓、高跷、旱船、竹马、龙、狮、霸王鞭、二鬼摔跤等。山西民间舞蹈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发展变迁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1.2 山西民间舞蹈的普遍特征
  山西民间舞蹈的普遍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舞蹈表演形式的丰富性。山西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对耍、大场子、小场子、进场子等。舞蹈表演形式各种各样,既有偏向于说唱的,也有偏向于武打的,还有歌舞交替开展的。另外,山西民间舞蹈既有在广场表演的,还有在空中表演的,如被称作无言的舞蹈的高跷、背棍等。
  二是舞蹈道具应用的广泛性。手绢、扇子、花鼓、龙灯、狮子、船等舞蹈道具广泛出现于各式各样的山西民间舞蹈中,应用这些舞蹈道具,不仅有助于塑造舞蹈人物角色,还可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并影响着舞蹈主题的确立和呈现,进一步实现山西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与表演风格的有机统一。值得一提的是,舞蹈道具的广泛应用,也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征。
  三是舞蹈场图的多样性。山西民间舞蹈场图种类繁多,有数百种,并且每幅场图的构图并非简单地呈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景象,而是舞蹈表演者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将各种原生态的、散乱分布的事物进行提炼总结,以赋予其艺术生命力。其中,有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场图,如“花葫芦”“扭衣线”“卷垫底”等;有与动植物密切相关的场图,如“双龙出水”“老虎扬尾巴”“十字花”等;还有与民俗活动、祭祀活动等密切相关的场图,如“一炉三炷香”“神仙推磨”“天地牌子”等[3]。各式各样的场图布局规划线条流畅、分明,给人以美的体验。山西民间舞蹈场图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依托运动中构图的虚实结合,以构建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系,在转变中进一步实现整体的全面统一。
  四是舞蹈与民俗活动的关联性。山西民间舞蹈与当地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结合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元素。山西民间舞蹈形成初期的表演目的并非娱乐,而主要是一种精神追求,所以在传统民俗节日中,民间舞蹈都会与各式各样的民俗礼仪同时出现。某种程度上而言,民间舞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民间舞蹈主要体现了民俗活动的内涵,同时民间舞蹈凭借民俗活动的精神内涵得以经久流传。
  2 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2.1 山西民间舞蹈的生动性
  山西民间舞蹈呈现的艺术特征大多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舞蹈表演者凭借多样丰富的肢体动作演绎生活中的画面,凭借夸张的形态描绘人物具体的形象。例如,在山西民间舞蹈踢鼓子秧歌中,舞蹈表演者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山西女子在纫针、缝衣时的画面。在舞蹈表演实践中,表演者以双手穿针引线结合三道弯的动作形态,辅以蹲坐,将女子缝纫时的一举一动生动地呈现于人们面前。又如,在山西民间舞蹈扭秧歌中,扭作为民间舞蹈的一种重要形态特征,舞蹈表演者在扭的过程中,将腰作为支撑,辅以肩、臂等转变,实现腰、膝、胯同时运动,进而表现出富于变化、曲折柔美的生动体态,并生动反映了山西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体征,彰显了山西人民淳朴自然、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4]。而女性表演者在扭的过程中,则表现出委婉含蓄、略带羞涩的神态,反映了表演者纯真、柔美的女性特征。山西民间舞蹈凭借肢体动作演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山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征,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丰富细腻的情感。山西民间舞蹈肢体动作涉及大量的夸张形态,但仍可从中领略到山西人民日常生活的姿态,充分体现了山西民间舞蹈的生动性。
  2.2 山西民间舞蹈的情感性
  舞蹈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思想感情同时也是山西民间舞蹈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山西民间舞蹈中,舞蹈表演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即兴性、自娱性。舞蹈表演者凭借自身情感的发展转变,不受约束地创造出舞蹈动律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涉及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姿态、造型演绎,更让表演者的思想情感、内在气质通过外部动作、造型得以流露。基于此,要让山西民间舞蹈在不注重雕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山西民间舞蹈在不追求文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朴素的外表下呈现出内在的光芒,让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在形象上散发出美的光芒,也在意蘊上彰显出对美的追求,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2.3 山西民间舞蹈的趣味性
  通过观赏山西民间舞蹈,可充分领略到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山西民间舞蹈中蕴含着美、丑、善、恶,除展现美、善的角色外,其还积累了众多典型的反面角色。为推进剧情发展,舞蹈表演中会设置一些面目丑陋的人物,如丑婆、小混混、愣子、傻子、丑汉等,这些人物大多扮丑、扮怪,手持拨浪鼓、笊篱、扫帚等,肢体动作和场位不受限制,可与观众自由互动,如将杂草撒在人们头上或向人们泼水等,观众不仅不会恼怒,反而乐在其中。因而,在山西民间舞蹈中设立丑角,不仅能满足舞蹈表演需求,还能渲染整个舞蹈表演的气氛,进一步提升舞蹈表演的吸引力,并实现舞蹈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有效交互[5]。丑角除了要有夸张、风趣的扮相外,舞蹈动作也应尽量夸张、滑稽。以丑婆的扮相为例,首先表演者通常会做歪嘴的面部表情,同时两颗金色门牙完全暴露在人们视野中,依托诸如此类夸张且细致的扮相,不仅能让观众迅速了解表演者扮演的人物角色,还能为观众带来极大的趣味;其次在丑婆的舞蹈姿态方面,表演者往往会做右脚外脚背以弧线的方式超前滑动的动作,并让双臂呈弯曲状,经由对扮相、肢体动作的夸张丑化处理,提升整个舞蹈表演的趣味性,赢得观众的注意力。
  2.4 山西民间舞蹈的融合性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重要体现。山西民间舞蹈源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加之受山西浓郁地域文化的熏陶,山西民间舞蹈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极高的艺术价值及高度的融合性。以山西民间鼓乐舞为例,首先,鼓乐舞与戏曲实现了有效融合。山西民间鼓乐舞充分吸纳了戏曲表演,特別是吸纳了戏曲表演的人物造型、形象的内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结合了音乐、舞蹈、动作等元素,进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戏曲在表演形式上讲究唱念做打,人物性格趋于程式化,并十分注重传达惩恶扬善的价值理念。山西民间鼓乐舞充分借鉴了戏曲表演形式及人物刻画上的程式化特征,以此为呈现鼓乐舞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鼓乐舞与武术实现了有效融合。山西民间鼓乐舞主要是源自早期军队中为战争胜利举行的庆祝活动,这使其不仅具备舞蹈的特征,还蕴含着武术的特色魅力,并通过舞蹈与武术的有效融合,演绎出宏伟的场面和博大的气势。山西民间舞蹈具有此方面特色的尤以武技类鼓舞为主,如剑舞、刀舞、火流星等,均在舞蹈与武术上实现了有效融合。
  2.5 山西民间舞蹈道具的多样性
  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大多数民间舞蹈均恰到好处地与各式各样的道具实现了有效融合,如手绢、扇子等。道具在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既能够提升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还可提升舞蹈的观赏性、技艺性,甚至可有效弥补表演者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前文所述,山西民间舞蹈中也有各式各样的道具类舞蹈,包括花篮灯、七巧灯、龙灯等在内的灯舞,多则10多个表演者共舞一灯,少则1个表演者手持一个虎撑;还有在山西秧歌中家喻户晓的水船秧歌、伞头秧歌,及花棍、霸王鞭等相关道具。在种类繁多的山西民间舞蹈道具中,一些道具是为了塑造人物角色,如货郎、伞头等;一些道具是为了使舞蹈形象显得夸张,如面具是表演者面部表情的夸张放大,高跷是表演者腿的夸张延伸,狮、虎等则是艺术形象的夸张处理;一些道具是为了提升艺术表现力,如各种精美的彩灯等。
  3 山西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建议
  山西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当代人应肩负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舞蹈濒临消失,因此必须加大对山西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首先,要根植于当代社会文化土壤,加强山西民间舞蹈推广。如今,我国社会文化空间不断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对传统乡土社会土壤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山西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严重压缩,而在新文化土壤中,依然有大量可利用的推广场所,如广场、社会活动站等。因此,地方政府应扮演好领路人角色,积极联合高校、企业等组织,大力开展基层舞蹈文化活动,让山西民间舞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其次,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山西民间舞蹈发展和传承。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提出了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这为保护和传承山西民间舞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山西民间舞蹈可依托各式各样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传播平台,吸收山西民间舞蹈人才,推进表演形式创新,提升这一文化意象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秉持创新思维,提升山西民间舞蹈发展效益。单一的山西民间舞蹈表演所能创造的综合效益十分有限,为此,可通过推进山西民间舞蹈旅游产业、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建立新型的山西民间舞蹈艺术供给形式,进而更大范围地提升社会对山西民间舞蹈的接受度[6]。
  4 结语
  山西民间舞蹈作为三晋大地文化特征、地域特征的重要体现,具有突出的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融合性等艺术特征,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新时期,必须加强对山西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切实促进山西民间舞蹈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瑜.一方水土·一方人——试论山西民间舞蹈之美[J].科教导刊,2010(6):175,185.
  [2] 史琰琰.浅谈山西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及其成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S1):165-166.
  [3] 刘冬.原生态舞蹈艺术之美——从山西民间舞蹈看原生态舞蹈文化的意义[J].黄河之声,2016(18):128-129.
  [4] 王丽霞,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15(5):209.
  [5] 杨湘豫.山西民间鼓乐舞的分类及艺术特色[J].当代音乐,2015(21):107-109.
  [6] 杨湘豫.浅析山西民间舞蹈艺术文化之发展[J].大众文艺,2015(21):40-41.
  作者简介:崔晓宁(1981—),女,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漫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出现了多部令人称赞的作品,时代赋予了它更多发展的契机。这些契机也被人们紧握,国漫创作正经历革新。然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国漫尚有很多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国唱诗班》对国漫的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国漫;《中国唱诗班》;发展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中国唱诗班》是上海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
期刊
摘要: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因采用全手绘油画的表现语言进行动画创作,成为近年来轰动全球、引起热议的传记电影。该片在美术风格、制作手法、跨国协作、后期运营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之处,影片对于传主梵高的个人成长、精神世界的关注,对观者自身的成长与反思所倾注的人文思考,使我们无法忽视创作者在提升影片风格与艺术品格、丰富影片精神内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这无疑也为我国动画电影创作、传记电影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期刊
摘要: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致力于探寻省属行业特色和共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通过认真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发掘适合该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主要举措有通过自主培养与“四三工程”打造一流的学科队伍、通过构建多元模块打造一流学科平台、通过实施重要项目带动一流学科的科研产出、通过打造长望实验班培养一流学科拔尖人才、通过国际合作垂直拉升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准与国际声誉。近年来,该校成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期刊
摘要:校园戏剧是校内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创造,参与者共同通过参加戏剧创造和欣赏获得潜移默化的价值传播和积极的审美愉悦。山东建筑大学原创话剧《咫尺匠心》是在建党百年之际编写排演的校园三幕剧,它借助话剧的艺术形式,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舞台+思政”“排演+学习”“沉浸+体验”,实现审美愉悦与价值传递的统一,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党史学习更“有情”,让思政教育更“有
期刊
摘要:在技术的普及以及环境的推动下,直播业的发展愈加蓬勃,当观看直播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内容之时,一股直播界的异类“审丑”之风也悄然出现。本文以抖音用户“殷世航”被封号为例,深刻剖析“审丑”现象,进而总结出直播间“审丑”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想应对这股异类之风,媒介平台、宣传界、个人三方必须承担自我责任,联合抵御。  关键词:直播;“审丑”;抖音;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逐步开展,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讨论逐渐深入,研究逐渐从单一的非遗保护视角向文化空间视域转变。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空间的研究角度出发,以纪录片《中国大运河》为例,探讨在大运河文化空间建构及传播中,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特点以及需要关注的文化空间特性,旨在为纪录片创作尤其是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
期刊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偶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由数字复制技术创造的虚拟偶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中国首位虚拟偶像歌姬洛天依为例,介绍虚拟偶像的发展历史和合成逻辑,并从“盗猎者”与“游牧者”、准社会互动理论、自我投射、身份认同与网络互动四个方面探究虚拟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关键词:虚拟偶像;关系研究;洛天依;粉丝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
期刊
摘要:美剧《西部世界》不仅展现了人类与高智能机器人的共存问题,还蕴含着对人类现状的反思。本文分析片中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争取生存权的反抗,探讨后人类视域中的人类主体性反思。  关键词:后人类;高智能机器人;《西部世界》;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即将迈上创造高智能机器人的“阿基米德点”,这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主要借助人的声音进行思想情感的有效传递,使人们通过声音感知艺术的魅力。要想收获良好的演唱效果,有效的歌唱技巧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作曲家的背景、歌曲创作的背景、对于歌曲相关内容的理解等也值得我们重视。只有把前期的案头工作做好,深入理解作品,进而搭配演唱者良好的歌唱技巧,演唱者的感情才会更加饱满,演唱的效果也会更好。尽管声乐演唱的主要部分在于演唱,但是如何理解作品的内涵、如何准确传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探索非遗活化的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举例分析法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为理论依据,以田横祭海节为例分析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形象、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乡村旅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围绕文化IP形象设计、文创品牌建立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再设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产业链。以田横祭海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