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附1 160例病例报告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相关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置管相关数据、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计算感染率和中心静脉导管千日感染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7年共收治1 160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男性915例,女性245例;年龄7~98岁,平均(71.8±17.5)岁。以每3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析,中心静脉导管千日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例/千日:21.87、24.50、19.95、12.64、16.34、12.40,χ2=38.851,P=0.000)。1 160例患者中有375例导管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397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73株(占43.58%),革兰阳性菌(G+)130株(占32.74%),真菌94株(占23.68%)。G-菌中以非发酵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占11.59%,鲍曼不动杆菌占8.82%),其次为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占8.06%,大肠埃希菌占2.02%);G+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表皮葡萄球菌占11.8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29%);真菌以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07%)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79%)为主。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36.07%(22/61)、35.52%(119/335)、30.63%(234/764;χ2=2.725,P=0.099),静脉导管千日感染率分别为18.00、17.71、17.08例/千日(χ2=0.134,P=0.714)。375例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785例导管培养阴性患者(d:20.80±11.68比17.64±10.77,t=4.417,P=0.000)。置管7 d内的患者导管感染率最低(19.87%,30/151),随置管时间延长,感染率逐渐升高,置管时间>30 d者感染率为44.44%(68/153),置管时间与感染率明显相关(χ2=22.849,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明显增加〔优势比(OR)=1.362,95%可信区间(95%CI)=1.030~1.801,P=0.030〕;置管时间延长也是静脉导管感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OR=1.306,95%CI=1.177~1.480,P=0.000)。

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以G-杆菌为主要病原菌;股静脉置管和置管时间长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动态血清磷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年龄≥18岁、ICU住院时间>72 h的脓毒症患者,并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入ICU 1、3、5、7 d的血清磷数据。以动态
目的对比分析英国早期预警评分(NEWS)、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年龄>16岁、住院时间>24 h的危重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入住急诊监护室或抢救室后24 h内各指标最差值计算NEWS、REMS和APACHEⅡ评分。主要研究终点为2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