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磨出真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ppo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讲究布局结构,逻辑思维。如果段落内部前后衔接不紧,思维混乱,就会影响文章的表达,分析论证就不会到位,文章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进行段落训练时首先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掌握好议论文段落的布局结构。
  对于议论文我们都清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而一个完整的议论段同样如此,要有针对中心论点提出的分论点,通常只有简洁的一句话,或引用或概括;接着,围绕本段论点,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论据,这一步可以训练学生对所掌握素材的概括,要求能根据中心高度概括,以符合分论点的要求;然后,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论据进行分析,对段落论点进行论证;最后,重申和深化本段论点。
  议论文都是有一个个议论文段构成的。议论段落的基本要求有三点。①统一。一个段落要能集中表述由中心论点分出的意思,最好是单一的。②完整。一个议论文段的意思要完整,要能单独成段,有自己的论证结构。③适度。段落长短根据内容多少而定,但要适度。
  议论文文段的结构大致有三种:分总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就分的部分来说,可有两种结构方式:并列式和递进式。前者是地位平等、作用相同观点和材料,后者是层进式有梯度地、深入地分析。
  规范的议论文段可以是这样的:
  首先:段首中心句。
  其次:段中分论:采用并列式或者递进式结构。用适当的方法分析论据与中心句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揭示主句和论据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主句的正确,这就是因果分析法。以其它论证方法为辅。采用例证法、引证法、比喻法等。
  最后:段尾中心句:与段首主句意义相同,但可以更进一步地述说,或与段首文字有所变化。
  下面用例子来阐述以上观点:
  在我们这个熙熙攘攘、人满为患的世界上,有一个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心理现象,那就是人人都喜爱艺术、需要艺术。因果论证:人们喜爱艺术,首先是出于每个人内心的创造生活的本能。科学家弗洛伊德分析了人的潜意识中的本能,本能之一就是人的扩张和创造。艺术是性本能即力比多的升华,也是人的创造性的表现。人们需要艺术来激发自己创造生活的欲望和勇气。其次,人们喜爱艺术还出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艺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使人疲于奔命的世俗心理在美感中得到轻松、平衡和调整。人们在艺术中得到自身力量的验证和自身生命的观照,升华了心灵,提高了个体生命的层次。只要一个人具有欲望,他就会喜爱艺术这种精神的魔力,尽管具体的艺术作品可能是不够完美的。举例论证:原始人喜爱舞蹈,创作壁画,流传神话,说明人们很早也许是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同时就需要艺术。现代人喜爱大众传播艺术如电影电视,说明生活的压力越大人们就越需要艺术。推想将来的人们,必定需要艺术,只不过那时的艺术将提高到新的层次。引证法:著名西方艺术评论家哈同说:“艺术,人类向上的激素,精神太阳的光芒。你可以说不喜爱这种艺术或者那种艺术,但你不能不需要艺术!”反面假设证法:试想,如果人们都不喜爱艺术或者喜爱虚假的“艺术”,那么世界将会陷入怎样黑暗蛮荒的境地。整个地球就只会蠕动着仅仅维持生存本能的生物。段尾:热爱艺术吧!每个人都会在艺术的欣赏中成长!
  其中第一句话就是段首中心句,可以简化为“人人喜爱艺术”。接着进行段中论证。主要采用因果论证法,用“首先”和“其次”两部分进行分析。接着采用例证法,举出原始人和现代人喜爱艺术的事实。西方评论家的话是引证法。“试想”一句运用了反面假设法。段尾又有变化地出现了中心句。
  总之,对于议论文写作,首先要打磨好自己的议论文段,只有文段打磨好了,整篇文章才能上一个台阶,而这种文段升格是易于操作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遇乐》)一词,被明代杨慎列为“辛词第一”,入选了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这首词安排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板块。对于这首词,《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的教学建议如下:“一是领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理解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对学生人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而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诞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面貌,呈现了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事象。但当前高中语文新诗教学逐渐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故以下笔者对高中新诗教学“边缘化”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一、增加课外阅读。丰富教材内容  据统计发现,新课标背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现代散文,选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对于《故都的秋》的教学,目前学界多从秋声、秋色、秋味角度对秋景图的分析去体会作家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进而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引入对作家“悲凉”心境的探讨,多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但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园之感”多有忽略。笔者认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对作者郁达夫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其
初读梁衡先生的《沙海一苗树》,感觉平淡无奇。仔细一读,就会感到本文客观、真实、朴素、优美。  本文第二段在叙述库布齐大沙漠和沙漠中的达拉特旗时,采用了第三人称,并运用了全知视角。我们知道,运用第三人称和全知视角的好处,是作者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和叙述情况,从而故事也好、情况也好,就很具体、全面,从而显得客观。  例如,在叙述库布齐大沙漠的规模时,就说它是世界排行第九,就让读者明
笔者曾参加2016年重庆市高考阅卷,评阅全国高考语文卷Ⅱ古代诗歌阅读第8、9题。这两个题分值总分11分,考生平均得分4分不到,难度系数约0.36。显然,这样的结果,师生都是不满意的。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于这首古代诗歌,考生几乎是没有读懂的:中学的古诗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古代诗歌教学的路在何方?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古代诗歌阅读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这
《水浒传》中有个性的人物往往有矛盾的两面,能否正确地解读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水浒传》的一条重要指标。“矛盾分析法”是实现这一指标的有效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笔者在对《水浒》中人物的研读中,发现矛盾分析法也适用于“水浒”人物的深度解读,因为《水浒》中有个性的人物往往有矛盾的两面,如林冲的“忍”与“毒”、鲁达的“侠
“留白”源于绘画,是以“空白”来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后来应用于教学中,是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文中的“留白”不断发现、积极消化、吸收内化、形成回味的阅读过程。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语言艺术,研究小说课堂的“留白”艺术,对于解读文本并内化素养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浅谈高中小说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一、疑而不解,激发阅读欲望  在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留白”艺术,设计问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动作,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是语文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这里我想谈谈与文本解读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全盘把握和驾驭教材  要能很好地把握和驾驭教材,首先要读教材,包括通读教材和读透教材。  通读教材,指通读一本教材,一个年级的教材,甚至一个学段的教材。作為教师,要全面理解、掌握一本书的编写说明、单元要求、课后练习、教学参考
模块延伸是我们解放路小学的前瞻性课题“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的时段维度之一,是基于教材特定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完成学科基础知识任务的前提下,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时空所提出的延伸性学习项目。在统编版教材这个新的语文教学架构下,大量地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成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而“模块延伸项目”就为课堂和生活架设起一座七彩桥梁,把语文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
写好记叙文是中学生必备的写作能力,但从笔者多年从教经验看,很多同学总是无事可述、无话可写,选材陈旧老套、主题肤浅、无病呻吟,内容假大空,实在不堪卒读。  记叙文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存在体验的表达,以写作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为基础,通过写人记事,重点展现作者本人对生活及人性的感悟,其感染人的程度取决于内心挣扎以及真挚情感传达的程度。学生之所以写不好记叙文,关键是缺少情怀,看不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