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肇事以后,不履行救助义务,弃被害人于不顾,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对司法实践中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认定应按照犯罪构成理论,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及客观行为表现进行正确界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 司法认定
  我国刑法将发生交通肇事罪后逃逸或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这是因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往往导致交通肇事案件难以侦查,被害人往往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损失无法得到赔偿。这表明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因此应当依法予以严惩。为了更好的审理该类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 年11 月15 日公布《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包括“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等问题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
  一、交通肇事中的“逃逸”
  陈兴良指出,“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待处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指出,逃逸是指“交通运输肇事后为逃避追查而逃跑”。
  对于逃逸要从以下几个要件进行理解:(1)逃逸的动机是为逃避法律追究。(2)逃逸时的主观认识。肇事者在逃逸时应该对事故的发生有所认识: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认识。以为事故不严重,即行离开的情况,其逃避了民事责任,仍可构成逃逸。②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大小认定是由有权机关作出的,肇事者自己的感觉并不能作准,但也会影响对逃逸的认定。(3)逃逸的客观表现有定义是离开现场,有定义是逃跑,而实际生活中,逃逸的表现也不胜枚举。(4)逃逸的时间我们感觉上总认为逃逸是当场当时逃离,但事实上很多情况是事故发生一段时间后才逃的。
  综上,笔者给逃逸下一个定义:交通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追究,在明知有交通事故发生后,且未被有关部门查处前,隐匿自己交通肇事的行为。
  二、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应遵循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准则,即“逃逸”是因,“死亡”是果,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受害者的死亡结果超出了行为人已制造的危险结果的范围,则这一死亡结果客观上不能归责于他。
  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罪构成的刑事责任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原因就在于逃逸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死亡的加重结果的责任的承担。因而,从法条的逻辑结构来看,因逃逸致人死亡也应是指,致先前交通事故中的被害人死亡,而并不是造成第二次事故中的被害人死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 条第一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样就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证了第一种观点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含义的正确性。
  综上,笔者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致使伤者因得不到治疗而死亡的情形。重点强调的是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这样可以有效消除理解上的歧义。
  三、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具体到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要构成不作为犯,除了考察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客观上具有作为义务外,只有当其肇事的先行行为的作为义务合乎以上条件时,行为人的不作为才会同刑法所规定的“积极的杀人作为”具有等置性,其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关键是看不作为中是否包含着剥夺受害者生命的现实危险性。据此可以区分不同的情形:其一,逃逸人对被害人的危险进程处于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肇事者的保护,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其二,逃逸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危险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从而承担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四、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司法认定
  对司法实践中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认定应按照犯罪构成理论,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及客观行为表现进行正确界定,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1、行为人肇事当场致被害人死亡或濒临死亡(即使得到及时救助也难免一死)而逃逸的,量刑时不适用刑法第133条第三挡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因为此种情况下,被害人的死亡并非由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所致,应当排除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行为人肇事致被害人受伤(包括轻伤和重伤),但尚不足以导致其死亡,如果及时救治完全可能避免死亡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行为人畏罪逃逸,以致贻误抢救时机,从而引起被害人死亡,仍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且应依照刑法第133 条之第三档刑罚——即以“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进行处罚。
  3、将被害人带离案发现场隐藏或将被害人遗弃在人迹少至的僻静之处,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应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4、行为人肇事致被害人重伤以后,为掩埋证据、逃避罪责,故意杀死被害人的,应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进行并罚。此种情形下,行为人最初主观上是持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其后,行为人又故意杀死被害人,其主观上是一种希望死亡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因而行为人的主客观要件分别符合交通肇事和故意杀人两罪的构成特征,应实行两罪并罚。
  5、行为人交通肇事逃逸过程中再次肇事致使他人死亡的,应根据具体情形分别处理,如第一次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第二次交通肇事并致人死亡的,由于前后两罪均为交通肇事罪,属同种之罪,应在交通肇事罪之第三档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如在第一次肇事后,行为人为逃避罪责,对再次的违章后果已由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只顾仓皇逃跑不顾行人的安全而致多人死伤。此时行为人的行为已危害到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参考文献:
  [1]沈钊梁.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
  [2]杜卫东.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5).
  (作者单位:北京市至元律师事务所)
其他文献
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是转变传统农业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内涵、特征
斗山工程机械全新服务品牌DoosanCARE在山东烟台正式发布,新品牌将在斗山现有的成熟服务体系之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并扩充内容,全面升级客户体验,增加附加价值,提升斗山品牌形象。作
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也不见暗藏噱头的促销花样,然而,即将封顶的鸿程·山水家园三期却依然延续了一、二期的旺销势头,一亮相市场即赢得众多消费者的热情追捧,截止目前其
媒体近期披露,浙江省一些地方总投资7亿多元建设的23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有的逾期严重,有的则建成后处于长期闲置状态.只是7亿多元治污水,光天化日打水漂.rn这7亿多元的水漂
理解、认识里的“上帝”形象的过程,也是理解、认识新的“人--神关系”的过程.我不能期望自己在“耶和华见证人”那里所获得的对“上帝”的认识有助于匡正一般中国人的“上帝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就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不断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尽早实现电子档案管理,
摘要:分析了2011-2012年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情况。结果显示:湖南省药品流通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医药物流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流通体制不完善、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不高、药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医药物流企业管理人才匮乏。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加强组织建设,落实人员经费、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科技引领,提高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统筹城
厦门海翼集团控股的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建工集团控股的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厦工工业园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据悉,厦门厦工与中国武夷的战略联盟构想
国际工程业务进入以资本投入、工程建设与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新阶段.融资成为项目获取、落地实施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承包企业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甚至要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投资
摘 要 建立派驻检察室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的应然举措,也是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派驻检察室对于收集、发现农村职务犯罪线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矫正,促进检察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派驻检察室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农村社会法制现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关键词 派驻检察室 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