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鼻息肉患者在实施鼻息肉摘除术后的术后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接受鼻息肉摘除术的鼻息肉患者152例,随机将这些病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进行术后护理。结果:对照组中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有50例,对护理较为满意的有8例,总满意度为76.3%;观察组中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有64例,对护理较为满意的有10例,总满意度为97.4%。从结果上看,采用全面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息肉患者在接受鼻息肉摘除术后采取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 鼻息肉 摘除术 术后护理
引言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鼻息肉能够在任何年龄段发生,且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时,现代医学多采用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且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然而在接受鼻息肉摘除术后,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需要进行术后护理。本文选取在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接受鼻息肉摘除术的鼻息肉患者1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接受鼻息肉摘除术的鼻息肉患者152例,随机将这些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在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范围在31岁~60岁,平均年龄为(46.8±2.1)岁。病程的平均时间为(12.3±5.0)年。在152例病例中,临床表现为鼻塞的有84例,头痛的有108例,鼻出血的有30例,脓涕的有68例,眶周胀痛的有16例,嗅觉减退的有58例。所有患者都接受过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未有明显改善,所以接受鼻息肉摘除手术。在对患者进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后发现有42例患者有明显的骨质增生。
1.2 术后护理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术后护理。在手术后24h~48h的时间内去除膨胀海绵,并在手术后的一周时间内坚持每天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手术后一周使用鼻内镜对鼻腔中的血痂、伪膜和分泌物进行清理。在清理后,每隔2周进行一次术腔检查,以便处理术腔内的息肉、肉芽以及新生囊泡。在手术后,两周时间内都要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药物。
观察组采用的全面的术后护理干预。主要包括5个方面: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护理以及疼痛护理。
(1)体位护理:在手术后可将床头抬升30°~40°使患者处于半卧位进行休息,如此可以使鼻腔内的分泌物顺利流出,减轻头部充血和局部肿胀。切勿采取低头、弯腰、擤鼻、抠鼻等动作,对于咽部分泌物要及时吐出。由于接受鼻息肉摘除术后,鼻腔内的高分子止血棉涂抹了红霉素软膏进行填塞,所以鼻腔内的分泌物容易流入咽部,要告诫患者不能进行吞咽,以免造成胃部不适。
(2)饮食护理:在手术后可以用温水进行漱口,术后2h没有不适可以饮流质食物,手术后第二天可以进食半流食,手术后第三天可以正常饮食。食品应该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热量的食物以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并且保证饮食的温度适宜。切不可食用辛辣类食品。
(3)口腔护理:手术后为保证咽部的湿润,应当多次少量饮用温水,对于口中产生的分泌物应当及时吐出,避免发生恶心呕吐的问题。
(4)生命体征护理:在术后应当让患者使用抗感染和止血的药物,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护。注意观察患者鼻腔内的填塞物,保证其正常使用,并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进行观察,确保正常。
(5)疼痛护理:手术后,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调节,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并且可以适当添加止疼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比对。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两者具有显著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鼻息肉在耳鼻喉科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位置。鼻息肉可以导致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流脓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患者对手术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以及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问题,使许多患者拖延了治疗,延长了病程。事实上,采取鼻息肉摘除术,能够帮助患者彻底清除疾病,保护鼻窦内正常生理结构不被破坏,但如果手术之后护理不得当,可能会发生出血、感染等问题,所以说,对病人进行鼻息肉摘除术后的护理极为重要。本文根据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发现,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更有有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这说明,在工作中,进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护理时,不仅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而且还应该进行体位、饮食、口腔、生命体征和疼痛护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宋忠义, 张玲, 李建东, 等. 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及细胞因子与鼻息肉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5: 201-204.
[2] 李卫平. 鼻息肉摘除术及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切除术治疗鼻息肉的比较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2,9(04):119.
[3] 李源,周兵. 实用鼻内镜外科学技术及应用[J].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9: 280.
[4] 何贵华. 鼻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3(19):23.
[5]陶泽璋,吴玉珍. 慢性鼻窦炎再次内镜鼻窦手术[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8(4):280-282.
【关键词】 鼻息肉 摘除术 术后护理
引言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鼻息肉能够在任何年龄段发生,且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时,现代医学多采用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且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然而在接受鼻息肉摘除术后,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需要进行术后护理。本文选取在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接受鼻息肉摘除术的鼻息肉患者1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接受鼻息肉摘除术的鼻息肉患者152例,随机将这些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在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范围在31岁~60岁,平均年龄为(46.8±2.1)岁。病程的平均时间为(12.3±5.0)年。在152例病例中,临床表现为鼻塞的有84例,头痛的有108例,鼻出血的有30例,脓涕的有68例,眶周胀痛的有16例,嗅觉减退的有58例。所有患者都接受过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未有明显改善,所以接受鼻息肉摘除手术。在对患者进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后发现有42例患者有明显的骨质增生。
1.2 术后护理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术后护理。在手术后24h~48h的时间内去除膨胀海绵,并在手术后的一周时间内坚持每天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手术后一周使用鼻内镜对鼻腔中的血痂、伪膜和分泌物进行清理。在清理后,每隔2周进行一次术腔检查,以便处理术腔内的息肉、肉芽以及新生囊泡。在手术后,两周时间内都要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药物。
观察组采用的全面的术后护理干预。主要包括5个方面: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护理以及疼痛护理。
(1)体位护理:在手术后可将床头抬升30°~40°使患者处于半卧位进行休息,如此可以使鼻腔内的分泌物顺利流出,减轻头部充血和局部肿胀。切勿采取低头、弯腰、擤鼻、抠鼻等动作,对于咽部分泌物要及时吐出。由于接受鼻息肉摘除术后,鼻腔内的高分子止血棉涂抹了红霉素软膏进行填塞,所以鼻腔内的分泌物容易流入咽部,要告诫患者不能进行吞咽,以免造成胃部不适。
(2)饮食护理:在手术后可以用温水进行漱口,术后2h没有不适可以饮流质食物,手术后第二天可以进食半流食,手术后第三天可以正常饮食。食品应该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热量的食物以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并且保证饮食的温度适宜。切不可食用辛辣类食品。
(3)口腔护理:手术后为保证咽部的湿润,应当多次少量饮用温水,对于口中产生的分泌物应当及时吐出,避免发生恶心呕吐的问题。
(4)生命体征护理:在术后应当让患者使用抗感染和止血的药物,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护。注意观察患者鼻腔内的填塞物,保证其正常使用,并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进行观察,确保正常。
(5)疼痛护理:手术后,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调节,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并且可以适当添加止疼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比对。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两者具有显著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鼻息肉在耳鼻喉科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位置。鼻息肉可以导致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流脓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患者对手术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以及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问题,使许多患者拖延了治疗,延长了病程。事实上,采取鼻息肉摘除术,能够帮助患者彻底清除疾病,保护鼻窦内正常生理结构不被破坏,但如果手术之后护理不得当,可能会发生出血、感染等问题,所以说,对病人进行鼻息肉摘除术后的护理极为重要。本文根据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发现,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更有有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这说明,在工作中,进行鼻息肉摘除术术后护理时,不仅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而且还应该进行体位、饮食、口腔、生命体征和疼痛护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宋忠义, 张玲, 李建东, 等. 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及细胞因子与鼻息肉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5: 201-204.
[2] 李卫平. 鼻息肉摘除术及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切除术治疗鼻息肉的比较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2,9(04):119.
[3] 李源,周兵. 实用鼻内镜外科学技术及应用[J].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9: 280.
[4] 何贵华. 鼻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3(19):23.
[5]陶泽璋,吴玉珍. 慢性鼻窦炎再次内镜鼻窦手术[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8(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