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爷爷奶奶们会这样对老师说;“老师,我家的孩子老实,不能被那些强大的孩子欺负了。”为什么“性格软弱容易被人欺负”呢?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敢斗争”!他为什么“不敢斗争”?问题转一个圈,恐怕又会回到“性格软弱”上了。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这个人“容易被欺负”的原因,决定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决定着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性格;软弱;强大;人际关系
从小到大,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想法:一个人的性格若是软弱,很容易被人欺负。
性格软弱的人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自我否定常常困扰着他。由于自尊心脆弱、惧怕挫折,就很难进入积极进取者的行列。奋斗、融入、参与、投入的过程,他一般体会不到,也不敢去体会。因此,孩子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要“可敬”,受到同伴们的尊重,这需要有实力;二要“可爱”,让伙伴们喜欢,这需要对他人积极付出。
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导致孩子被欺负?一般有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错误地认识。其实,孩子在学校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谁欺负谁的問题,小孩子闹矛盾,搞出点事情,家长过度紧张,反而成了问题。这类事情如果一个月也就发生个一两次,家长实在没有必要过度紧张。
第二,从小过度的保护。由于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在过分保护的家庭中成长,家长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怕孩子苦着、累着、磕着、碰着,家长把孩子保护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状态之下,使其从来没有承受外来的刺激或打击,没有学会自我保护,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外来的侵扰。从小都是在欺负家里人,一旦被人欺负,就不知所措,这就更容易遭到欺负,导致孩子更加胆怯和娇气。
第三,父母的不当的心理暗示。小孩子之间在没有其它本事的时候,就是体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其实就是人类乃至动物最原始的竞争。体力差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容易被别欺负。
错误对策:
第一,让孩子打回去。首先要说,这种立意本身并没有错,让欺负者尝尝被欺负的滋味,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报”,这并不对。欺负人者只有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才是对他的最好教育。否则,国家何必对罪犯要设立监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孩子没有还手,十有八九是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强调孩子要还手,但他知道自己不行,也就会让他更加会觉得自卑。特别是在还手后,遭到更大的报复时。
第二,家长急于参与到解决之中。孩子处在成长阶段,有时候无法解决与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但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法官,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提示的作用。
第三,对孩子问寒问暖。孩子间相互“欺负”是常事,一般不急着抓住他追问,因为不恰当的询问会让他紧张,本来没有啥,一问反而觉得真受委屈了。更觉得自己有了靠山,而不会再想着要自己解决问题。
第四,向学校或对方家长兴师问罪。有些父母直接找欺负人的孩子甚至武力教训他,这既不利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更严重后果。
实施对策:
首先,家长不要过度在意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学校磕磕碰碰再所难免,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吃点亏,受点委屈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只要不是经常发生,让孩子接受弱肉强食的事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孩子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都和家里人一样会保护自己,还有可能会被欺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首先学会的就是保护自己,躲避被欺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
其次,要让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为此,要培养有独立、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勇敢的意志,广泛的兴趣。让孩子什么都敢尝试,勇于表达个人意愿。鼓励孩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来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家长可多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孩子一岁开始,就应该着重勇敢和勇气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当孩子完成时,应立即表扬,使他树立信心。
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应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去,让他们走向社会,接触外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交往,一起参加文体活动。鼓励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触。
第四,要鼓励孩子说“不”。很多孩子欺软怕硬,要教会孩子硬起来。当小孩经常被同学欺负。家长就可以给孩子出主意,当下次再有人欺负他,要懂得大声呼喊,特别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打不过别人时,一方面可以吓唬住欺负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老师的注意。
对于上面的所有行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训练。甚至把它作为一门课程,这个课程的学习意义比学习认字绘画更重要。因为,一个懦弱性格的人,即使在聪明,也难有作为。也许我们所花的工夫要比其他孩子打很多,但这种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我们改变了孩子的性格,我们就不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投入进行持续教育。
关键词:性格;软弱;强大;人际关系
从小到大,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想法:一个人的性格若是软弱,很容易被人欺负。
性格软弱的人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自我否定常常困扰着他。由于自尊心脆弱、惧怕挫折,就很难进入积极进取者的行列。奋斗、融入、参与、投入的过程,他一般体会不到,也不敢去体会。因此,孩子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要“可敬”,受到同伴们的尊重,这需要有实力;二要“可爱”,让伙伴们喜欢,这需要对他人积极付出。
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导致孩子被欺负?一般有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错误地认识。其实,孩子在学校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谁欺负谁的問题,小孩子闹矛盾,搞出点事情,家长过度紧张,反而成了问题。这类事情如果一个月也就发生个一两次,家长实在没有必要过度紧张。
第二,从小过度的保护。由于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在过分保护的家庭中成长,家长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怕孩子苦着、累着、磕着、碰着,家长把孩子保护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状态之下,使其从来没有承受外来的刺激或打击,没有学会自我保护,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外来的侵扰。从小都是在欺负家里人,一旦被人欺负,就不知所措,这就更容易遭到欺负,导致孩子更加胆怯和娇气。
第三,父母的不当的心理暗示。小孩子之间在没有其它本事的时候,就是体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其实就是人类乃至动物最原始的竞争。体力差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容易被别欺负。
错误对策:
第一,让孩子打回去。首先要说,这种立意本身并没有错,让欺负者尝尝被欺负的滋味,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报”,这并不对。欺负人者只有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才是对他的最好教育。否则,国家何必对罪犯要设立监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孩子没有还手,十有八九是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强调孩子要还手,但他知道自己不行,也就会让他更加会觉得自卑。特别是在还手后,遭到更大的报复时。
第二,家长急于参与到解决之中。孩子处在成长阶段,有时候无法解决与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但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法官,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提示的作用。
第三,对孩子问寒问暖。孩子间相互“欺负”是常事,一般不急着抓住他追问,因为不恰当的询问会让他紧张,本来没有啥,一问反而觉得真受委屈了。更觉得自己有了靠山,而不会再想着要自己解决问题。
第四,向学校或对方家长兴师问罪。有些父母直接找欺负人的孩子甚至武力教训他,这既不利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更严重后果。
实施对策:
首先,家长不要过度在意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学校磕磕碰碰再所难免,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吃点亏,受点委屈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只要不是经常发生,让孩子接受弱肉强食的事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孩子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都和家里人一样会保护自己,还有可能会被欺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首先学会的就是保护自己,躲避被欺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
其次,要让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为此,要培养有独立、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勇敢的意志,广泛的兴趣。让孩子什么都敢尝试,勇于表达个人意愿。鼓励孩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来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家长可多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孩子一岁开始,就应该着重勇敢和勇气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当孩子完成时,应立即表扬,使他树立信心。
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应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去,让他们走向社会,接触外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交往,一起参加文体活动。鼓励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触。
第四,要鼓励孩子说“不”。很多孩子欺软怕硬,要教会孩子硬起来。当小孩经常被同学欺负。家长就可以给孩子出主意,当下次再有人欺负他,要懂得大声呼喊,特别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打不过别人时,一方面可以吓唬住欺负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老师的注意。
对于上面的所有行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训练。甚至把它作为一门课程,这个课程的学习意义比学习认字绘画更重要。因为,一个懦弱性格的人,即使在聪明,也难有作为。也许我们所花的工夫要比其他孩子打很多,但这种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我们改变了孩子的性格,我们就不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投入进行持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