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要变得强大一些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爷爷奶奶们会这样对老师说;“老师,我家的孩子老实,不能被那些强大的孩子欺负了。”为什么“性格软弱容易被人欺负”呢?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敢斗争”!他为什么“不敢斗争”?问题转一个圈,恐怕又会回到“性格软弱”上了。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这个人“容易被欺负”的原因,决定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决定着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性格;软弱;强大;人际关系
  从小到大,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想法:一个人的性格若是软弱,很容易被人欺负。
  性格软弱的人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自我否定常常困扰着他。由于自尊心脆弱、惧怕挫折,就很难进入积极进取者的行列。奋斗、融入、参与、投入的过程,他一般体会不到,也不敢去体会。因此,孩子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要“可敬”,受到同伴们的尊重,这需要有实力;二要“可爱”,让伙伴们喜欢,这需要对他人积极付出。
  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导致孩子被欺负?一般有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错误地认识。其实,孩子在学校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谁欺负谁的問题,小孩子闹矛盾,搞出点事情,家长过度紧张,反而成了问题。这类事情如果一个月也就发生个一两次,家长实在没有必要过度紧张。
  第二,从小过度的保护。由于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在过分保护的家庭中成长,家长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怕孩子苦着、累着、磕着、碰着,家长把孩子保护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状态之下,使其从来没有承受外来的刺激或打击,没有学会自我保护,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外来的侵扰。从小都是在欺负家里人,一旦被人欺负,就不知所措,这就更容易遭到欺负,导致孩子更加胆怯和娇气。
  第三,父母的不当的心理暗示。小孩子之间在没有其它本事的时候,就是体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其实就是人类乃至动物最原始的竞争。体力差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容易被别欺负。
  错误对策:
  第一,让孩子打回去。首先要说,这种立意本身并没有错,让欺负者尝尝被欺负的滋味,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报”,这并不对。欺负人者只有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才是对他的最好教育。否则,国家何必对罪犯要设立监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孩子没有还手,十有八九是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强调孩子要还手,但他知道自己不行,也就会让他更加会觉得自卑。特别是在还手后,遭到更大的报复时。
  第二,家长急于参与到解决之中。孩子处在成长阶段,有时候无法解决与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但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法官,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提示的作用。
  第三,对孩子问寒问暖。孩子间相互“欺负”是常事,一般不急着抓住他追问,因为不恰当的询问会让他紧张,本来没有啥,一问反而觉得真受委屈了。更觉得自己有了靠山,而不会再想着要自己解决问题。
  第四,向学校或对方家长兴师问罪。有些父母直接找欺负人的孩子甚至武力教训他,这既不利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更严重后果。
  实施对策:
  首先,家长不要过度在意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学校磕磕碰碰再所难免,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吃点亏,受点委屈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只要不是经常发生,让孩子接受弱肉强食的事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孩子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都和家里人一样会保护自己,还有可能会被欺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首先学会的就是保护自己,躲避被欺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
  其次,要让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为此,要培养有独立、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勇敢的意志,广泛的兴趣。让孩子什么都敢尝试,勇于表达个人意愿。鼓励孩子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来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家长可多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孩子一岁开始,就应该着重勇敢和勇气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当孩子完成时,应立即表扬,使他树立信心。
  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应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去,让他们走向社会,接触外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交往,一起参加文体活动。鼓励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触。
  第四,要鼓励孩子说“不”。很多孩子欺软怕硬,要教会孩子硬起来。当小孩经常被同学欺负。家长就可以给孩子出主意,当下次再有人欺负他,要懂得大声呼喊,特别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打不过别人时,一方面可以吓唬住欺负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老师的注意。
  对于上面的所有行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训练。甚至把它作为一门课程,这个课程的学习意义比学习认字绘画更重要。因为,一个懦弱性格的人,即使在聪明,也难有作为。也许我们所花的工夫要比其他孩子打很多,但这种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我们改变了孩子的性格,我们就不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投入进行持续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出现了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新时期下,只有加强和改进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教育和熏陶功能。班级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
期刊
摘要:对于幼儿人物画的教学往往与其他的绘画题材方法一样,一般都让幼儿先观察教师的范画,或者小朋友之间互相观察各自的动态,教师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人物动态千变万化,要让幼儿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就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与其他绘画题材不一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幼儿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能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人物画特点。  关键词:5-6岁幼儿
期刊
摘要:教育改革的实施下,小学体育教学也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应用,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应用,就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文先就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要点加以阐述,然后就体育游戏的实际应用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游戏;应用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游戏比较喜欢,体育和游戏相结合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体育游戏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从理论上深化体育游
期刊
摘要: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在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提升幼儿的智力。因此老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幼儿游戏教学的效率,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游戏中调动幼儿主动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游戏;幼儿;主动性  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幼儿的个性与情感,并调动自身的主动性来进行学习。老师为了提高游戏教学的质量需要不断的创新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利用大学物理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物理平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创新教育是实现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途径,随着我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公众和社会对创新教育更加重视。物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好的数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本文就培养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温习的习惯,良好的观察倾听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应用数学和自我评价的习惯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培养;数学;良好;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通过对所在实习学校的学生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在学习
期刊
摘要:值日生劳动对于培养劳动习惯有显著的作用。幼儿期是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如今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普遍缺少应有的动手能力,劳动意识浅薄,服务意识不强。中班是幼儿从自我服务向他人服务的一个过渡,可塑性较强,因此,在这一阶段、在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当前阶段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分析并总结了中职学生的一系列管理方法。例如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积极性人格,在课堂中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其中,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管理措施;中职学生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就是如何对班级和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学习氛围,
期刊
摘要:杜甫的一首《春夜喜雨》,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润和生机,也给了班主任教师很大的启发。春雨及时又温润,在人们需要的时间悄然而至,滋润万物,让时间万物充满了生机。班主任就應当像“春雨”一样,在对的时间里,利用合适的方法,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普遍感觉到工作艰难,近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越来越高,中职班主任的任务也
期刊
摘要:幼儿阶段是人的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情绪能力的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简要梳理儿童情绪胜任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幼儿情绪发展的特征研究以及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方法、研究的角度、研究的视野四个方面对幼儿情绪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拓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能力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发表了《情绪智力》一书,之后情商教育开始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