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手工设计就是通过学生的撕、剪、贴、折、塑、接、卷、切、拼、挖、染、捏等平面的、立体的不同制作,培养学生的工艺制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句话说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生理科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人脑中与手指相联系的神经所占面积较大,经常刺激这部分神经细胞,就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手工设计课的过程就是由想到做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动机的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为了激发兴趣,我首先做好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引子的设计要新颖别致,或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或以美妙动人的乐曲,或通过多媒体声、光、像的结合,或表演,或魔术,或故事,或猜谜,或布置场景等等,情景交融的方法,一开始便让学生的情绪进入老师精心设计的艺术氛围中。艺术,它本身就需要一种氛围。营造氛围不仅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师生共同走进课堂,互相交流,进入教与学的角色。在七年级《我们的节日》这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大家设计一个大“蛋糕”,以及一些小的装饰品。然后利用他们的作品把教室布置一新,同时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这样给学生一种节日氛围。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明确要求,言筒意赅
手工课本上都有一些范围或步骤图,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只需提示即可,因为我们的课不只是临摹、仿照,更重要的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的世界。有的老师总是怀疑学生的能力,照着书上的步骤讲个十几分钟,殊不知下面有许多较灵活的学生早已偷偷开始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支配自己的世界。我在教七年级《又画又做又印》的步骤时,先按照书中的图解做了幻灯片,然后只用了两分钟的讲解就完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你会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力比你想象中的要强得多。
三、启发想象,引导创新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老师要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寻找被观察的对象的特征,获得感性经验。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从吃、穿、住、用、行,到天文地理;从动物、人物、植物,到一切可以想象的事物加以引导。再次,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记得杜高的作品《泉》,他把小便器倒置,这样打破常规的思维,完全可以说明他具有善于幻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启发性语言,灵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如八年级《时间的“表情”》,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时间的感悟,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同学们都是小设计师,今天,我们深刻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帮我们来设计一款既时尚又漂亮的钟表,你们行吗?”
“钟表设计有哪些要求?”
“实用、美观、漂亮的钟表你们准备用什么材料制作呢?”
“你们准备给钟表设计什么样的外形?”
“你们准备为它加上什么样的‘表情’来装饰?”
学生的思路慢慢地被打开,此时老师再往别的类型上引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制作真是精彩纷呈。有太阳形的、有吉它型的、有小猫形的、有甲壳虫形的、有可变的几何形的,等等。只有教师不断地引导、启发,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才能有所创新。
四、统一步骤,适当变化
手工设计课的一般步骤是:选材、构思、动手到完工。第一,选材,我平时着重引导学生广泛的发现材料的美,如光洁照人的金属、素雅的麻料、木制的天然纹理、贝壳的闪光五彩、龟裂的蛋壳、光滑的雨花石、柔软的棉花等等。我还特别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要求他们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材料中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以橘子皮为例,剥落摊平后,它仍然鲜艳光泽。表面有细小的凹点,更增强了厚重柔软的质感,橘子皮内里洁白,橘络的网状纤维纹理又显现了另一种肌理。如趁其尚未干透,即剪、切形状,可进行拼组定形;如以橘皮制作人脸,干透后缩皱,正好酷似老人松弛的,布满皱纹的皮肤。第二,构思。对收集来的材料先作一番研究,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能,观察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然后老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它的外形有点像什么?它可以做哪些东西?它能剪吗?能贴吗?它与什么颜色搭配较好看?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就不会空想、乱想。第三是动手。由于材料的不同,制作手法也不一样,但一般制作方法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的。艺术素质,在于动手制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就要灵活的改变原有的步骤,随着新的思路而重新展开。
五、评价作业,注重出新
作业要求要体现一个“新”字,遵循审美原则。作业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美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不可改变的方法,你的作品只要有个性、有想法、有创意即为好的,如果再有可欣赏的内容就为优秀的。在上八年级《角色游戏》,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地把脸作成三角形,在评价作业时我特别表扬了他。
六、适时点拨,敢于放手
教师的辅导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激发想象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剪铁皮、固定底版等。我在八年级上《角色游戏》这课时,事先布置每组学生带不同的材料。第一组带不同颜色、形状的绳、线等;第二组带不同色彩、形状的树叶;第三组带不同的张纸;第四组带色彩;第五组带剪刀、胶水等。在同学们好奇地争相试带老师早准备好的面具后,激起了他们的制作欲望。一圈巡视下来,我发现学生的思路不开阔,这时我在全班点拨一下,设计时把点、线、面结合起来,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丰富有创意。许多学生豁然开朗,有个学生把一个大的塑料圃盘通过剪刻作成脸形,用毛线和麻绳做成眉毛、胡须和头发。用树叶独特形状做成眼睛,用火柴棒涂上色彩做成睫毛,在脸上贴上剪成不同形状的彩纸做装饰,做成的面具不仅美观,而且还别具一格。
七、多元小结,重在表扬
小结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以巩固知识为主的小结、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小结(学生自评、分组互评)、以培养学生胆量的小结(上台表演)、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小结(校内画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勇敢的精神。老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动机的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为了激发兴趣,我首先做好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引子的设计要新颖别致,或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或以美妙动人的乐曲,或通过多媒体声、光、像的结合,或表演,或魔术,或故事,或猜谜,或布置场景等等,情景交融的方法,一开始便让学生的情绪进入老师精心设计的艺术氛围中。艺术,它本身就需要一种氛围。营造氛围不仅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师生共同走进课堂,互相交流,进入教与学的角色。在七年级《我们的节日》这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大家设计一个大“蛋糕”,以及一些小的装饰品。然后利用他们的作品把教室布置一新,同时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这样给学生一种节日氛围。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明确要求,言筒意赅
手工课本上都有一些范围或步骤图,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只需提示即可,因为我们的课不只是临摹、仿照,更重要的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的世界。有的老师总是怀疑学生的能力,照着书上的步骤讲个十几分钟,殊不知下面有许多较灵活的学生早已偷偷开始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支配自己的世界。我在教七年级《又画又做又印》的步骤时,先按照书中的图解做了幻灯片,然后只用了两分钟的讲解就完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你会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力比你想象中的要强得多。
三、启发想象,引导创新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老师要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寻找被观察的对象的特征,获得感性经验。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从吃、穿、住、用、行,到天文地理;从动物、人物、植物,到一切可以想象的事物加以引导。再次,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记得杜高的作品《泉》,他把小便器倒置,这样打破常规的思维,完全可以说明他具有善于幻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启发性语言,灵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如八年级《时间的“表情”》,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时间的感悟,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同学们都是小设计师,今天,我们深刻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帮我们来设计一款既时尚又漂亮的钟表,你们行吗?”
“钟表设计有哪些要求?”
“实用、美观、漂亮的钟表你们准备用什么材料制作呢?”
“你们准备给钟表设计什么样的外形?”
“你们准备为它加上什么样的‘表情’来装饰?”
学生的思路慢慢地被打开,此时老师再往别的类型上引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制作真是精彩纷呈。有太阳形的、有吉它型的、有小猫形的、有甲壳虫形的、有可变的几何形的,等等。只有教师不断地引导、启发,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才能有所创新。
四、统一步骤,适当变化
手工设计课的一般步骤是:选材、构思、动手到完工。第一,选材,我平时着重引导学生广泛的发现材料的美,如光洁照人的金属、素雅的麻料、木制的天然纹理、贝壳的闪光五彩、龟裂的蛋壳、光滑的雨花石、柔软的棉花等等。我还特别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要求他们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材料中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以橘子皮为例,剥落摊平后,它仍然鲜艳光泽。表面有细小的凹点,更增强了厚重柔软的质感,橘子皮内里洁白,橘络的网状纤维纹理又显现了另一种肌理。如趁其尚未干透,即剪、切形状,可进行拼组定形;如以橘皮制作人脸,干透后缩皱,正好酷似老人松弛的,布满皱纹的皮肤。第二,构思。对收集来的材料先作一番研究,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能,观察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然后老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它的外形有点像什么?它可以做哪些东西?它能剪吗?能贴吗?它与什么颜色搭配较好看?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就不会空想、乱想。第三是动手。由于材料的不同,制作手法也不一样,但一般制作方法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的。艺术素质,在于动手制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就要灵活的改变原有的步骤,随着新的思路而重新展开。
五、评价作业,注重出新
作业要求要体现一个“新”字,遵循审美原则。作业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美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不可改变的方法,你的作品只要有个性、有想法、有创意即为好的,如果再有可欣赏的内容就为优秀的。在上八年级《角色游戏》,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地把脸作成三角形,在评价作业时我特别表扬了他。
六、适时点拨,敢于放手
教师的辅导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激发想象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剪铁皮、固定底版等。我在八年级上《角色游戏》这课时,事先布置每组学生带不同的材料。第一组带不同颜色、形状的绳、线等;第二组带不同色彩、形状的树叶;第三组带不同的张纸;第四组带色彩;第五组带剪刀、胶水等。在同学们好奇地争相试带老师早准备好的面具后,激起了他们的制作欲望。一圈巡视下来,我发现学生的思路不开阔,这时我在全班点拨一下,设计时把点、线、面结合起来,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丰富有创意。许多学生豁然开朗,有个学生把一个大的塑料圃盘通过剪刻作成脸形,用毛线和麻绳做成眉毛、胡须和头发。用树叶独特形状做成眼睛,用火柴棒涂上色彩做成睫毛,在脸上贴上剪成不同形状的彩纸做装饰,做成的面具不仅美观,而且还别具一格。
七、多元小结,重在表扬
小结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以巩固知识为主的小结、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小结(学生自评、分组互评)、以培养学生胆量的小结(上台表演)、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小结(校内画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勇敢的精神。老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