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开始丰富,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也迈着大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老百姓买钢琴,极少是把钢琴作为一种家居摆设,大部分的人还是怀着自己学习或让家中的子女学习的愿望。孩子学习钢琴,对于一个家庭的艺术品位有怎样的提升,执教于这些学生群体的教师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学习热潮,我以为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有理性思维。
“钢琴学习热”由何而来,有诸多原因。而近年来,国际钢琴乐坛涌现出了多位优秀的中国青年钢琴家,比如:朗朗、李云迪等。他们的父母、老师及朋友根据这些年轻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出书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人们看到这些年轻音乐家几乎都出生于一个个普通且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是通过一段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历程后,照样也成了当今乐坛新星。这使大众觉得,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每一个普通的小孩也能塑造成明日之星。这大概是很多家庭自费让小孩学习钢琴的重要原因。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艺术课程标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新课程理念也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和家长内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钢琴课程,因为其教育观念很容易吻合新课程理念,它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很容易为学生和家长欢迎。当家长们考虑孩子在课余学什么的时候,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因为它能让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弹奏,并充满美好梦想,更能丰富知识,扩展孩子心胸,发展智力,当然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成为大多数家长的最佳选择。
顺应上势,钢琴学习热也不免有人为炒作。同其他领域一样,受到经济利益趋使,在钢琴教师队伍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不乏有人以低廉的价格,美丽的广告语,吸引着一些抱有低投入高产出想法的家长,将钢琴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选择。
我们要理性看待当今社会钢琴学习热。“素质”在词典中的含义为事物本来的质地或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亦指素养。一个人的素养中先天占有的成分词面的解释一目了然。而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希望通过后天的培养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力,使其能够具有更敏捷的思维、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创造意识,以适应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含有巨大信息量的学习与能力培养。钢琴演奏既强调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又强调音乐形象的感悟,所以能启发人的思维能力,因而它也是提高小孩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家长应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在的钢琴学习热潮。让他们知道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是一门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课程。无论是朗朗还是李云迪,从其学习到成材的时间都是以十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如果把他们每天练琴的时间以小时计算,恐怕我们很多家长或是琴童都要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并且谁也不能否认天赋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就算你投入与朗朗他们同等多的时间也不一定会有他们的成绩。同时钢琴学习与启蒙的年龄、指导老师的素质也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人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学习钢琴要成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注定是投入与产出不会成正比。所以家长要让小孩能快乐并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宽松的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
教师应让家长知道,家长抱着通过学习钢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养,并且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值得赞赏的。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让孩子通过学习钢琴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的美,并把这种对美的理解融汇到生活中去,更融汇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去,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走向理性的第一步。
作为钢琴教育者也必须理性地认识自己教学的目的。培养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把自己多年学琴所积攒下来的对作品的理解,高深的演奏技巧经验传授给弟子,是每个从事钢琴教学的教育者所努力的目标。正如孔子所说“因材施教”,众多的琴童本身就良莠不齐,并且根据个人的情况,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教师不采用统一的“造星”式培养方法,是从事钢琴业余教学的教育者保持理性的第二步。作为教育者认真搞好钢琴教学工作,积极引导钢琴学习热潮回归理性,乃是教育者的责任。
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的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应该有不同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
1.钢琴教学是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人”在文化事物中的作用,即人文性。课堂不能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模仿。师生应该互动,既在教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也应该在教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2.钢琴课要重体验、重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以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艺术与文化教学方法既要遵从一般,又应注重个性特点。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娒雷特。小孩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小孩自身的素质也不一样。钢琴教学过程总的方向可以是一致的,但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法应该不一样;教学就应当要扬长避短,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3.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对象,既注重钢琴曲目本身的弹奏练习,又注重蕴涵在练习中对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因素。内容应该不拘陈规。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传统固然不可以丢弃,在传承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决不能忘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不应该钢琴课就是学弹钢琴,音乐艺术、文化之间的相同、相通、融汇,实在赋予钢琴教学无比丰富的内涵。
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学习、探讨、比较各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小孩的“学琴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应该会越来越“热”。但是,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应该理性看待这股潮流。应该屏弃所有的盲目,急功近利思想,理性地让孩子走上学琴的道路。通过钢琴的琴声启发孩子尚未展示出来的潜能;让孩子通过琴声勾画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灵气十足的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画图。
(责任编辑:李之宣)
“钢琴学习热”由何而来,有诸多原因。而近年来,国际钢琴乐坛涌现出了多位优秀的中国青年钢琴家,比如:朗朗、李云迪等。他们的父母、老师及朋友根据这些年轻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出书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人们看到这些年轻音乐家几乎都出生于一个个普通且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是通过一段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历程后,照样也成了当今乐坛新星。这使大众觉得,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每一个普通的小孩也能塑造成明日之星。这大概是很多家庭自费让小孩学习钢琴的重要原因。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艺术课程标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新课程理念也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和家长内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钢琴课程,因为其教育观念很容易吻合新课程理念,它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很容易为学生和家长欢迎。当家长们考虑孩子在课余学什么的时候,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因为它能让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弹奏,并充满美好梦想,更能丰富知识,扩展孩子心胸,发展智力,当然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成为大多数家长的最佳选择。
顺应上势,钢琴学习热也不免有人为炒作。同其他领域一样,受到经济利益趋使,在钢琴教师队伍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不乏有人以低廉的价格,美丽的广告语,吸引着一些抱有低投入高产出想法的家长,将钢琴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选择。
我们要理性看待当今社会钢琴学习热。“素质”在词典中的含义为事物本来的质地或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亦指素养。一个人的素养中先天占有的成分词面的解释一目了然。而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希望通过后天的培养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力,使其能够具有更敏捷的思维、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创造意识,以适应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含有巨大信息量的学习与能力培养。钢琴演奏既强调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又强调音乐形象的感悟,所以能启发人的思维能力,因而它也是提高小孩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家长应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在的钢琴学习热潮。让他们知道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是一门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课程。无论是朗朗还是李云迪,从其学习到成材的时间都是以十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如果把他们每天练琴的时间以小时计算,恐怕我们很多家长或是琴童都要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并且谁也不能否认天赋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就算你投入与朗朗他们同等多的时间也不一定会有他们的成绩。同时钢琴学习与启蒙的年龄、指导老师的素质也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人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学习钢琴要成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注定是投入与产出不会成正比。所以家长要让小孩能快乐并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宽松的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
教师应让家长知道,家长抱着通过学习钢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养,并且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值得赞赏的。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让孩子通过学习钢琴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的美,并把这种对美的理解融汇到生活中去,更融汇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去,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走向理性的第一步。
作为钢琴教育者也必须理性地认识自己教学的目的。培养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把自己多年学琴所积攒下来的对作品的理解,高深的演奏技巧经验传授给弟子,是每个从事钢琴教学的教育者所努力的目标。正如孔子所说“因材施教”,众多的琴童本身就良莠不齐,并且根据个人的情况,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教师不采用统一的“造星”式培养方法,是从事钢琴业余教学的教育者保持理性的第二步。作为教育者认真搞好钢琴教学工作,积极引导钢琴学习热潮回归理性,乃是教育者的责任。
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的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应该有不同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
1.钢琴教学是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人”在文化事物中的作用,即人文性。课堂不能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模仿。师生应该互动,既在教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也应该在教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2.钢琴课要重体验、重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以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艺术与文化教学方法既要遵从一般,又应注重个性特点。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娒雷特。小孩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小孩自身的素质也不一样。钢琴教学过程总的方向可以是一致的,但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法应该不一样;教学就应当要扬长避短,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3.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对象,既注重钢琴曲目本身的弹奏练习,又注重蕴涵在练习中对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因素。内容应该不拘陈规。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传统固然不可以丢弃,在传承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决不能忘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不应该钢琴课就是学弹钢琴,音乐艺术、文化之间的相同、相通、融汇,实在赋予钢琴教学无比丰富的内涵。
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学习、探讨、比较各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小孩的“学琴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应该会越来越“热”。但是,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应该理性看待这股潮流。应该屏弃所有的盲目,急功近利思想,理性地让孩子走上学琴的道路。通过钢琴的琴声启发孩子尚未展示出来的潜能;让孩子通过琴声勾画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灵气十足的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画图。
(责任编辑: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