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有趣的课题导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精炼的课堂结尾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情趣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情趣 激发 探索
课堂是教学的场所,是学生专注学习的特殊环境。如果学生感到课堂氛围压抑、学习活动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必然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是学生身心发展与智慧启迪的摇篮,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特定场所。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错误见解或有争议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或以探讨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实,错误的见解或有争议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反应,它恰恰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改进。
二、设计有趣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
1.联系现代科技
当今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对学生充满着诱惑力。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硅——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笔者就以学生熟悉的网络宽带线问题来引入新课。
2.揭示生活奥秘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处处可见。但是,学生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奥秘知之甚少,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学契机,揭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碳的多样性”中,笔者通过“发酵馒头为什么要放入适量的苏打粉?”、“食用苏打粉对身体有害吗?”等问题来导入教学内容。
3.演示新奇实验
实验是展示化学知识与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教学“铝——金属材料”时,教师就可以演示“滴水生烟”的实验:取3克碘片放在干燥的研钵内研细,再加入0.2克铝粉。把它们均匀地混合后,移入坩埚并堆成小丘,在丘顶上压一小坑。用滴管往小坑内滴1~2滴水,碘和铝立即发生反应,发光发热,同时产生棕色烟雾,烟雾中夹杂着美丽的紫色碘蒸汽。这个实验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棕色烟雾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疑问是思维探究的火花,良好的学习心理因此而产生了。
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情趣
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中,虽然“物质的量浓度”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学生已经学过“溶液的百分比浓度”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往往会认为“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有着相同的内涵。对此,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某溶液中含有几种物质,如何表示某种物质的量浓度?”经过讨论,学生产生了两种构想:①某种物质的量浓度=某物质的质量/溶液的总质量=m/M;②某种物质的量浓度=某物质的量/溶液中各物质的量之和=n1/(n1 n2 ……)。这时,笔者再给出教材中的概念:某种物质的量浓度=某物质的量/溶液的总体积,即CB=nB/V。显然,教材中的概念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矛盾,探究情趣由此而产生了。
四、设计精炼的课堂结尾,引发学生的回味情趣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生理特点来说,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认知和探究活动,到了快下课时,学生的大脑会产生疲劳。因此,教师必须设计精彩、简练的课堂结尾,把零散或混乱的内容进行梳理或有效链接,建立本课题知识的认知结构,构建出一个简明的框架。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课题知识进行一定的启发、延伸或拓展,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延伸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情趣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上述仅是笔者个人的实践与体会,不当之处,还请专家与各位同仁斧正!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情趣 激发 探索
课堂是教学的场所,是学生专注学习的特殊环境。如果学生感到课堂氛围压抑、学习活动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必然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是学生身心发展与智慧启迪的摇篮,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特定场所。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错误见解或有争议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或以探讨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实,错误的见解或有争议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反应,它恰恰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改进。
二、设计有趣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
1.联系现代科技
当今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对学生充满着诱惑力。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硅——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笔者就以学生熟悉的网络宽带线问题来引入新课。
2.揭示生活奥秘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处处可见。但是,学生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奥秘知之甚少,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学契机,揭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碳的多样性”中,笔者通过“发酵馒头为什么要放入适量的苏打粉?”、“食用苏打粉对身体有害吗?”等问题来导入教学内容。
3.演示新奇实验
实验是展示化学知识与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教学“铝——金属材料”时,教师就可以演示“滴水生烟”的实验:取3克碘片放在干燥的研钵内研细,再加入0.2克铝粉。把它们均匀地混合后,移入坩埚并堆成小丘,在丘顶上压一小坑。用滴管往小坑内滴1~2滴水,碘和铝立即发生反应,发光发热,同时产生棕色烟雾,烟雾中夹杂着美丽的紫色碘蒸汽。这个实验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棕色烟雾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疑问是思维探究的火花,良好的学习心理因此而产生了。
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情趣
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中,虽然“物质的量浓度”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学生已经学过“溶液的百分比浓度”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往往会认为“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有着相同的内涵。对此,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某溶液中含有几种物质,如何表示某种物质的量浓度?”经过讨论,学生产生了两种构想:①某种物质的量浓度=某物质的质量/溶液的总质量=m/M;②某种物质的量浓度=某物质的量/溶液中各物质的量之和=n1/(n1 n2 ……)。这时,笔者再给出教材中的概念:某种物质的量浓度=某物质的量/溶液的总体积,即CB=nB/V。显然,教材中的概念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矛盾,探究情趣由此而产生了。
四、设计精炼的课堂结尾,引发学生的回味情趣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生理特点来说,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认知和探究活动,到了快下课时,学生的大脑会产生疲劳。因此,教师必须设计精彩、简练的课堂结尾,把零散或混乱的内容进行梳理或有效链接,建立本课题知识的认知结构,构建出一个简明的框架。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课题知识进行一定的启发、延伸或拓展,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延伸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情趣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上述仅是笔者个人的实践与体会,不当之处,还请专家与各位同仁斧正!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