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措施与途径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点,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不仅为写作提供材料,也激发写作的激情、灵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的选择。写作的前提是要有话可说。写作训练首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引发表达的欲望,获取写作的材料,并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这一条至关重要,意在强调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使作文成为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不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鹦鹉学舌的产物。
  
  2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的要多,书读的多,知识才厚实,才能搏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 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使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以说促写 下笔成文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既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说,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男人、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5 多家肯定 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回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6 多写片段 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作文,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的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本,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
  
  7 鼓励创作 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励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成册,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8 針对爱好 抓住契机
  
  爱好是兴趣的直接动因,爱好是个性话的情趣,正因此,往往被忽视。虽然爱好是个性话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就有忽视它的理由。如果作文题目设计能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例如,有位教育研究人员到一所中学考察发现,作文课上,一位学生一个字也没写。经了解,原来这位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因此对写作不感兴趣。于是他问:“你对什么感兴趣?”学生立刻兴奋起来:“摔跤。”“好那你就写摔跤好了”原来,这位学生是学校摔跤队的队员。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位有心人,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让学生真正热爱我们自己的母语,并从中感受其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发生的道德弱化现象,不仅损害了景区和其他旅游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形象,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旅游者道德弱化现象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此现象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旅游者;道德弱化;道德    1 道德的含义    从古至今道德一向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
[摘要]高职高专重点是培养技术型的生产一线的人才,培养学生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本文立足于人才的基本素养,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来探讨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的教学。  [关键词]人才;高职高专;语文素养;交流平台式教学    人才是指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能为企业创业,为社会带来新的财富,并能自觉贡献和服务社会的“有用的人”叫人才。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具备较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了创造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无疑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中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责无旁贷了。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必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认真进行了课前的教学准备,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细致地编写教案,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拿到课堂上实施,才能解决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改的条件下,历史课的备课应注意体现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