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琅勃拉邦位于老挝北部,湄公河与南坎江在此汇流,城市沿河而建,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秀丽。琅勃拉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是东南亚重要的封建王朝澜沧王国(1353-1707)的都城,也是当今老挝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老挝小乘佛教的中心,辉煌而精致的寺庙与佛塔随处可见,每天清晨一行行排列整齐身着朴素僧服的僧侣以手持钵接受市民的施舍。按照小乘佛教的传统,这里的男性佛教徒不论身份地位,一生中至少出家剃度当一次和尚。强烈的宗教氛围展示着佛教对当地人民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由于老挝改革开放相对较晚,与其他东南亚历史文化名城相比,琅勃拉邦并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其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均相对落后,市区目前仅有三条主要街道,市民多以自行车、摩托车及三轮车为出行工具,城里也没有大型的超市和商场。但未被过度开发的旅游业使这里更多的保留了传统的风貌,平和友好的当地居民让身处其中的他乡人感受到自由与舒适。西萨旺冯街(Sisavangvong Road)两旁的欧式小洋房让人们回忆起老挝那段曾经被法国殖民的历史,这里也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民俗与殖民风格保存最好的城市。
在琅勃拉邦市区的湄公河畔,有几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建筑群,其金碧辉煌的伞形屋顶、典雅精致的鱼池花园、宏伟壮观的参天大树无不彰显了这里与其他地方的与众不同。这里是琅勃拉邦曾经的王宫,老挝古代文明的象征,1975年随着西萨旺凡达纳(Sisavang Vatthana)国王被流放,这里被改建为王宫博物馆。在王宫的左边是一座剧场,专为游客演出老挝传统的舞剧“帕拉帕拉姆”(Phralak Phraram)。“帕拉帕拉姆”表演的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的故事。《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国家中广为流传,也有不同的舞剧版本,如泰国的罗摩凯恩(Ramakien)、柬埔寨的瑞姆克(Reamker),可以说《罗摩衍那》是印度文明对东南亚文化的惠泽之一。但是,尽管源于印度,东南亚的不同版本都经历了各国文化的选择与再造,是各国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罗摩衍那》随着东南亚各国社会变革而历经沉浮,并在全球化的今天以一种国家经典艺术的形式成为各国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一、“帕拉帕拉姆”
剧团的简史
15世纪,澜沧王国菲若提萨拉斯(Phrotisarath)国王统治时期,组织了大量人力深入研究用梵文记录的伟大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并翻译、创造了老挝语版本,即“帕拉帕拉姆”,以适应当时老挝社会的需要。至此,老挝历届国王均非常重视该剧的演出及在社会上的教化意义,除了日本侵略时期外,该剧团在琅勃拉邦皇宫一直都在传承,直到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掌握国家政权废除君主制度建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在东南亚各国,许多重要的音乐传统都源于宫廷,其中国王以及皇室的支持成为推动宫廷及传统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以《罗摩衍那》为代表的宫廷艺术则成为帝王为自己树立的皇家形象,展示着王权的威严并传播其倡导的社会伦理规范。可以说,在1975年前琅勃拉邦市民直接了解皇宫的主要渠道就是新年皮迈节(pimai即泼水节)期间观看宫廷里“帕拉帕拉姆”剧团在王宫广场上的露天演出,因此,在他们眼里皇宫与“帕拉帕拉姆”的表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正因如此,在1975年代表工农阶级的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之后将之视为封建社会君王及特权阶级的遗留,遣散了一直服务于宫廷的多位艺术家,把他们安排到琅勃拉邦附近的城镇里从事农业劳动。
上个世纪的东南亚大陆饱受战争及社会震荡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有来自外部的殖民及侵略,也有内部社会阶层的变革及斗争。在此过程中,音乐及音乐家往往成为各种政治运动的受害者。他们要么被驱散、要么改行,更有甚者被迫害身亡,如柬埔寨红色高棉时期对艺术家的迫害。总之,这一时期的政治震荡对东南亚大陆的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然而,当各国完成民主独立运动之后,国家建设成为首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进程使传统音乐再次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老挝也不例外,1986年,老挝政府进行政策调整实施改革开放的措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加深了世界对于老挝的认识。1995年,琅勃拉邦王宫及其历史文化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为“世界遗产”,这让政府更加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该城的文化身份及独特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1999年,琅勃拉邦政府成立了“琅勃拉邦‘帕拉帕拉姆’皇家舞剧团复兴协会”(TheCommittee for the Revival of thePhralak Phraram Royal Ballet),并组织人力寻找那些在世的曾在王宫里演出的音乐家和舞蹈家,把他们请回琅勃拉邦重新恢复和排练曾经王宫里的“帕拉帕拉姆”舞剧,并在当地的高中及高校里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2005年,“帕拉帕拉姆”演出所需的条件均已符合,加之琅勃拉邦市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发达,当地政府决定再次开放王宫里的“帕拉帕拉姆剧院”,重新上演能够彰显琅勃拉邦这座王城的传统舞剧。
二、剧团的演出及运营状况
在琅勃拉邦“帕拉帕拉姆”剧团恢复之后,主要的演出活动是在王宫剧场里为世界各地的游客表演。每年除了当地雨季的7月和8月之外,剧团几乎以每周三个场次的频率演出。剧场能够同时容纳200人左右,观看演出的大多是外来的游客,旅游旺季需要预订门票,票价分为两档,分别相当于80元人民币和110元人民币左右。演出前由剧团的导演坎剖拷提森(Khamphou Khautisen)先生用英文致欢迎词并介绍剧情概要。剧团每晚演出“帕拉帕拉姆”九幕中的一幕,在“帕拉帕拉姆”剧目演出之前往往有一段传统的祝福舞蹈,之后还有一段传统的宫廷南克舞蹈(Nang Keo dance)或一段名叫普诺(Phunoy)的民族舞蹈。
除此之外,琅勃拉邦的新年和泼水节期间(每年4月14日至16日)也是该剧团重要的演出档期。近年来,每逢新年的第一天晚上,政府会举办“琅勃拉邦选美比赛”,该比赛将会选出7位身着传统服饰并能够代表当地古典气质的选手,她们将在第二天妆扮成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坐在漂亮的彩车里抛洒鲜花,为全城人民祈福。而该剧团则会在比赛前演出皇家舞蹈和“帕拉帕拉姆”舞剧片段,其乐队则会为整个选美比赛进行伴奏。另外,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该剧团会在琅勃拉邦王宫内的寺庙前为全城人民祈福,并在王宫外的大街上随着游行的队伍进行表演。整个新年活动除选美比赛之外基本上是根据1975年前琅勃拉邦的传统习俗而恢复的。现在,新年活动成为琅勃拉邦游客最多的时节,很多游客专程在此期间来到这里,加入到当地人的狂欢之中。参加过琅勃拉邦新年节庆的人不难发现,“帕拉帕拉姆”剧团是整个节庆活动的重要因素,其乐队演奏出无时不在,以音乐景观构建着一道无形的皇家传统,让人们在欢庆的同时通过声音将琅勃拉邦与王宫古城的特质联系在一起。 该剧团在新年的演出是没有票房的,所有票房均来自在王宫剧场里为游客们的表演。但除了短暂的旅游旺季之外,其票房收入往往入不敷出还不及每晚参演演员的酬金多,因此,除了常规的票房,该剧团的经济来源还需当地政府的拨款,另外还有德国、法国、新加坡等一些国际公益组织的资助。
三、演员构成及经济收入
老挝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没有领海的农业国家,并且饱受长期的战乱与殖民剥削,加之对外开放较晚,因此财政收入并不富裕,可以说“其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至今仍未改变”。这种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上。与我国红火的“非遗”保护项目形成鲜明对比,老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多是停留在口头鼓励的层面,以及一些不需花费财政的政策上。例如,对于众多北部少数民族而言,政府只是倡导各民族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要求当地学校在升学考试时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必须演唱一首本民族的歌谣,除此之外少有作为。然而,鉴于琅勃拉邦“帕拉帕拉姆”剧团对于国家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政府的扶持力度可谓不小,为剧团免费提供王宫剧场作为演出场所,并聘请资深艺术家在当地的国立大学苏发努冯大学(Souphanouvong University)里传授“帕拉帕拉姆”相关艺术的表演。
在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果要支撑规模达七八十人的剧团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该剧团的管理者制定了相对灵活的聘用制度,其演职人员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性质。全职职员大多是青年时曾在王宫里演出的老艺术家们,政府再次请他们回到琅勃拉邦之后,就以教授学生和演出为业。其中舞蹈演员由于年龄稍长已经不适合演出,因此在教学的同时也负责剧团的管理,包括售票、保洁以及场务等工作,这部分职员每月大概收入1200元人民币左右。另一部分则是非固定的兼职演员,他们多是曾在学校里选修“帕拉帕拉姆”舞剧表演的优秀学生,大多有其他职业,晚上在剧场里的表演属于兼职。目前,算上全职和兼职的演员,该剧团有7名讲唱故事的演员,8名乐队的演员,12名表演传统祝福舞蹈的演员,12名表演诱惑希达(Sida)舞蹈的演员,7名表演人类军队的舞剧演员,12名表演传统南克宫廷舞蹈的演员,15名表演普诺民族舞蹈的演员。该剧团的绝大多数演出都不需要全部演员出席,剧团的经理会根据每次上演的剧目通知相应的演员,除了全职演员之外,其他兼职的演员是按次获得酬金,根据演出角色的差异每次收入在30至50元人民币之间,几位主要的兼职演员每月最多能够获得1000元人民币左右,普通的兼职演员通常获得300到600元之间。据主演帕拉(Phra)的德斯(Deth)先生介绍,与他一起在大学里参加培训的同学有上百人,可是能够进入该剧团成为表演者的仅是极少数。与此同时,兼职演员的年龄通常不会超过35岁,女性则更短,因此,德斯及其他演员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剧团的演出经历也让他们在同龄人当中备受瞩目。可以说,对于兼职演员而言,除了额外的收入,能够成为琅勃拉邦传统经典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身份是他们热哀于该剧团演出的重要动力,也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四、剧目及其传承
《罗摩衍那》以罗摩与希达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各国不同传本均保留了这一主题。在此基础上,各传本又结合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创造了新的内涵与寓意。老挝的《罗摩衍那》传本与印度的原著有很大的差别,“老挝的《罗摩衍那》是根据原著的故事梗概、某些章节、很少部分的人名、地名进行改变,然后写成发生在老挝国土上的新故事……”。“帕拉帕拉姆”剧团演出的版本分为九幕,分别是:
1.须弥山和帕拉的领地(HountMeru and Phra inresidence);
2.金鹿对希达王妃的诱惑(Golden deer and abduction of princessSida);
3.寻找希达王妃(Search for princess Sida):
4.把希达王妃献给大王(offering the ring toprincess Sida);
5.修建通往龙卡岛的桥(Construction the brigdeto Longka):
6.投萨堪之死(The death 0f Thotsakhan);
7.希达王妃回到帕拉姆身边(The return ofprincess Sida to Phralam):
8.希达王妃在烈火中的考验(Princess SIDA is putto the fire test):
9.帕拉姆回到皇宫(The return of Phralam to theRoyal Palace)。
据老艺术家堪姆培优(Kham Pheuy)先生介绍,虽然《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地区都有流传,但该剧团所传承的这9部剧集是周边国家当中故事情节最为完整的传本,因此,曾经有别的国家的演员(主要是泰国)不时来偷偷学习。为了保持该团在剧集传统上的优势并不让剧集外流,在该剧团的演出中,每晚只演出一个剧集,且通常不会在短时期内将九部剧集全部演完,其中两部剧集只掌握在几位老艺术家手里。
另外,老艺术家们在高校里教学时也会有所选择,通常不会将9部剧集全部传授给同一个学生。因此,该剧团演出不同的剧目时,其演员并不固定。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该剧团对于9个剧集的独有性,同时每个学生所学内容相对较少且能很快就能掌握自己所学部分,因此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获得上台演出的实践机会,保证兼职演员的来源,从而确保剧团日常演出。
五、“帕拉帕拉姆”的音乐与乐队
“帕拉帕拉姆”舞剧的音乐由声乐及器乐两部分组成。声乐部分是由讲唱故事和角色对白吟诵两种形式构成。目前该组有7位成员,73岁的昂赫扣盘娅(onhKeopanya)先生是曾经在王宫里演出的老艺术家,其他六位均是他的学生。在演出时,声乐演员在幕后,配合戏剧演员舞台上的动作讲唱故事及代剧中人物吟诵其对白,没有角色性别的要求,通常一部剧集由一人担任全部声乐部分的演出。“帕拉帕拉姆”剧团的乐队与其他东南亚传统宫廷乐队之间跟《罗摩衍那》在各国的传本之间有着同构关系,即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不小的差异,见下表:
仅从乐队编制而言,泰国的传统乐队深受柬埔寨的影响,乐队重视木琴跟簧片乐器,老挝的乐队则重视木琴和竖笛,并且反映出邻国越南和中国的影响,乐队中加入了拉弦乐器椰胡。通常而言,在乐队中低音乐器演奏的是主要的旋律骨干,而高音乐器则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的装饰音,打击乐器控制着乐队的速度及节奏。乐队的组合相对灵活,并不是每次演奏都包含所有乐器,有时甚至仅有高音木琴、桶鼓及竖笛三件主要乐器,有时则可以加入其他乐器,如钹、碰铃等。
另外,跟泰国、柬埔寨的传统宫廷乐队一样,乐队不仅用于《罗摩衍那》舞剧和传统舞蹈的伴奏,同时也可以演奏独立的器乐曲,经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如典礼、宗教仪式等。另外,在“帕拉帕拉姆”剧目演出前,也会有一段独立的器乐曲作为舞剧的引子。进入舞剧的演出后,乐队与声乐部分几乎不同时出现,在人声吟诵、演唱之时乐队不能演奏,当人声停止时乐队配合舞剧演员成为掌控舞剧节奏及其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语
“帕拉帕拉姆”剧团曾是老挝传统社会王宫皇室审美愉悦并借以体现威仪和表彰身份的重要对象,也曾是老挝人民革命党在1975年建国之后极力排斥打压的对象。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出于建构本国文化身份以及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沉淀了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帕拉帕拉姆”舞剧及剧团在经历了跌宕的历史沉浮之后,以新的面貌重新开启帷幕,以国家经典传统艺术的身份存在于当代老挝的社会语境里,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建构老挝琅勃拉邦的文化特质及认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琅勃拉邦市区的湄公河畔,有几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建筑群,其金碧辉煌的伞形屋顶、典雅精致的鱼池花园、宏伟壮观的参天大树无不彰显了这里与其他地方的与众不同。这里是琅勃拉邦曾经的王宫,老挝古代文明的象征,1975年随着西萨旺凡达纳(Sisavang Vatthana)国王被流放,这里被改建为王宫博物馆。在王宫的左边是一座剧场,专为游客演出老挝传统的舞剧“帕拉帕拉姆”(Phralak Phraram)。“帕拉帕拉姆”表演的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的故事。《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国家中广为流传,也有不同的舞剧版本,如泰国的罗摩凯恩(Ramakien)、柬埔寨的瑞姆克(Reamker),可以说《罗摩衍那》是印度文明对东南亚文化的惠泽之一。但是,尽管源于印度,东南亚的不同版本都经历了各国文化的选择与再造,是各国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罗摩衍那》随着东南亚各国社会变革而历经沉浮,并在全球化的今天以一种国家经典艺术的形式成为各国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一、“帕拉帕拉姆”
剧团的简史
15世纪,澜沧王国菲若提萨拉斯(Phrotisarath)国王统治时期,组织了大量人力深入研究用梵文记录的伟大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并翻译、创造了老挝语版本,即“帕拉帕拉姆”,以适应当时老挝社会的需要。至此,老挝历届国王均非常重视该剧的演出及在社会上的教化意义,除了日本侵略时期外,该剧团在琅勃拉邦皇宫一直都在传承,直到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掌握国家政权废除君主制度建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在东南亚各国,许多重要的音乐传统都源于宫廷,其中国王以及皇室的支持成为推动宫廷及传统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以《罗摩衍那》为代表的宫廷艺术则成为帝王为自己树立的皇家形象,展示着王权的威严并传播其倡导的社会伦理规范。可以说,在1975年前琅勃拉邦市民直接了解皇宫的主要渠道就是新年皮迈节(pimai即泼水节)期间观看宫廷里“帕拉帕拉姆”剧团在王宫广场上的露天演出,因此,在他们眼里皇宫与“帕拉帕拉姆”的表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正因如此,在1975年代表工农阶级的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之后将之视为封建社会君王及特权阶级的遗留,遣散了一直服务于宫廷的多位艺术家,把他们安排到琅勃拉邦附近的城镇里从事农业劳动。
上个世纪的东南亚大陆饱受战争及社会震荡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有来自外部的殖民及侵略,也有内部社会阶层的变革及斗争。在此过程中,音乐及音乐家往往成为各种政治运动的受害者。他们要么被驱散、要么改行,更有甚者被迫害身亡,如柬埔寨红色高棉时期对艺术家的迫害。总之,这一时期的政治震荡对东南亚大陆的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然而,当各国完成民主独立运动之后,国家建设成为首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进程使传统音乐再次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老挝也不例外,1986年,老挝政府进行政策调整实施改革开放的措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加深了世界对于老挝的认识。1995年,琅勃拉邦王宫及其历史文化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为“世界遗产”,这让政府更加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该城的文化身份及独特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1999年,琅勃拉邦政府成立了“琅勃拉邦‘帕拉帕拉姆’皇家舞剧团复兴协会”(TheCommittee for the Revival of thePhralak Phraram Royal Ballet),并组织人力寻找那些在世的曾在王宫里演出的音乐家和舞蹈家,把他们请回琅勃拉邦重新恢复和排练曾经王宫里的“帕拉帕拉姆”舞剧,并在当地的高中及高校里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2005年,“帕拉帕拉姆”演出所需的条件均已符合,加之琅勃拉邦市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发达,当地政府决定再次开放王宫里的“帕拉帕拉姆剧院”,重新上演能够彰显琅勃拉邦这座王城的传统舞剧。
二、剧团的演出及运营状况
在琅勃拉邦“帕拉帕拉姆”剧团恢复之后,主要的演出活动是在王宫剧场里为世界各地的游客表演。每年除了当地雨季的7月和8月之外,剧团几乎以每周三个场次的频率演出。剧场能够同时容纳200人左右,观看演出的大多是外来的游客,旅游旺季需要预订门票,票价分为两档,分别相当于80元人民币和110元人民币左右。演出前由剧团的导演坎剖拷提森(Khamphou Khautisen)先生用英文致欢迎词并介绍剧情概要。剧团每晚演出“帕拉帕拉姆”九幕中的一幕,在“帕拉帕拉姆”剧目演出之前往往有一段传统的祝福舞蹈,之后还有一段传统的宫廷南克舞蹈(Nang Keo dance)或一段名叫普诺(Phunoy)的民族舞蹈。
除此之外,琅勃拉邦的新年和泼水节期间(每年4月14日至16日)也是该剧团重要的演出档期。近年来,每逢新年的第一天晚上,政府会举办“琅勃拉邦选美比赛”,该比赛将会选出7位身着传统服饰并能够代表当地古典气质的选手,她们将在第二天妆扮成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坐在漂亮的彩车里抛洒鲜花,为全城人民祈福。而该剧团则会在比赛前演出皇家舞蹈和“帕拉帕拉姆”舞剧片段,其乐队则会为整个选美比赛进行伴奏。另外,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该剧团会在琅勃拉邦王宫内的寺庙前为全城人民祈福,并在王宫外的大街上随着游行的队伍进行表演。整个新年活动除选美比赛之外基本上是根据1975年前琅勃拉邦的传统习俗而恢复的。现在,新年活动成为琅勃拉邦游客最多的时节,很多游客专程在此期间来到这里,加入到当地人的狂欢之中。参加过琅勃拉邦新年节庆的人不难发现,“帕拉帕拉姆”剧团是整个节庆活动的重要因素,其乐队演奏出无时不在,以音乐景观构建着一道无形的皇家传统,让人们在欢庆的同时通过声音将琅勃拉邦与王宫古城的特质联系在一起。 该剧团在新年的演出是没有票房的,所有票房均来自在王宫剧场里为游客们的表演。但除了短暂的旅游旺季之外,其票房收入往往入不敷出还不及每晚参演演员的酬金多,因此,除了常规的票房,该剧团的经济来源还需当地政府的拨款,另外还有德国、法国、新加坡等一些国际公益组织的资助。
三、演员构成及经济收入
老挝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没有领海的农业国家,并且饱受长期的战乱与殖民剥削,加之对外开放较晚,因此财政收入并不富裕,可以说“其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至今仍未改变”。这种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上。与我国红火的“非遗”保护项目形成鲜明对比,老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多是停留在口头鼓励的层面,以及一些不需花费财政的政策上。例如,对于众多北部少数民族而言,政府只是倡导各民族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要求当地学校在升学考试时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必须演唱一首本民族的歌谣,除此之外少有作为。然而,鉴于琅勃拉邦“帕拉帕拉姆”剧团对于国家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政府的扶持力度可谓不小,为剧团免费提供王宫剧场作为演出场所,并聘请资深艺术家在当地的国立大学苏发努冯大学(Souphanouvong University)里传授“帕拉帕拉姆”相关艺术的表演。
在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果要支撑规模达七八十人的剧团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该剧团的管理者制定了相对灵活的聘用制度,其演职人员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性质。全职职员大多是青年时曾在王宫里演出的老艺术家们,政府再次请他们回到琅勃拉邦之后,就以教授学生和演出为业。其中舞蹈演员由于年龄稍长已经不适合演出,因此在教学的同时也负责剧团的管理,包括售票、保洁以及场务等工作,这部分职员每月大概收入1200元人民币左右。另一部分则是非固定的兼职演员,他们多是曾在学校里选修“帕拉帕拉姆”舞剧表演的优秀学生,大多有其他职业,晚上在剧场里的表演属于兼职。目前,算上全职和兼职的演员,该剧团有7名讲唱故事的演员,8名乐队的演员,12名表演传统祝福舞蹈的演员,12名表演诱惑希达(Sida)舞蹈的演员,7名表演人类军队的舞剧演员,12名表演传统南克宫廷舞蹈的演员,15名表演普诺民族舞蹈的演员。该剧团的绝大多数演出都不需要全部演员出席,剧团的经理会根据每次上演的剧目通知相应的演员,除了全职演员之外,其他兼职的演员是按次获得酬金,根据演出角色的差异每次收入在30至50元人民币之间,几位主要的兼职演员每月最多能够获得1000元人民币左右,普通的兼职演员通常获得300到600元之间。据主演帕拉(Phra)的德斯(Deth)先生介绍,与他一起在大学里参加培训的同学有上百人,可是能够进入该剧团成为表演者的仅是极少数。与此同时,兼职演员的年龄通常不会超过35岁,女性则更短,因此,德斯及其他演员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剧团的演出经历也让他们在同龄人当中备受瞩目。可以说,对于兼职演员而言,除了额外的收入,能够成为琅勃拉邦传统经典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身份是他们热哀于该剧团演出的重要动力,也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四、剧目及其传承
《罗摩衍那》以罗摩与希达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各国不同传本均保留了这一主题。在此基础上,各传本又结合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创造了新的内涵与寓意。老挝的《罗摩衍那》传本与印度的原著有很大的差别,“老挝的《罗摩衍那》是根据原著的故事梗概、某些章节、很少部分的人名、地名进行改变,然后写成发生在老挝国土上的新故事……”。“帕拉帕拉姆”剧团演出的版本分为九幕,分别是:
1.须弥山和帕拉的领地(HountMeru and Phra inresidence);
2.金鹿对希达王妃的诱惑(Golden deer and abduction of princessSida);
3.寻找希达王妃(Search for princess Sida):
4.把希达王妃献给大王(offering the ring toprincess Sida);
5.修建通往龙卡岛的桥(Construction the brigdeto Longka):
6.投萨堪之死(The death 0f Thotsakhan);
7.希达王妃回到帕拉姆身边(The return ofprincess Sida to Phralam):
8.希达王妃在烈火中的考验(Princess SIDA is putto the fire test):
9.帕拉姆回到皇宫(The return of Phralam to theRoyal Palace)。
据老艺术家堪姆培优(Kham Pheuy)先生介绍,虽然《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地区都有流传,但该剧团所传承的这9部剧集是周边国家当中故事情节最为完整的传本,因此,曾经有别的国家的演员(主要是泰国)不时来偷偷学习。为了保持该团在剧集传统上的优势并不让剧集外流,在该剧团的演出中,每晚只演出一个剧集,且通常不会在短时期内将九部剧集全部演完,其中两部剧集只掌握在几位老艺术家手里。
另外,老艺术家们在高校里教学时也会有所选择,通常不会将9部剧集全部传授给同一个学生。因此,该剧团演出不同的剧目时,其演员并不固定。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该剧团对于9个剧集的独有性,同时每个学生所学内容相对较少且能很快就能掌握自己所学部分,因此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获得上台演出的实践机会,保证兼职演员的来源,从而确保剧团日常演出。
五、“帕拉帕拉姆”的音乐与乐队
“帕拉帕拉姆”舞剧的音乐由声乐及器乐两部分组成。声乐部分是由讲唱故事和角色对白吟诵两种形式构成。目前该组有7位成员,73岁的昂赫扣盘娅(onhKeopanya)先生是曾经在王宫里演出的老艺术家,其他六位均是他的学生。在演出时,声乐演员在幕后,配合戏剧演员舞台上的动作讲唱故事及代剧中人物吟诵其对白,没有角色性别的要求,通常一部剧集由一人担任全部声乐部分的演出。“帕拉帕拉姆”剧团的乐队与其他东南亚传统宫廷乐队之间跟《罗摩衍那》在各国的传本之间有着同构关系,即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不小的差异,见下表:
仅从乐队编制而言,泰国的传统乐队深受柬埔寨的影响,乐队重视木琴跟簧片乐器,老挝的乐队则重视木琴和竖笛,并且反映出邻国越南和中国的影响,乐队中加入了拉弦乐器椰胡。通常而言,在乐队中低音乐器演奏的是主要的旋律骨干,而高音乐器则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的装饰音,打击乐器控制着乐队的速度及节奏。乐队的组合相对灵活,并不是每次演奏都包含所有乐器,有时甚至仅有高音木琴、桶鼓及竖笛三件主要乐器,有时则可以加入其他乐器,如钹、碰铃等。
另外,跟泰国、柬埔寨的传统宫廷乐队一样,乐队不仅用于《罗摩衍那》舞剧和传统舞蹈的伴奏,同时也可以演奏独立的器乐曲,经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如典礼、宗教仪式等。另外,在“帕拉帕拉姆”剧目演出前,也会有一段独立的器乐曲作为舞剧的引子。进入舞剧的演出后,乐队与声乐部分几乎不同时出现,在人声吟诵、演唱之时乐队不能演奏,当人声停止时乐队配合舞剧演员成为掌控舞剧节奏及其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语
“帕拉帕拉姆”剧团曾是老挝传统社会王宫皇室审美愉悦并借以体现威仪和表彰身份的重要对象,也曾是老挝人民革命党在1975年建国之后极力排斥打压的对象。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出于建构本国文化身份以及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沉淀了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帕拉帕拉姆”舞剧及剧团在经历了跌宕的历史沉浮之后,以新的面貌重新开启帷幕,以国家经典传统艺术的身份存在于当代老挝的社会语境里,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建构老挝琅勃拉邦的文化特质及认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