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困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3(A)—0020—01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显现。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校管理的公开透明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还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困难和误区,如不及时解决这些困难、纠正这些误区,势必会阻滞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存在的困难
1. 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农村学校,近两千多名学生的完全中学,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三至五人,近千人的初级中学和县直小学只有两人左右,乡镇中心小学在两人以下,农村小学则连一人都难以保证。
2.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普遍不能完全适应教学需要。许多学校为了“开足开齐”课程,硬把非专业教师推上信息技术教学的岗位。这些教师如果责任心强,还可以边学边教,而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则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打字练习课,甚至当成自习课让学生去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3. 教学观念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和少数学校管理者身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是“副课”,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白白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在“主课”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被认为是“摆花架子”。
教学误区
1. 无限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可以包揽一切,把所有教学任务的实现都寄托在多媒体上,忘却了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备课时,耗费绝大部分精力去制作课件;上课时,没说两句就要学生看大屏幕;自己本来可以范读得很好的课文,也要通过音频、视频来演示。这样除了使课堂显得凌乱、不系统外,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失去了自己教学的个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实践的机会。
2. 完全依赖网络上现成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由于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盲目崇拜,认为网络上的就是最好的,不顾及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凡网络上能找到的,就下载下来,为我所用。
对策
1. 通过培训解决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走进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少之又少。依靠这些人补充信息技术师资、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需要漫长的等待,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走校本培训之路,可以依托远程教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资源,也可以利用本校、本地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那些将要上岗或已上岗而不能胜任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2.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促进其走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此作了重要阐释,不是所有教师都十分明了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有必要引领教师重温国家有关课程改革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法规文件精神,领会其实质内涵,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另外,现代化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是现代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形势,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3. 全社会齐心协力帮助学校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硬件上的困难。硬件方面的困难,靠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作好统筹,下大力气,投入巨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大胆实践,就会实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
困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3(A)—0020—01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显现。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校管理的公开透明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还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困难和误区,如不及时解决这些困难、纠正这些误区,势必会阻滞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存在的困难
1. 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农村学校,近两千多名学生的完全中学,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三至五人,近千人的初级中学和县直小学只有两人左右,乡镇中心小学在两人以下,农村小学则连一人都难以保证。
2.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普遍不能完全适应教学需要。许多学校为了“开足开齐”课程,硬把非专业教师推上信息技术教学的岗位。这些教师如果责任心强,还可以边学边教,而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则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打字练习课,甚至当成自习课让学生去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3. 教学观念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和少数学校管理者身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是“副课”,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白白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在“主课”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被认为是“摆花架子”。
教学误区
1. 无限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可以包揽一切,把所有教学任务的实现都寄托在多媒体上,忘却了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备课时,耗费绝大部分精力去制作课件;上课时,没说两句就要学生看大屏幕;自己本来可以范读得很好的课文,也要通过音频、视频来演示。这样除了使课堂显得凌乱、不系统外,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失去了自己教学的个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实践的机会。
2. 完全依赖网络上现成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由于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盲目崇拜,认为网络上的就是最好的,不顾及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凡网络上能找到的,就下载下来,为我所用。
对策
1. 通过培训解决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走进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少之又少。依靠这些人补充信息技术师资、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需要漫长的等待,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走校本培训之路,可以依托远程教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资源,也可以利用本校、本地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那些将要上岗或已上岗而不能胜任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2.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促进其走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此作了重要阐释,不是所有教师都十分明了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有必要引领教师重温国家有关课程改革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法规文件精神,领会其实质内涵,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另外,现代化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是现代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形势,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3. 全社会齐心协力帮助学校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硬件上的困难。硬件方面的困难,靠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作好统筹,下大力气,投入巨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大胆实践,就会实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