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简约”的教学境界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魅力的课堂,应呈现出简约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一、 教学目标预设透着简明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读课文的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重点研读第12自然段,谈体会与感受,有感情朗读。
  3.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在探究中感悟真情。
  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 教学内容处理透着简要美
  文章的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教师应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展开教学。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简约,笔者没有像其他任课教师一样,紧紧围绕“了不起”作为教学的着眼点,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文章的概括和初读感悟上,紧紧围绕“父子情深、坚持不懈、相互信任”分块展开教学,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对课文的重点段落第12自然段进行深入研读,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来感悟这个故事中所蕴涵的亲情、坚持、信任,从而突出了重点。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让课堂教学板块更清晰可见,教学环节更简要。
  三、 教学过程设计透着简约美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学词入境—初读感知—简约概括—情感品读。学词入境,从简单的几个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场景,丰富学生内心的感受,不仅学习了生词,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扩展,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简约概括,紧紧围绕“父子情深、坚持不懈、相互信任”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交流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情感品读,重点研读第12自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感悟真情,围绕“父子情深、坚持不懈、相互信任”分块展开教学,紧紧围绕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教学,落实重难点。
  四、 教学练习训练透着简练美
  训练和作业都不可少,简练点就好。减少机械性的训练,开展生动、实际的阅读和习题训练,融知识、能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如笔者在整堂课中,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1. 课前预习题。
  “我”的阅读: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画一画,再想一想为什么。
  2. 读写结合。
  师:在这36小时中,还有谁会来阻挡他,会说什么?父亲又会怎么回答?
  说:“ !”
  这位父亲问:“ ?”
  五、 教学评价语言透着简洁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
  生:大家以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已经精神失常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位父亲双眼直直的,平常人不会两眼直直的,所以他们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
  师:你真细心,注意到了他的眼神。
  师:这是呆滞的眼神,这是木讷的眼神,这是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的眼神,你真是火眼金睛啊!
  教师评价语言的简洁,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以只言片语或点击要旨,或褒奖鼓励,或启发补充,或释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所谓的“简洁为美”,意在于此吧。
  六、 教学媒体运用透着简单美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笔者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本着简约教学的理念,努力实现教学媒体的简单美。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热热身。(出示第一组词语:洛杉矶混乱废墟瓦砾爆炸破烂不堪)
  师:由这组词你能想到什么?(预设:地震)能说得具体点吗?
  (预设:生描述地震的悲惨景象)
  师:咱们再来看第二组词语(出示第二组词语:疾步 绝望 颤抖),由这组词你又想到了什么?
  (预设:生描述地震中人们的表现)
  师: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垮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许多人的心。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对这些词感同身受。
  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略读课文的反复研读,落实简约而丰满的课堂实践和研究,追求“有教无痕”的境界。通过这种课型的探究,增添了文本阅读的乐趣,因此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愉悦的文本阅读。简约而丰满的课堂,主线分明,环节紧凑;因为懂得寻求、创设有价值的思维训练,使语文训练扎实而丰厚,故而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情怀。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310012)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的共同活动,所以它既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合理展现,又不免会碰到课堂“意外”的发生。能够出现课堂“意外”的课算是好课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句评课的行话,叫做“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能够难住老师的课才是好课”。这话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因为前者是立足教师的教,而后者是偏重学生的学,所
听“丁冬”之声,激其“趣”   【片段一】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那么热情!吴老师呀,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们!来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播放泉水流淌的音乐)   生:我仿佛听见了泉水的声音。   师:这声音怎么样?   生:我听到泉水哗哗哗地在流动,声音很动听。   师:“动听”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我看见了泉水,也听到了泉水,丁冬,丁冬,就像弹琴一样好听! 
一、单元学习目标的概念及诠释  单元教学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把一项或几项(或相近)教材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体,是教材的完整的教学阶段,是反映技能“学理”的过程,是孕育各种有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因此,单元教学是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时组成的,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整体,其教学内容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是课时的上位概念。单元教学不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家、语文教育家袁微子(1913—1991)诞辰一百周年。由浙江省小语会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共同发起的纪念活动之一——袁微子先生诞辰一百年追思缅怀座谈会9月7日在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举行。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副区长沈凯波、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柯孔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骆丹和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站长刘力等参加了座谈会,省市
对《夹竹桃》这篇课文总有一种情愫,非常期待与学生一起欣赏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反复品读,言语的妙,幻想的妙,深深吸引了笔者,愈读愈被此文、此花与季羡林老先生此人所感动。购买几本季老的书,观看介绍季老的纪录片,走近大师、感受大师,由“品花”到“品人”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可教学效果与预想的截然不同,似乎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什么。于是开始思考,反复推敲,寻找学生与文
【教学设想】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到龙游县上圩头小学上了一堂作文课。本次习作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将作文教学策划成学生的生活”。我设计了活动作文课《百元大钞有轻功》。设计意图是通过“夹百元大钞”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和自己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预设的情境是这样的:教师把钞票放在学生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然后大方地对学生说:“夹住了就给你。”随即放手让钞票落下。在设计好的“游戏”中,除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选编的课文体裁更加广泛,其中亦不乏篇幅短小的文章,诸如寓言、小古文、名篇节选等,这类作品字数少、结构简,作品的题旨也相对单一。现如今,广大教师在长文教学时,大多能取舍得当,删繁就简,驾轻就熟。但在短文教学时比较放手、随意,显得较为单薄肤浅,力不从心。如何把这类短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的滋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摘 要:针对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趣、慢、严、育”四个策略的论述,提出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的技巧,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一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43-02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和管理是最困难的。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注意力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又名“莫比乌斯带”或“莫比乌斯环”, 它是以发现人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果用指尖顺着上述纸带正面上的虚线(在纸带的中央画的线)划去,结果到达了纸带的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正面的出发点。假如用剪刀沿着虚线将上述纸带剪开,令人惊奇的是,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一个大圈。简单地说,“莫比乌斯圈”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