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对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a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连续多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了各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很大转变,推进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对职业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技能大赛 电气 教学改革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19-01
  技能大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很多年前就有一些像技能比赛一样的选拔人才方式,很多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提出的技能要求。所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出现,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之路。我省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各个职业学校全面展开主要是从2007年开始的。
  大赛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氛围。通过技能大赛展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高超技能、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从事电类专业教学已有十多年,近几年带领学生参加了市、省的电工电子方面的技能大赛,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技能大赛如何使我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谈一谈。
  1.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实现了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的全方位检验。
  职业教育培养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未来的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中,主要工作是将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工程规划和产品设计等,通过他们的组织、策划和生产,将其转化为物质产品、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解决技术问题,组织生产、服务和实施产品制造的过程。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显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力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要按照实践性教学模式,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全面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本位”的要求进行教学组织,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学以致用的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我校地处江苏省会南京,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学生技能比赛、学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资格取证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与适应,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参加过技能比赛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用,这就使得他们的就业形势比较好。
  2.打造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依据大赛指导思想,调整课程设置,在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要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所以,课程设计要通过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将课程设置分为几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实训模块和岗位综合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基本专业理论课后,设置钳工、维修电工、电子电器等技能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有利于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工作过程开发生产性实训装备及满足工作任务的控制要求,这样才能具有真实的生产性功能,达到岗位训练目标。
  3.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大赛考核内容,针对电气类专业职业技能教学要求,提出技能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把以学习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会技术、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去年刚开设的电气安装与维修比赛项目是一个新设置项目的。该项目按图施工,将传统技术(塑料线管敷设、塑料线槽敷设、桥架敷设、照明线路安装、低压配电箱安装、继电器控制线路安装)与现代技术(综合PLC、变频器、触摸屏、光电传感器、温控、步进、伺服等现代设备的安装与控制)的应用结合起来,注重操作工艺与安装规范(线管、线槽加工、线管、线槽、桥架线路的敷设、设备安装与接线),注重安全施工与文明施工。这些充分体现了以电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引领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在《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机床电气控制》以及《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技能训练教学手段,来达到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以PLC为例,首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运料小车、镗床控制系统,磨床控制系统等;然后在亚龙156A或158实训设备上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认识到所学的东西非常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起来,从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随着提高。教师积极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逐渐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知识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技能大赛中发现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校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带着任务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参加锻炼,企业按照准职工进行管理,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实际操作。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学生和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师也可以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从技能大赛中发现问题并在企业实践中寻求学习路径和解决办法,这是提高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关键所在。产学研结合是促进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也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成果的大检阅,它不仅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而且让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以此促进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创了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小林.PLC在镗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11).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魏小林(1972年-),男,大学学历,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探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的生药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成。将教学内容的重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三个方面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于生药学教学的独特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 中药鉴定技术 多元化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5SC332。  【中图分类号】R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目的 对一起疑似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幼儿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结合病原学分析,为明确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对分离自某起食源性疾病暴发
【摘要】目的:探讨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在《美容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将学生分为LBL教学组和PBL联合LBL教学组,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及期末考核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联合LBL教学组对双轨教学模式满意度高、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组。结论:PBL联合LBL的双轨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美容解剖学》的教学效果有一定作用,有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必要。  【关键词】P
目的 研究分析佛山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患病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佛山市51
目的阐明2011-2016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昆明市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标本,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