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ng good by doing well——利成于益。”只要在“青云创投”四个字出现的地方,必然有这样一句标语。这也是记者在专访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时,他一再强调的一句话。
企业,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除了自身的营利,真正将社会责任肩负其肩的,在当代社会中或许并不多见。
张立辉如此解释,“利成于益就是要做利他的事情,做有益于社会和环境的事情,通过对环保领域的投资,最后获得可观的财务回报。‘利’与‘益’,在环保领域、清洁技术领域完全可以兼得。”青云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文化的一个企业,说起青云的投资理念,张立辉尤为自豪。在他看来,“利成于益”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说的,对于由社会资本组成的风险投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成立于2001年的青云创投,是中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先者,也是全球最早专注于清洁结束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截至目前,青云创投管理着4只总额外6亿元的境外美元环境基金和2只共计10亿元的境内人民币清洁技术基金。投资项目达20多个,涉及环保、节能、新能源、新材料、可持续交通、智能电网、生态农业及碳排放等八大清洁技术相关的产业领域。张立辉告诉记者,“青云创投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的创投机构,投资基金很多,做环保节能的也很多,但是专注于投资节能环保企业的却是屈指可数。”
“中国最佳企业公民成长大奖”、“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奖”、“2020年塑造世界的十大企业”之一、“亚洲最佳社会 责任投资机构”……这些荣誉并不足以形容青云创投。2010年青云创投被选入哈佛商学院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的教学案例,2012年5月,在第十届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大会上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将青云创投视为“利成于益”的成功案例予以充分肯定: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说,未来机会存在于利与益的并行之中,私募股权投资可以帮助企业成长,雇佣更多工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私募股权也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驱动率,帮助消除贫困,为社会变革带来希望。
从2001年公司创立之初,“三重底线”一直与“利成于益”相辅相成。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投资公司在追求财务收益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对环境的回报,以及对社会的回报。
说起青云专注于节能环保,张立辉侃侃而谈,青云在国内做节能环保投资历史最久、项目最多、团队规模最大。“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实践,得到了同行业的广泛认可。”
细数“中国环境基金”与“义云清洁技术基金”两大主要基金,众多家企业中,东江环保、江西赛维、南京中电、福建海源、中华水电、迪森新能源等等多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在企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的时候,青云要做的就是助推一把。
张立辉用上学的不同阶段来比喻青云创投所投的企业。范围自然是环保企业,也像正在上学的学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如果将企业IPO比喻成上大学,青云创投所要投的企业,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企业。他们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基础知识扎实,并且怀揣大学梦,骨子里有着不服输、向前奔跑的劲儿。“而青云创投更像一个一个导师,可以给他们提供经验,答疑解难。”而青云创投认为,能够顺利晋级的学生,一方面硬件要俱备,另一方面,品行也要好。
青云创投投资的企业中,有一家叫做多利农场。2005年,经营农场的最初,农庄主与传统经营农业不同。在租下1600亩的土地的同时,并没有忙着开工种植,而是“晾”在一边,聘请土壤专家,通过降解手段,把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到最低才开始种植。同时,为了解决农场水质问题,也曾投资6000多万进行河道治理。正是基于此,青云创投才决定投资。如今的多利农场,已然有着众多光环并被消费者接受。如受资后的多利农场,“浦东十大龙头农业企业”、“世博观光农园”、“优秀示范园艺场”、“世博蔬菜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有机生产先进单位”……
张立辉如此描述青云创投所专注的环保行业:“看中国的A股市场就知道,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整个市值大跌,但是环保节能类公司,270多家,整体这个板块是最抗跌的。长期来看,找不出第二个像环保产业这样的板块。”
为什么这些企业业绩好?张立辉给出了这样的解答——市场需要节能环保产品,而且国家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投资。
回首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都是以高污染和高耗能为代价的。然而随着看得见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到人为的食品不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没有谁能对这些避而不见的时候,还有哪个能说,经济重要,环境次之?
几十年发展的环境污染欠账,或许需要更久的时间来偿还。环境保护带来的效益,是不能用经济来衡量的。
8月1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张立辉对此表示,国家现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值得肯定,但还应细化。政府应该管的地方,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应加强,而需要社会企业出力的时候,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下放权力,交给企业、市场来做。
最后,张立辉指出,“投资拉动消费,这个概念,其实本身没错,而是投资投错了方向。”张立辉向记者表示,大量的资金投于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这其实是投错了方向,这对经济效益的正面影响其实是很小的;国家应该加大投资环保节能产业,这对当前推动经济增长、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除了自身的营利,真正将社会责任肩负其肩的,在当代社会中或许并不多见。
张立辉如此解释,“利成于益就是要做利他的事情,做有益于社会和环境的事情,通过对环保领域的投资,最后获得可观的财务回报。‘利’与‘益’,在环保领域、清洁技术领域完全可以兼得。”青云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文化的一个企业,说起青云的投资理念,张立辉尤为自豪。在他看来,“利成于益”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说的,对于由社会资本组成的风险投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成立于2001年的青云创投,是中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先者,也是全球最早专注于清洁结束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截至目前,青云创投管理着4只总额外6亿元的境外美元环境基金和2只共计10亿元的境内人民币清洁技术基金。投资项目达20多个,涉及环保、节能、新能源、新材料、可持续交通、智能电网、生态农业及碳排放等八大清洁技术相关的产业领域。张立辉告诉记者,“青云创投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的创投机构,投资基金很多,做环保节能的也很多,但是专注于投资节能环保企业的却是屈指可数。”
“中国最佳企业公民成长大奖”、“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奖”、“2020年塑造世界的十大企业”之一、“亚洲最佳社会 责任投资机构”……这些荣誉并不足以形容青云创投。2010年青云创投被选入哈佛商学院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的教学案例,2012年5月,在第十届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大会上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将青云创投视为“利成于益”的成功案例予以充分肯定: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说,未来机会存在于利与益的并行之中,私募股权投资可以帮助企业成长,雇佣更多工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私募股权也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驱动率,帮助消除贫困,为社会变革带来希望。
从2001年公司创立之初,“三重底线”一直与“利成于益”相辅相成。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投资公司在追求财务收益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对环境的回报,以及对社会的回报。
说起青云专注于节能环保,张立辉侃侃而谈,青云在国内做节能环保投资历史最久、项目最多、团队规模最大。“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实践,得到了同行业的广泛认可。”
细数“中国环境基金”与“义云清洁技术基金”两大主要基金,众多家企业中,东江环保、江西赛维、南京中电、福建海源、中华水电、迪森新能源等等多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在企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的时候,青云要做的就是助推一把。
张立辉用上学的不同阶段来比喻青云创投所投的企业。范围自然是环保企业,也像正在上学的学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如果将企业IPO比喻成上大学,青云创投所要投的企业,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企业。他们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基础知识扎实,并且怀揣大学梦,骨子里有着不服输、向前奔跑的劲儿。“而青云创投更像一个一个导师,可以给他们提供经验,答疑解难。”而青云创投认为,能够顺利晋级的学生,一方面硬件要俱备,另一方面,品行也要好。
青云创投投资的企业中,有一家叫做多利农场。2005年,经营农场的最初,农庄主与传统经营农业不同。在租下1600亩的土地的同时,并没有忙着开工种植,而是“晾”在一边,聘请土壤专家,通过降解手段,把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到最低才开始种植。同时,为了解决农场水质问题,也曾投资6000多万进行河道治理。正是基于此,青云创投才决定投资。如今的多利农场,已然有着众多光环并被消费者接受。如受资后的多利农场,“浦东十大龙头农业企业”、“世博观光农园”、“优秀示范园艺场”、“世博蔬菜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有机生产先进单位”……
张立辉如此描述青云创投所专注的环保行业:“看中国的A股市场就知道,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整个市值大跌,但是环保节能类公司,270多家,整体这个板块是最抗跌的。长期来看,找不出第二个像环保产业这样的板块。”
为什么这些企业业绩好?张立辉给出了这样的解答——市场需要节能环保产品,而且国家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投资。
回首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都是以高污染和高耗能为代价的。然而随着看得见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到人为的食品不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没有谁能对这些避而不见的时候,还有哪个能说,经济重要,环境次之?
几十年发展的环境污染欠账,或许需要更久的时间来偿还。环境保护带来的效益,是不能用经济来衡量的。
8月1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张立辉对此表示,国家现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值得肯定,但还应细化。政府应该管的地方,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应加强,而需要社会企业出力的时候,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下放权力,交给企业、市场来做。
最后,张立辉指出,“投资拉动消费,这个概念,其实本身没错,而是投资投错了方向。”张立辉向记者表示,大量的资金投于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这其实是投错了方向,这对经济效益的正面影响其实是很小的;国家应该加大投资环保节能产业,这对当前推动经济增长、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