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东晋桓温,历代评论者多以其行废立、求九锡,骂其篡位、逆臣,史书把他列入与王敦、苏峻等叛臣为伍。本文将通过桓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经历和贡献来进行客观的分析,重新评价桓温的历史功过。
关键词: 东晋 桓温 贡献 历史评价
桓温(公元312—373年),字元子,两晋时谯国龙坑(今安徽怀远县)人。因袭其父爵,得以娶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先后拜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及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太尉,后加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扬州牧。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染病逝世,终年62岁,追赠丞相。史家多以其行废立、求九锡,骂其篡位、逆臣。本文从其品行、经历及对东晋王朝的贡献分析,进行客观评价。
一、虽出身寒族,少有雄略,胆识过人
桓温虽出自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却由于上世桓范遭遇“嘉平之狱”被诛,转而成为刑家。[1]桓温之父桓彝由于靠拢王导,平王敦之乱有功,得以加官晋爵。后彝死于苏峻之乱,桓温承袭父爵。由于历史原因,即便在桓温执掌军政权柄以后,高门大族仍讥讽他为“兵”,如大族王述便不愿与其联姻。虽然如此,桓温年少之气度非凡人所能及。桓温十五岁时,其父为韩晃所害,日夜“枕戈泣血,志在报仇”。[2]十八岁时,听闻参与害其父者江播死,“播之子彪兄弟三人居丧,温诡称吊客”,乘机手刃播三子。为父报仇之后,“时人称焉”。而且,桓温的才能也被时人赏识。庾翼曾向晋明帝荐桓温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3]桓温的才能被庾翼赏识,庾翼死后,桓温被迁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二、积极主张改革东晋政治,力图复兴晋室
桓温深受重任后,目睹东晋政治腐败,深感朝廷“外难未弥,内弊交兴”。桓温在进行北伐的同时,决心改革政治,健全机构。他总结晋廷的弊病,提出了最有著名的《七项事宜疏》:“其一,朋党雷同,私议沸腾,宜抑杜浮竞,莫使能植。其二,户口凋寡,不当汉之一郡,宜并官省职,令久于其事。其三,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案宜为限日。其四,宜明长幼之礼,奖忠公之吏。其五,褒贬赏罚,宜允其实。其六,宜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宜选建史官,以成晋书。”[4]从上述疏文可见:首先,桓温具有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敢于正视现实,针砭时弊。“朋党雷同,私议沸腾”,直指东晋王朝内部各势力集团争权夺利的事实,“户口凋寡”,揭露世族地主兼并土地,荫庇人口的状况。另外如机务停废、官冗职滥、褒贬赏罚不公允等,都一针见血地击中了东晋吏治的弊害。而其提出以上有效的建议,也显示了他的过人气魄和卓越才干。
三、实施“土断”政策,打击世族地主势力,富国强兵
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向南迁徙。世族地主利用特权,荫蔽大量流民,侵占良田,逃避赋役。东晋自成帝始,实行“土断”,即撤销侨置郡县和侨籍,通过清查户口让侨民入当地户籍,同时担任国家的课税和徭役,以此稳定国家税收。兴广二年(公元364年)三月,桓温受命主持的“庚戌土断”。在这次“土断”中,桓温不畏世族的权势,对隐匿编户、庇荫侨人的世家大族子以沉重打击,甚至触及皇亲国戚。晋宗室彭城王司马玄,藏匿五户,“桓温表玄犯禁,收付廷尉”。[5]“庚戌土断”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使腐败的东晋政治得到了一定的复苏,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东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的伐燕,以及后来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也尽显桓温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为国尽忠尽力的精神。
四、任人唯贤,广招人才
东晋世族门阀完全垄断了中央政权,九品官人法成了门阀贵族升迁和垄断政治的工具。时任宰相的桓温,在如此条件下,还能做到任人唯贤,实乃难能可贵。
首先,桓温为求人才,不惜寻访隐逸之士。两晋时,有不少仁人志士修身自保,隐逸山中。平蜀后,桓温向朝廷推荐“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的谯秀。武昌人孟陋“博学多通,长于《三礼》,桓温躬往造焉”。为东晋颇有建树的谢安,长期隐居,桓温请其出山,加以重用。王导孙王殉与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6]
其次,辟举寒门士人。南平人车胤,因其学习刻苦,又能辨识义理,被桓温所重,辟为荆州从事。
最后,在新征服之地,桓温广招四方良才。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后,“停蜀三日,举贤旌善,……百姓咸悦”。[7]
五、开疆拓土的三次北伐
东晋政权所辖之地相当有限,桓温不满东晋开国者满足现状,同时不满世族地主苟且偷安的情绪,认为这是“遂使神州阶沉、百年丘墟”[8]的根本原因。哀帝隆和年初(公元362年),桓温多次上疏表明其“属当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锋,剪除荆棘,驱诸豺狼”[9]的志愿。在北伐阻力消失后,桓温先后进行三次北伐。战争前期节节胜利,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桓温北伐失败也成了史家评论的“污点”。然而,桓温北伐失败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他个人军事决略的失败。一方面,东晋地域狭小,土地兼并剧烈,自由农不多,政府兵源少。在军事上,东晋政权处于防守状态。桓温北伐,兵力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五万人。因此,从经济、军事力量上看,北伐的时机并未成熟。另一方面,东晋门阀士族、皇室与权臣、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上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加上士族们苟且偷安的情绪,大大制约了桓温的北伐。另外,在永嘉之乱后,少数民族入侵并实行野蛮掠夺政策,使人民流离失所,破坏了中原的生产力,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桓温北伐,客观上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桓温第一次北伐进军至长安霸上时,使“居人皆安堵复业”,人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10]因此,桓温的北伐在一定意义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六、关于“废立”和“篡夺”
《晋书》因桓温在晚年行废立,求九锡,以图篡位而把他列入与王敦、苏峻等叛臣一类,有失偏颇。桓温在咸安元年(371年)以司马奕“入篡大位,不图德之不建”,“欲建树储藩,诬罔祖宗,倾移皇基”[11]等废其为海西公,立简文帝。此举虽不得人心,但是也可以体现桓温为东晋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因其害怕司马氏的皇柞倾移。而且,桓温晚年求九锡时,已病入膏肓。一个将死的聪明之人,怎会在自己将死之际还留下“篡位”之千古骂名呢?因此桓温求九锡,只不过为了满足虚荣罢了。而桓温遭受骂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子桓玄篡位不得人心。
七、结语
桓温作为东晋一位士杰出人物,连列其为逆臣的《晋书》也评道:“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时既豺狼孔炽,疆场多虞,受寄捍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险阻,戡定岷峨,独克之功,有可称矣。”[12]桓温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为东晋王朝作出贡献,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是无可否认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定一位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平定其是非功过。总的来说,桓温一生的作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发挥了推动的作用,应该给予他肯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4][7][8][9][10][12]晋书·桓温传(卷九十八).中华书局.
[5]晋书(卷三七).彭城穆王权玄孙玄附传.
[6]晋书·王导传.
[11]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关键词: 东晋 桓温 贡献 历史评价
桓温(公元312—373年),字元子,两晋时谯国龙坑(今安徽怀远县)人。因袭其父爵,得以娶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先后拜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及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太尉,后加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扬州牧。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染病逝世,终年62岁,追赠丞相。史家多以其行废立、求九锡,骂其篡位、逆臣。本文从其品行、经历及对东晋王朝的贡献分析,进行客观评价。
一、虽出身寒族,少有雄略,胆识过人
桓温虽出自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却由于上世桓范遭遇“嘉平之狱”被诛,转而成为刑家。[1]桓温之父桓彝由于靠拢王导,平王敦之乱有功,得以加官晋爵。后彝死于苏峻之乱,桓温承袭父爵。由于历史原因,即便在桓温执掌军政权柄以后,高门大族仍讥讽他为“兵”,如大族王述便不愿与其联姻。虽然如此,桓温年少之气度非凡人所能及。桓温十五岁时,其父为韩晃所害,日夜“枕戈泣血,志在报仇”。[2]十八岁时,听闻参与害其父者江播死,“播之子彪兄弟三人居丧,温诡称吊客”,乘机手刃播三子。为父报仇之后,“时人称焉”。而且,桓温的才能也被时人赏识。庾翼曾向晋明帝荐桓温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3]桓温的才能被庾翼赏识,庾翼死后,桓温被迁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二、积极主张改革东晋政治,力图复兴晋室
桓温深受重任后,目睹东晋政治腐败,深感朝廷“外难未弥,内弊交兴”。桓温在进行北伐的同时,决心改革政治,健全机构。他总结晋廷的弊病,提出了最有著名的《七项事宜疏》:“其一,朋党雷同,私议沸腾,宜抑杜浮竞,莫使能植。其二,户口凋寡,不当汉之一郡,宜并官省职,令久于其事。其三,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案宜为限日。其四,宜明长幼之礼,奖忠公之吏。其五,褒贬赏罚,宜允其实。其六,宜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宜选建史官,以成晋书。”[4]从上述疏文可见:首先,桓温具有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敢于正视现实,针砭时弊。“朋党雷同,私议沸腾”,直指东晋王朝内部各势力集团争权夺利的事实,“户口凋寡”,揭露世族地主兼并土地,荫庇人口的状况。另外如机务停废、官冗职滥、褒贬赏罚不公允等,都一针见血地击中了东晋吏治的弊害。而其提出以上有效的建议,也显示了他的过人气魄和卓越才干。
三、实施“土断”政策,打击世族地主势力,富国强兵
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向南迁徙。世族地主利用特权,荫蔽大量流民,侵占良田,逃避赋役。东晋自成帝始,实行“土断”,即撤销侨置郡县和侨籍,通过清查户口让侨民入当地户籍,同时担任国家的课税和徭役,以此稳定国家税收。兴广二年(公元364年)三月,桓温受命主持的“庚戌土断”。在这次“土断”中,桓温不畏世族的权势,对隐匿编户、庇荫侨人的世家大族子以沉重打击,甚至触及皇亲国戚。晋宗室彭城王司马玄,藏匿五户,“桓温表玄犯禁,收付廷尉”。[5]“庚戌土断”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使腐败的东晋政治得到了一定的复苏,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东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的伐燕,以及后来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也尽显桓温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为国尽忠尽力的精神。
四、任人唯贤,广招人才
东晋世族门阀完全垄断了中央政权,九品官人法成了门阀贵族升迁和垄断政治的工具。时任宰相的桓温,在如此条件下,还能做到任人唯贤,实乃难能可贵。
首先,桓温为求人才,不惜寻访隐逸之士。两晋时,有不少仁人志士修身自保,隐逸山中。平蜀后,桓温向朝廷推荐“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的谯秀。武昌人孟陋“博学多通,长于《三礼》,桓温躬往造焉”。为东晋颇有建树的谢安,长期隐居,桓温请其出山,加以重用。王导孙王殉与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6]
其次,辟举寒门士人。南平人车胤,因其学习刻苦,又能辨识义理,被桓温所重,辟为荆州从事。
最后,在新征服之地,桓温广招四方良才。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后,“停蜀三日,举贤旌善,……百姓咸悦”。[7]
五、开疆拓土的三次北伐
东晋政权所辖之地相当有限,桓温不满东晋开国者满足现状,同时不满世族地主苟且偷安的情绪,认为这是“遂使神州阶沉、百年丘墟”[8]的根本原因。哀帝隆和年初(公元362年),桓温多次上疏表明其“属当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锋,剪除荆棘,驱诸豺狼”[9]的志愿。在北伐阻力消失后,桓温先后进行三次北伐。战争前期节节胜利,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桓温北伐失败也成了史家评论的“污点”。然而,桓温北伐失败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他个人军事决略的失败。一方面,东晋地域狭小,土地兼并剧烈,自由农不多,政府兵源少。在军事上,东晋政权处于防守状态。桓温北伐,兵力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五万人。因此,从经济、军事力量上看,北伐的时机并未成熟。另一方面,东晋门阀士族、皇室与权臣、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上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加上士族们苟且偷安的情绪,大大制约了桓温的北伐。另外,在永嘉之乱后,少数民族入侵并实行野蛮掠夺政策,使人民流离失所,破坏了中原的生产力,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桓温北伐,客观上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桓温第一次北伐进军至长安霸上时,使“居人皆安堵复业”,人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10]因此,桓温的北伐在一定意义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六、关于“废立”和“篡夺”
《晋书》因桓温在晚年行废立,求九锡,以图篡位而把他列入与王敦、苏峻等叛臣一类,有失偏颇。桓温在咸安元年(371年)以司马奕“入篡大位,不图德之不建”,“欲建树储藩,诬罔祖宗,倾移皇基”[11]等废其为海西公,立简文帝。此举虽不得人心,但是也可以体现桓温为东晋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因其害怕司马氏的皇柞倾移。而且,桓温晚年求九锡时,已病入膏肓。一个将死的聪明之人,怎会在自己将死之际还留下“篡位”之千古骂名呢?因此桓温求九锡,只不过为了满足虚荣罢了。而桓温遭受骂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子桓玄篡位不得人心。
七、结语
桓温作为东晋一位士杰出人物,连列其为逆臣的《晋书》也评道:“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时既豺狼孔炽,疆场多虞,受寄捍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险阻,戡定岷峨,独克之功,有可称矣。”[12]桓温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为东晋王朝作出贡献,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是无可否认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定一位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平定其是非功过。总的来说,桓温一生的作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发挥了推动的作用,应该给予他肯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4][7][8][9][10][12]晋书·桓温传(卷九十八).中华书局.
[5]晋书(卷三七).彭城穆王权玄孙玄附传.
[6]晋书·王导传.
[11]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