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将成年的子女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对老年夫妇来信谈,他们有个18岁的亲生儿子。他们曾听说,心理学上认为,孩子有接受家人关心爱护的需要。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却愈来愈厌恶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因而很伤心,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特投书询问。现请郭亨杰同志解答如下。
  ——编者
  青年儿女与父母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心理上的隔阂?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因此答案可能是各式各样的。这里,我谈一点点看法。
  大凡父母,都很爱自己子女的。而且,在许多父母的眼里,儿女总是“孩子”。既属“孩子”,就得唠叨,即使儿女已过“而立”之年,也得多多叮咛,例如:孩子洗碗,她怕摔碗,孩子骑车,她怕撞车;孩子与人大声讲话,她怕发生口角,孩子去上班,她怕忘带提包。一切都放在心上,一切都放心不下。
  这种亲子之爱难道不是真挚的吗?是真挚的。但真挚的爱为什么反而引起反感呢?我想,这可能是由手当父母的对儿女的心理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言行失当而造成的。
  一个人在孩提时代,父母简直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游玩中遇到不悦之事,他会跑到父母身边诉说;吵架中吃了亏,他会偎依在父母身旁,请求支持和保护,评价一部电影,父母说“好”,他才说“好”。这就是说,人在儿时的独立性、自主性是相当差的。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一般父母都能觉察到,因而也很乐意充当儿女的监护人和指导者。但是,如果子女已长大成人,却依然保持着孩提时代的这种依赖心理,那便是心理发展上的一种缺陷了。父母不应该把儿女的依赖心理看成是对家长的敬重心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要经历两次“断乳”,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断乳”,大约发生在一周岁的时候’一次是心理意义上的“断乳”(所谓心理意义上的断乳,是指脱离父母的监护,在心理上有了强烈的自主感),它大约发生在15~18岁或稍后一些时间。生理的“断乳”是人人知晓的,到时候当断必断,不断就成为累赘。心理的“断乳”容易被父母所忽视,因为这种“断乳”不象婴儿断乳那样,有比较确定的时间和形式。但是,青年的心理“断乳”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你们的儿子正好18岁,他的表现大概也不免带有青年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吧。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年,往往具有两个显著的心理特点;一是要求独立、要求自主、要求把他们看成大人的倾向;二是心理上既具有闭锁性的一面,又有选择性地向外开放的一面。我们做父母的人,知道了儿女到一定年龄必有这些特点显露出来,也就不必过于为此而烦恼。重要的是父母要因变而变,用合理的要求和正确的方法,帮助儿女安度心理“断乳”期,使他们能蓬勃向上,健康成长。
  上面我提到父母要“因变而变”,是由于在生活中确有不少用不变的老眼光看子女、用不变的老方式待子女的父母。这样做极易产生心理上的隔阂或所谓“代沟”。所以,我建议,我们这些有儿有女的人,不妨自我检点一下,自己在对待年轻儿女方面,是否有需要调整的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我以为,为了防止发生双亲与子女的隔阂,从父母这方面来说,应有三戒;
  一戒包办代替如上所述,人一进入青年时期,就产生强烈的自主感,要求改变事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而有些父母则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总觉得子女做的事看来“不顺眼”,因此,事事自己动手,儿女洗过的衣服得重洗,儿女做过的菜肴要加工……如此等等。这样做,就强化了儿女的依赖心理,人为地延缓了青年心理上的“断乳”期。而一旦子女意识到自己的自主感在这样的“关怀”中受挫时,他们是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的。
  二戒强迫命令儿女要求自主,父母却要求言听计从。“不听话”,父母恼火,听了话,自己心理痛苦。这是一些青年的真实体验。有位家长,出于对儿女的爱,用落实政策中补发的工资,给儿子买了大量的衣物,“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儿子认为靠父母的恩赐是不光彩的,因此依然穿过去的衣服。这使父母很恼怒,说不穿就逐出家门。这个青年在这种带有强迫意味的爱中,痛苦得走投无路。
  三戒恶言相对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但有些家长发现,“儿女变大,嘴里无话”,什么事也不主动向家里说起,使家长心生疑窦,于是询问变成盘问,以致争吵起来。父母怒不可遏时,可以把“心头肉”骂成“当作没有你这个儿子,当作你死了”,这种辱骂,是非常损伤青年的自尊心的。而一旦自尊心受辱,修复是极为困难的。其实,当父母的如果掌握了青年心理的闭锁性的特点的话,他们是能够恰当地对待子女的。青年固然有心理闭锁的一面,但也有强烈地渴求别人理解自己的一面,只是究竟向谁表露心迹是有所选择的。父母可以通过子女的友伴了解子女的心理,然后以平等的、与人为善的态度与之交谈,关心其需要、愿望,创造条件满足其正当的要求。这样,两代人的情感还是可以沟通的。
  总之,当父母的很爱子女,但是,子女的心理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我们的爱必须与这种变化着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我们要爱子女,但要防止在爱护关心中损害了他们的自主感和自尊心。
  以上这些是从父母的角度谈。至于进入青年期的子女,他们本身当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谈。
其他文献
战胜死神之王    尽管人为万物之灵,尽管人类的双足已经踏上遥远的月球,即将揭开太空的奥秘,但人类对于自身——人体的奥秘,认识得却远远不足,对残酷地破坏人体、吞噬人生命的某些疾病,比如癌,仍然缺乏战之必胜的办法。  于是,谈癌色变。癌,成为“死亡”的同义词;癌,便是死神。  在各种癌症中,有一种叫做弥漫型恶性淋巴瘤的,被认为是癌中之癌,癌中之王。得此病者,绝无存活的可能。为死神之王掐住脖子的人,焉
我是南京工学院机械工厂工人。我与长跑锻炼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一天不跑,心里就觉得很别扭,好象有一件大事没有做似的。长跑锻炼使我多病的身体恢复健康,对我这个已步入老年的人来说,是多么幸福啊!  我的年龄不算大,今年才五十一岁。可是四年前,因身体多病经常请病假,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提前退休。  一九七六年,我在工作时,发现另一同志的冲床失灵,就赶紧去抢关电门,不幸铁屑打进了我的右眼,虽经两次开刀
[摘 要]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家访不仅能激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更能在教育教学中促使家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在家访中教育工作者要讲究策略方法,做到高效家访。  [关键词]家访;高效;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玩具对孩子认识世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启蒙作用。目前,形形色色的玩具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然而,怎样注意玩具卫生,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由于孩子还不懂得怎样注意个人卫生,所以。很容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到玩具上,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绿脓、伤寒杆菌,甲型肝炎病毒,蛔虫、钩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均可通过孩子的手污染食物。孩子吃
耳膜在医学上称为鼓膜,是位于外耳道和中耳之间的半透明薄膜。它虽在深部(成人鼓膜距外耳道口约3厘米),但因其只有0.4毫米厚,故易受伤破裂。常见的耳膜外伤有:1、器械损伤:多半是用毛线针、发夹或火柴棒等尖硬之物挖耳不慎穿破鼓膜。2,异物:工作时铁屑飞溅进耳道穿破鼓膜;小昆虫钻进耳道致鼓膜破裂。3、气压损伤:拳击、殴斗、蒸气流冲击,无调压设备的飞机急。速升降时,鼓膜可为气流冲破。4、液压损伤:快速深潜
[摘 要]开发学生社团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文章以固城中学网页设计社团的活动为依托,将网页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全面展示。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78-02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
耳鸣是人们常有的症状,在中老年人更为常见。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约有五分之一有耳鸣,老年妇女发病率更高。  轻度耳鸣只在晚上或安静的环境里才感觉到,多为轻轻的高音调响声,如蟋蟀的唧唧声或风吹电线声;稍重一些的耳鸣,在一般环境里也可感到,但如噪声大或注意力转移后就可消失;更重一些的耳鸣,则不论是工作或休息,终日响个不停,而且常是许多声音交织在一起,使人情绪烦乱,令人苦恼。  耳鸣分为两种。绝大多数耳
2012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从全国文综卷的历史试题来看,学生必须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处理,这无形中就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教师除了讲授教参规定的内容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教学中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讲解就涉及教材内容的整合,笔者现结合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并以教材中的小字、注释、插图及大事年表为例,来谈教学中如何对教材内容进
▲我的弟弟现在特别能喝酒。喝后可以破口大骂母亲、二姐和我。精神病院确诊为酒中毒精神障碍。治疗一个月而痊愈出院。出院后又喝酒,又恢复了从前的状态。为了救救我的弟弟,请想想办法吧。  (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十字医院胡泓)  答:我国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比较少见,治疗主要是戒酒,而戒酒常在住院期间可行。目前药物泊厅用氯丙嗪、泰尔登、奋乃近或安定和其它安眠药,以镇静病人、帮助戒酒,因此出院的病人不能停药。也可用条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决定,在今年夏季奥运会期间,禁止使用的药物共有66种,分属于五大类。这是维护体育运动圣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它受到全世界人民和运动员的欢迎与拥护。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的体质,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但由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等原因,在一些世界性体育竞赛中,弄虚作假者仍不乏其例,更有甚者,企图利用某些药物刺激,建立所谓“世界纪录”。因此,禁用这类药物,对维护人类文明,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