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此提出三种新型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36-01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只有将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不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意图上,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困境。
一、立足吟诵,培养语感
毋庸置疑,诵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相当多的学生只认为学外语要多读,事实上语文学习也应多读,特别是作为汉语的特殊形式的文言文,更应注重诵读。这两年在文言文教学研究方面提的最多的莫过于“弱语境”这三个字。如果我们把现代汉语的学习视作在“强语境”的条件下学习语文的话,文言文学习则属于弱语境,因为文言文语法习惯与词义上的概括简约,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逐渐消释词义语法上的隔膜,也只有通过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细读涵咏,才能进入到文章描述的景事中或议论抒情的氛围中,从而真正领会把握文章。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文言教学应该以诵读积淀为主,在量中求质。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的内容与意旨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对诵读的高度肯定和有力说明。
诵读要善于指导,要读出文意、文脉和意蕴。首先,要做到语音准确,句读准确(江苏高考文科卷已列入考试范围),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有些字一旦读错,以后很难改过来,甚至一辈子读错;然后,训练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注意叙述、描写、议论语句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体悟文章的意蕴,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添趣加新
文言文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科举职官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由于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十分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语言特质,只是在词义、句式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听来就会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应从作品、作者的本身去发掘“趣”,适当的对作者的轶闻趣事,对作品中的情节,包括文学史、文化史知识作些介绍,如教《阿房宫赋》,可以通过简介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激趣;教《鸿门宴》,可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梗概激趣;教《兰亭集序》,先不妨和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有情方能有趣,教师要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和教师一起投入到作者、作品所表现的意蕴中去,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意境。
比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行文思路后,教师要据此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探究“兴尽悲来”:研习“四美”,探究“悲何”。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和王勃心灵相通。
三、“言”“文”融合,文道统一
文言文中的“言”应该是指词语积累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储备及古汉语语法等等,而“文”的内涵,除了“文言”以外还有文章、文学、文化背景。如教《劝学》,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对“而”等虚词的解释就是立足于“言”,关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的分析就抓住了“文”的一些要素。“言”为高考必考内容,固然不可忽视,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重“言”轻“文”,便不是完整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教材选录的文言文,大都是古代文章大家的典范之作。就思想内容来看,有的表现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如《〈指南录〉后序》;有的教导人们要从谏如流、反对奢侈,如《谏太宗十思疏》;有的体现了古人积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如《劝学》、《师说》。这些文章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些思想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理想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写作方法而言,《滕王阁序》的写景状物,《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刻画,《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技巧等都为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典范。因此,教师应在立足于“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引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学习优秀的写作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广泛涉猎,结合语文读本,精挑细选出课外名篇来给学生赏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文言文知识,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与《周顺昌传》,“三苏”的三篇《六国论》,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西小丘记》,欧阳修的《秋声赋》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白话文和文言文有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培养的学生语言苍白,行文谈吐缺乏优雅的品味,恐怕与文言文教学量少、质次有关。因此,文言文教学切不可从对文言文课文的深刻认识,变成浮光掠影式地一带而过。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36-01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只有将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不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意图上,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困境。
一、立足吟诵,培养语感
毋庸置疑,诵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相当多的学生只认为学外语要多读,事实上语文学习也应多读,特别是作为汉语的特殊形式的文言文,更应注重诵读。这两年在文言文教学研究方面提的最多的莫过于“弱语境”这三个字。如果我们把现代汉语的学习视作在“强语境”的条件下学习语文的话,文言文学习则属于弱语境,因为文言文语法习惯与词义上的概括简约,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逐渐消释词义语法上的隔膜,也只有通过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细读涵咏,才能进入到文章描述的景事中或议论抒情的氛围中,从而真正领会把握文章。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文言教学应该以诵读积淀为主,在量中求质。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的内容与意旨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对诵读的高度肯定和有力说明。
诵读要善于指导,要读出文意、文脉和意蕴。首先,要做到语音准确,句读准确(江苏高考文科卷已列入考试范围),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有些字一旦读错,以后很难改过来,甚至一辈子读错;然后,训练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注意叙述、描写、议论语句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体悟文章的意蕴,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添趣加新
文言文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科举职官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由于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十分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语言特质,只是在词义、句式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听来就会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应从作品、作者的本身去发掘“趣”,适当的对作者的轶闻趣事,对作品中的情节,包括文学史、文化史知识作些介绍,如教《阿房宫赋》,可以通过简介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激趣;教《鸿门宴》,可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梗概激趣;教《兰亭集序》,先不妨和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有情方能有趣,教师要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和教师一起投入到作者、作品所表现的意蕴中去,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意境。
比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行文思路后,教师要据此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探究“兴尽悲来”:研习“四美”,探究“悲何”。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和王勃心灵相通。
三、“言”“文”融合,文道统一
文言文中的“言”应该是指词语积累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储备及古汉语语法等等,而“文”的内涵,除了“文言”以外还有文章、文学、文化背景。如教《劝学》,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对“而”等虚词的解释就是立足于“言”,关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的分析就抓住了“文”的一些要素。“言”为高考必考内容,固然不可忽视,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重“言”轻“文”,便不是完整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教材选录的文言文,大都是古代文章大家的典范之作。就思想内容来看,有的表现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如《〈指南录〉后序》;有的教导人们要从谏如流、反对奢侈,如《谏太宗十思疏》;有的体现了古人积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如《劝学》、《师说》。这些文章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些思想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理想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写作方法而言,《滕王阁序》的写景状物,《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刻画,《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技巧等都为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典范。因此,教师应在立足于“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引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学习优秀的写作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广泛涉猎,结合语文读本,精挑细选出课外名篇来给学生赏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文言文知识,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与《周顺昌传》,“三苏”的三篇《六国论》,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西小丘记》,欧阳修的《秋声赋》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白话文和文言文有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培养的学生语言苍白,行文谈吐缺乏优雅的品味,恐怕与文言文教学量少、质次有关。因此,文言文教学切不可从对文言文课文的深刻认识,变成浮光掠影式地一带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