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增长“内生力”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的“自我意象”,越来越受到相关业界的关注。“自我意象”概念尤受教育人青睐,它也确实帮助教育人解决了许多教育过程中的不少困惑。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 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是综合幼年经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与自己对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形成的。
  “内生力”概念
  自我意象属于潜意识领域内的自我肖像,会在个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自然的引导作用。人的情、意、行、语,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象一致,自我意象是什么人,就会按照那种人的方式行事。如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就会有“我不行”“我很差”“我无能”等负面讯息不断暗示自己,因而做什么事儿都会感到没有信心,畏手畏脚,游移彷徨,处于忧虑、恐惧、自我谴责甚至自我厌恶的状态,最终导致实际的失败。若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的人,则会有“我能行”“我很棒”“我有能力”等许多鼓舞信息不断暗示自己,于是做起事情来显得信心十足,敢于挑战困难,能够经受挫折和压力,处于喜悦、快慰、自我接纳、自我欣赏的状态中,最终获得成功。自我意象启发我们,要使学生内生力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教育中就一定要重视学生自我意象的优化,并据此帮助学生实现内生力的正增长。
  “内生力”是由经济学领域“转喻”而来的一个概念。在经济领域中,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内部实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依靠外资、进口、外来技术而自我具备的发展能量,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行投资、自我发展的能力。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经济体”,所以,讲人的发展也就有内生力与外驱力的分别。现代背景下的学生发展,更是内生力与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哲学中的发展观在学生发展中的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探讨学生内生力发展的课题就显得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与现实性。
  学生的内生力就是指存在于学生生命体内的自我发展的内部实力与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置动力系统,是学生实现生命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核心力。它包括学生的意志、情感、价值观和各种欲愿、潜能。这种实力与能动性,会受到来自学生生命体内部与外部的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可塑性的客观存在。学生内生力系统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情感意志的、可以是个性习惯的、可以是欲望潜能的、更可以是审美与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本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内生力的科学的持续的培育、发展、优化与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彰显教育的魅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内生力的科学的持续的培育、发展、优化与提升的途径与方法是丰富而多样的。诸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优化学生自我意象是帮助学生实现内生力正增长的高效途径,是学校教育在学生内生力培育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情感中体验
  任何一名学生的成长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这样与那样的挫折、失落、甚至失败。如此的经历,对他们在潜意识形成的自我认知与评价,一定会形成不小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一定会让他们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这种消极自我意象的存在,一定会在潜意识中给学生以“我不行”“我很差”“我无能”等心理暗示,进而让学生在这种循环里越陷越深。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于“自我意象”不积极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创设机会、减低门槛,让这样的学生能有成功的机会,在不断成功累积中改善并优化自我意象,让他们平等、快乐地生活在群体中。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铺设成功的路径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独到的做法。
  有这样一则案例:一名叫陈梦天的学生,每当老师提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时,平时沉默少言、成绩平平的他每次都举手,当老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站起来只会说不知道。后来老师找他谈话。这个孩子的理由是:“全班同学都举手,我一个人不举手多丢面子呀!所以,我不会,也跟着大家一起举手。”这时,教师很理解他,也就尊重他。他们两个之间便有了一个约定:当你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你就举左手,遇到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你就举右手,这样,老师看到你举左手时,就不提问你,你举起右手时,老师就提问你,好吗?陈梦天十分高兴地点头答应了。从此以后,陈梦天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因此大为改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这位教师那么的智慧,在悄无声息之中给这名学生以成功的阶梯。
  在示范中引领
  汉代教育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也是今天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榜样教育法作为学生教育的一种方法,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被广泛采用。学校中出现的“十佳学生评选”“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励志达人评选”“孝亲学生评选”等,都是榜样教育法的运用。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榜样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为载体,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促进受教育者以榜样的道德精神为基准,调整自己的认知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心理认同,通过主观努力内化榜样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活动。
  榜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也就是把榜样的高尚品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质。这样就可以使受教育者不断地发展变化,最终达到榜样的精神境界,甚至超越榜样。因榜样教育法所具有的示范性、激励性与生动性,使得榜样教育法在学生自我意象的优化中大有可为。语文教师一直苦叹教语文难,教作文更难,但语文教师一直也没有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就因为有众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作文优秀学生,并让他们成为学生作文写作方面中的领军人物,用他们的成功启发学生。在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时,教师可以做好以下事情:首先,突出进步性。作为引领其他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典型”,不一定要求他的作文十全十美,只要在作文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进步,同时又能把这种进步保持得相当稳定,这个学生就可以作“典型”,让他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其次,突出多样性。作文的宽领域,要求培养“典型”、树立榜样要有多样性。这样就能给更多的学生以机会,有的长于叙事、有的长于抒情、有的的长于议论、有的的长于描写、有的长于综合表达,所以,不能简单地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再次,突出鼓励性。在运用“典型榜样效应”中,教师应不让这类学生沾沾自信、固步自封,不能让他们背负包袱,应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改善与提高空间,让他们既看到成绩,看到目标,又有更具体的前进方向。
  从榜样那里汲取力量,领悟智慧。语文教学告诉我们,学生身边鲜活的榜样力量是他们自我意象得以优化、内生力得以增强与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在认知中优化
  个人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对自我意象的形成与影响是巨大的。辩证的、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能拥有积极、乐观、进取与阳光的心态,据此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并能始终在积极自我意象的引导下从事相关的活动,而且易于取得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成绩,进而促进自我意象优化,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育中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提升认知水平是实现学生自我意象优化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认知结构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或者是已经被内化的行为状态。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愈合理,行为状态愈稳定,愈能自觉自主地同化更多的知识经验,愈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进一步形成良好而积极的自我意象。教育实践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客观地认知国情基础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让学生在自觉判断和选择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初衷,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转型期学生教育是基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发展进步,因此,抓好学生认知能力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学生的国情认知和价值观认知,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社会及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对国事的关心程度,是否积极要求上进,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等。这些都影响着学生能否在现实学习与生活中以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象指导自己的认识判断与行为选择,从而对学生内生力的培育、激发、提升与发展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客观地认知人生与现实。人生往往是一个曲折前行、螺旋发展的过程。尽善尽美的人生,那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活中有困难,工作中有矛盾,学会坦然面对方为智慧之选择。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拥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进退智慧;拥有“笑看云卷云舒”的坦荡情怀;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睿智眼光;拥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宽阔胸襟……我思故我在,我知故我能,认知水平的提升必然导致自我意象的自然优化,必然能形成学生内生力的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定高校学生政治信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推动高校教学工作发展的有力武器。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时期社会大环境,教学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快速的转变。不少高校中也出现了学生关系不和谐、价值观、道德观危机、金钱意识浓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高等教育,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教师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教育方式。众所周知,学生课后完成家庭作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它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高效的_T-作管理方法。在师范院校里,课程与教学专业的研究生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管理模式,必须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动手实践的意识。在这样的意识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下是笔者几点看法。  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外因可以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只有在良好的学习
教学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因此各学校都把教学作为办学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是学年制的办学方式,即学生的课程按照年级的进展,在预定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开展教学,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一少部分全校级的公共选修课,是允许学生自由选修的,其它的所有培养计划内的课程,不存在“选”或者“不选”的情况,只要学生到了某个专业
职業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注重“职業性”。“职業性”要求职業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指导实践的能力。而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缺乏正是目前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职業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素质结构的建设,创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業化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各单位和部门
上世纪末,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资热潮近几年来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工程等惠民政策的实施,濮阳县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
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