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数学教学几点想法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據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见识少,知识面窄,知识来源于书本普遍具有学习态度不端正,家长重男轻女,溺爱孩子等现像,使孩子出现不健康心理。我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接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转换师生角色,促进思维发展,最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学习态度;兴趣;转换;思维;和谐
  
  农村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知识面窄,知识来源于书本,普遍具有学习不度端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特点,不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加上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基本上是一支笔加一本书。加之,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小农意识强,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出现误区:读书无用,金钱万能。使许多孩子过早的走上社会;重男轻女,溺爱孩子等现像,使孩子出现不健康心理,这些都是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因些,我作为一名身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必须面对现实,努力寻找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对此做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农村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已的将来没有什么用处。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会写字就可以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而并不是自已和家长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是门具有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下它的抽象性造成学生厌学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努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使每位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直观性教学。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根木条,由学生自己动手拼图研究得出三角形的三根木条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性质。在农村木条随处可取,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并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内容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从而对有关的定理有了直观了解,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尤其是几何教学,教师每一条线,作一个图,都要正确使用直尺、三角板、圆规。使所作的图形准确清秀。这样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从而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 转换师生角色,促进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往往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格局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落实新课改,走进新教材,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一改自上而下的特殊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总之,我们每一位农村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教学模式,积极投身于“教科研”中去。让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也能盛开艳丽的素质教育之花。
其他文献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1 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
期刊
英语语音的学习是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工具,在英语学习的初期没有足够重视语音操练的人通常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发音不标准,第二个是无法脱离老师的授课进行自主学习,导致了之后英语进一步的学习的举步维艰。其实说上一口标准的英语不但是你学识的体现,更能极大地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语音教学工作呢?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方言差异非常大,往往是各个城市之间的语音
期刊
【摘要】“乐学”教育与美育紧密相连,课程美育、呼唤数学美的出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部分,它有“创造”、“真”、“善”的内容,有美的形式,有审美主体“张力形式”和“同形同构”的审美特点。这一观点打开了数学课程美的奥秘之门。  【关键词】科学美;数学美;内容;形式 ;审美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以“乐学”为主旨的人性化教育,越来越注重把美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这
期刊
【摘要】在经历了小学阶段的一段稳定的生长时期以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经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以做初中的班主任比任何时期的班主任都更具有挑战性。初中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怎样开展?首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提升自己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再有是加强与科任老师以及家长的沟通很重要,这可以让彼此更全面、更具体、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找准教育的措施。还有是在班级建设之初,对班风、学风的
期刊
1 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去发现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老师才出面解决。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把老师从疲于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导者,而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2 注重能力的培养,
期刊
【摘要】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酝酿了不可计数的世界优秀电影,集合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电影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百看不厌,过目不忘的效果。一部好的电影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能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深入,电影成为人们的精神大餐。特别是利用一些优秀电影,走进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不再是一种文化奢求,变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和有效的途径。优秀电影能陶冶孩子们心灵,能培养孩子们鉴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语文课知、情,意、行的特点,渗透德育,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积极努力的学习行为,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主人。对此,我作了一些尝试。  1 发掘课文内涵,启迪学生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下苦功夫,发掘课文中那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
期刊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的语言艺术。叶圣陶先生曾经呼吁:“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十大教授法中语言艺术就有四法:即说话要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性,以姿势助说话。就是强调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如果教师缺乏这项基本功,即使是满腹经纶,也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由此可见,教学语言艺术也是政治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基本
期刊
【摘要】教師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中享有的声望和信誉。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无疑说明威信的巨大教育力量,切不可忽视。因而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去建立自身的教师威信。  【关键词】 教师威信;初中教学; 教学效果    从事农村初中教学二十多年,深切体会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决定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工作态度,还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个人威信有很大关系。“威信”者,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老师可以说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那就是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工作中,我坚持以最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受到非常好的效果。  把你对学生的爱明白的表达给学生,同时表达出同学之间也应该互相关爱。于是形成了班级的爱心理念。那就是:把每一位学生当人才来培养,把每一为家长当教育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