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调控的要求史无前例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4月3日宣布,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并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至0.35%。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降准,也是央行逾10年以来首次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这种高频度的货币政策调整,是当前疫情冲击下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应对举措。
  在渐次发力的逆周期调控保驾护航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渐步入正常轨道。不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外围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扩散和深化,全球经济究竟何时才能触底回暖仍很难预计,因此,未来时期中国的宏观调控仍将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考验。
  现在看来,这次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四个字来形容。在其冲击下,很多国家仅截至目前已推出的救助计划和刺激政策,其力度就已远超预期。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降息至零利率、负利率,提供无限量的货币流动性,所出台的经济救助计划规模,普遍高达本国GDP的10%~20%。
  在此普遍“大水漫灌”背景下,中国迄今仍然坚持以定向施策为主基调的宏观调控,表现出了颇为不同的审慎性与克制力。那么,这种相机决策、小幅快进的预调、微调与精准调控,是否足够应对“史无前例”的疫情冲击呢?
  中国的做法应该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站在人类社会整体视角来看,这次疫情对世界各国如何进行危机应对,提出了远超经验范围甚至认知极限的全新命题。这个命题的复杂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但在另一方面,不同以往历次“大萧条”或战争损失等先例,这种大规模的疫情影响并非社会运行出现问题所致,一旦疫情过去后,原有经济运行机制仍可以迅速恢复常态。因此,这种两面性使得救助政策的“度”很难事先一次性把握到位,人类需要在这场全新考验中摸索、适应、稳扎稳打。
  再从中国自身特殊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采取精准调控具有多重有利因素,如疫情防控迅速见效、复工复产进展顺利等;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新兴加转轨经济体,局部性的政策调整在很多领域仍具有较高边际收益。以此次定向降准为例,不同于发达国家普遍已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国的二元金融格局下仍有大量信贷需求(尤其是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处于被抑制状态,因此,通过定向降准等专项政策工具,可以很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当然,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要警惕过大力度刺激政策的后续影响。仍以流动性释放为例,由于中国的货币传导与信用创造机制仍存在较多待完善的环节,再加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业已过高,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亦有待消化,局部性的通胀压力在近期也有所显现。因此,凡此种种决定了中国在疫情考驗下,只要经济不滑出底线,总量型的经济政策就应尽量保持连续性与平稳性,同时结构性的经济政策则应尽量做到提前预判、精准施策。尽管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在巨大倒逼压力下,相信中国的宏观调控水平能够在这场实战中得到全面锤炼,取得长足进步。
其他文献
热性惊厥(FC)易于复发,部分患儿在FC后发生及遗留有后遗症.1996年1月至2000年6月,我们应用复方地西泮灌肠对FC患儿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其预防FC复发效果.现报告如下.
对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三种雷电现象作了介绍,分析了目前现代建筑综合防雷系统的研究状况,从行政制度建设、技术制度建立两方面着手,对现代建筑防雷系统的建设作了详细阐
我国零售商业要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就必须进行战略调整,采取质量经营的战略是提高零售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激困难的原因有:经营者的保险意识不强和短期行为导致企业有钱不愿激;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不规范性致使企业想缴不敢缴;经营困难与缴费比例过高便得企业缺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