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里“引导”和“感受”有预设的,更多的则应该是老师根据幼儿课堂中对文本的“童化”、“个性化”的理解生成的有利于更好感受作品中语言、情感、思维即景的顺势接纳、最拨、提升,和跟着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感受、疑惑、发现的脚步走进作品,从而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该如何跟着幼儿的脚步顺势而导呢?
一、模仿幼儿的动作。生活化解读作品
幼儿初期,直觉性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经验积累是伴随着一定的外显动作完成,这些经验是幼儿积累新经验的基础,因此当这些基础性的随动作一起植入孩子经验库的经验被激活时,常常会自然带出相应的生活动作,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中也不例外。及时捕捉到这些动作,因势利导,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更能帮助幼儿从生活情趣层面解读好作品。
在小班诗歌《包水饺》(内容:包水饺。羊妈妈包水饺,中间凸起两边翘,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的学习活动中,我看到沙澄在和我一起说儿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做出了啃吃东西的动作。当时就觉得这个动作生动而鲜活,和作品的意韵融为一体,把小羊的可爱“吃”出来了,同时把作品中没有说出来的,最容易、最有趣、最能让小班幼儿连接到生活经验的“吃”带出来了。有了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在接下来的朗诵中,我就自然而然地学沙澄把这个动作续在了说完儿歌以后,并用赞许的眼光肯定了沙澄边做啃吃的动作,边发出的啊呜啊呜的声音。大家觉得有趣,都学起来,让原本有些枯燥的朗诵一下子变得兴趣盎然。乘着这个动作的趣味劲儿,许俊彦做了个拍拍肚子的动作,大家也学起来。随着一次次“吃”和“拍肚子”动作的完成,大家快乐极了,自然而然地把儿歌说成了:“包水饺,羊妈妈包水饺,中间凸起两边翘,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啊呜啊呜全吃掉,我的肚子吃饱啦!”大家边做动作边说起续加的两句诗歌特别高兴,徐和越因为怕“吃饱了”就要停下来,竟然自己说成“呜啊呜全吃掉,我的肚子没有饱。”要求再说一次。后来我们就一起说虎爸爸包水饺,牛奶奶包水饺等等。这一“变奏”,为课堂锦上添花,让幼儿们过足了“吃”的瘾、创编的乐趣,体验到诗歌中的妈妈的关怀、水饺的可爱、包(吃)水饺的快乐,而这一切全源于老师无意间捕捉到一个幼儿和作品相融的动作开始的。
二、揣摩幼儿的表情,多元化解读作品
因为经验、性格、能力、兴趣等的差异,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很个性化的,有许多时候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他们的表情表现出来。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就能有效深化个性体验,促进同伴经验的交流,以使幼儿群体对作品的理解多元化、情趣话。
大班的诗歌《神秘洞》(内容:神秘洞 这是一个桶,桶上有个盖,盖上有个洞,洞里有什么?让我瞧一瞧,原来里头躲着一只毛毛虫。)是个典型曲情趣性儿童诗歌。活动中,当幼儿说到“让我瞧一瞧”时,我发现他们的脸上或意外。或快乐,或害怕,或无奈,彰显着自己独特的作品感受。如果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进行及时的强化和交流,一定能让幼儿理解的作品内涵更丰富,情趣更突出。于是,我在朗诵到“让我瞧一瞧”后,自然地加了一声惊喜“咦”,然后再接“原来里面躲着一只毛毛虫!”我解释说我很惊奇,所以,不由自主地说了个“咦”。孩子们一愣,纷纷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邪,原来……”“哈哈哈,原来……”(我很开心我猜中啦);“哎呀,我的老天爷呀,原来……”“啊?!原来……”(我很害怕,怎么会是它)等等。在幼儿充分表达过以后,我请他们把表示自己情绪的话藏在心里,直接用语气来表现。这样既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又尊重了原作品,顺利完成了在放大自己的感受中,充分肯定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分享了多元理解作品的快乐,使作品内涵更丰富和趣味化。
三、引入幼儿的语言,游戏化解读作品
儿童诗有自己特殊的韵律,同一首诗歌,常会因读者不一而被读出不_同韵律。或抒情、或活泼、或忧郁、或幽默、或神秘。而孩子们读儿童诗,常读出成人读不出的“好玩”,从游戏角度诠释文本,这样的解读,常使文本童趣十足。
大班幼儿在学习儿童诗歌《玩树》(内容:玩树 小蚂蚁绕圈圈 小毛虫荡秋千 小松鼠跳树尖 小麻雀在树间 咻 冲上天)过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小组结伴朗诵或者表演。小组自由尝试表演时,我发现有一组幼儿不像其他组用手指头做“绕圈圈”的动作,而是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起来,这里面需要有一个小组4个成员拉手和走圈的过程,我猜想只说“小蚂蚁绕圈圈”来不及完成动作,他们的表演会失败。谁知道组内的丁怡然发现诗歌的第一句说完,动作还没有做完的时候,嘴里就一直说着“绕圈圈啊绕圈圈,绕圈圈啊绕圈圈”直到完成动作。到了后面的时候,同组的徐芃就跟着他用这种结构说起诗歌来“小毛虫荡秋千,荡秋千啊荡秋千,荡秋千啊荡秋千”再后来,全组人都跟着这样的结构和节奏快乐地说起来“小松鼠跳树尖,跳树间啊跳树间,跳树间啊跳树问。小麻雀在树问……”他们的表演在随后的集体交流中得到其他组幼儿的喜欢。我比较汗颜,活动前我反复研读文本的时候,只是在语气的抑扬顿挫上苦下功夫,发现幼儿学起来辛苦而做作,孩子们自己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因他们是孩子,有游戏心、游戏情,所以就孕育出了游戏诗呢。所幸我及时肯定了这种游戏化演绎的文本,弥补了自己的童趣不足。
四、紧扣幼儿的疑问,深刻化解读作品
幼儿的主动性经验积累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作品中人物行为、现象产生、事情发展、最后结局的好奇和猜测常常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也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疑问的产生和解决,才使幼儿真正意义上走进了作品,相对深刻地解读了文本。
大班童话故事《叶子鸟》(第一页:秋风起,一片片红的黄的叶子纷纷飘落。第二页:在树枝的最高处有一片小小的叶子孤独地站着:“站”在树下的“叶子鸟”们相互交谈着“他怎么还不下来?”“真是慢吞吞的。”……)。在经过小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我请幼儿说说有什么没有看懂?其中有幼儿问:“第一页上的叶子没有脚,第二页上怎么就长出了脚呢?”这一问,引起了不少孩子的注意,马上有第二位小朋友说:“我发现2—9页的叶子是有脚的,到了第10页,脚又没有了,怎么回事?”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发现和答案的寻找很感兴趣,于是就暂且放过预案中先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不同叶子的造型和角色的计划,紧扣幼儿的疑问,跟着孩子的兴趣点,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叶子造型上存在有没有脚的问题,那在色彩上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有幼儿很快提出:“叶子是彩色的,为什么小鸟是白色的?”“每一页的叶子都画得清清楚楚,还有颜色,为什么每一页的乌画的都不清楚,还没有涂颜色呢?”“难道是小鸟在做梦吗?”“小鸟看到的叶子鸟跳舞,只是他梦中的故事?”我肯定了孩子们的疑问和寻找的答案,继续追问:“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可能还会做什么样的梦呢?”这样有趣有序地紧扣孩子的问题进行,有效地从整篇从难点深入地走进了作品。
五、跟着幼儿的想象,补白所学作品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一幅上好的画卷,讲究疏密有致,适当留白。幼儿在面对这部分的学习时,常常会因为趣味,积极主动对原作进行建构,进行个性化补白,老师及时肯定和升华孩子的补白,能有效促进他们融入作品,展开遐想,释放情感,彰显个性。
中班童话故事《快乐的夏天》(有一天,蟋蟀觉得很无聊。他决定去拜访他的朋友……走到路上,蟋蟀遇到蜗牛小姐。蟋蟀问:“你看见我的朋友蝉先生了吗?”蜗牛小姐说:“他就在前面的那棵树上。”蟋蟀又走了五分钟,听到蝉先生在树上唱歌。蟋蟀在树下也张开大嘴,和蝉先生一起唱了起来。蟋蟀觉得好快乐!……)。范俊鑫在跟着老师阅读到:“……蟋蟀又走了五分钟,听到蝉先生在树上唱歌。”时,小声说唱了起来:“我是一只大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听了,没有评价,只是在“蟋蟀在树下也张开大嘴,和蝉先生一起唱了起来”的时候按照刚才范俊鑫的大概节奏唱起来:“我是一只大蟋蟀,霍霍霍霍霍霍霍……”孩子们一下子乐开了。在接下来角色表演时,大家纷纷补白:“知了,知了,我是一只大知了,嘻嘻……蟋蟀,蟋蟀,我是一只帅蟋蟀,耶耶……)”。在补白中真正体验到蟋蟀看望朋友,和朋友一起歌唱,觉得好快乐。同时为整体体验“快乐的夏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用心和教育智慧捕捉幼儿眉眼、嘴角、言语、动作、想象中散发出来的那种和作品融为一体的东西,及时将其放大,生成出一些新的内容、内涵、情趣、游戏,甚至生活,这个过程,课堂鲜活了,作品升华了,幼儿的经验积淀了,老师也更多地读出了儿童文学的味道了。所以,我享受:跟着幼儿的脚步,走进儿童文学作品。
一、模仿幼儿的动作。生活化解读作品
幼儿初期,直觉性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经验积累是伴随着一定的外显动作完成,这些经验是幼儿积累新经验的基础,因此当这些基础性的随动作一起植入孩子经验库的经验被激活时,常常会自然带出相应的生活动作,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中也不例外。及时捕捉到这些动作,因势利导,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更能帮助幼儿从生活情趣层面解读好作品。
在小班诗歌《包水饺》(内容:包水饺。羊妈妈包水饺,中间凸起两边翘,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的学习活动中,我看到沙澄在和我一起说儿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做出了啃吃东西的动作。当时就觉得这个动作生动而鲜活,和作品的意韵融为一体,把小羊的可爱“吃”出来了,同时把作品中没有说出来的,最容易、最有趣、最能让小班幼儿连接到生活经验的“吃”带出来了。有了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在接下来的朗诵中,我就自然而然地学沙澄把这个动作续在了说完儿歌以后,并用赞许的眼光肯定了沙澄边做啃吃的动作,边发出的啊呜啊呜的声音。大家觉得有趣,都学起来,让原本有些枯燥的朗诵一下子变得兴趣盎然。乘着这个动作的趣味劲儿,许俊彦做了个拍拍肚子的动作,大家也学起来。随着一次次“吃”和“拍肚子”动作的完成,大家快乐极了,自然而然地把儿歌说成了:“包水饺,羊妈妈包水饺,中间凸起两边翘,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啊呜啊呜全吃掉,我的肚子吃饱啦!”大家边做动作边说起续加的两句诗歌特别高兴,徐和越因为怕“吃饱了”就要停下来,竟然自己说成“呜啊呜全吃掉,我的肚子没有饱。”要求再说一次。后来我们就一起说虎爸爸包水饺,牛奶奶包水饺等等。这一“变奏”,为课堂锦上添花,让幼儿们过足了“吃”的瘾、创编的乐趣,体验到诗歌中的妈妈的关怀、水饺的可爱、包(吃)水饺的快乐,而这一切全源于老师无意间捕捉到一个幼儿和作品相融的动作开始的。
二、揣摩幼儿的表情,多元化解读作品
因为经验、性格、能力、兴趣等的差异,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很个性化的,有许多时候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他们的表情表现出来。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就能有效深化个性体验,促进同伴经验的交流,以使幼儿群体对作品的理解多元化、情趣话。
大班的诗歌《神秘洞》(内容:神秘洞 这是一个桶,桶上有个盖,盖上有个洞,洞里有什么?让我瞧一瞧,原来里头躲着一只毛毛虫。)是个典型曲情趣性儿童诗歌。活动中,当幼儿说到“让我瞧一瞧”时,我发现他们的脸上或意外。或快乐,或害怕,或无奈,彰显着自己独特的作品感受。如果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进行及时的强化和交流,一定能让幼儿理解的作品内涵更丰富,情趣更突出。于是,我在朗诵到“让我瞧一瞧”后,自然地加了一声惊喜“咦”,然后再接“原来里面躲着一只毛毛虫!”我解释说我很惊奇,所以,不由自主地说了个“咦”。孩子们一愣,纷纷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邪,原来……”“哈哈哈,原来……”(我很开心我猜中啦);“哎呀,我的老天爷呀,原来……”“啊?!原来……”(我很害怕,怎么会是它)等等。在幼儿充分表达过以后,我请他们把表示自己情绪的话藏在心里,直接用语气来表现。这样既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又尊重了原作品,顺利完成了在放大自己的感受中,充分肯定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分享了多元理解作品的快乐,使作品内涵更丰富和趣味化。
三、引入幼儿的语言,游戏化解读作品
儿童诗有自己特殊的韵律,同一首诗歌,常会因读者不一而被读出不_同韵律。或抒情、或活泼、或忧郁、或幽默、或神秘。而孩子们读儿童诗,常读出成人读不出的“好玩”,从游戏角度诠释文本,这样的解读,常使文本童趣十足。
大班幼儿在学习儿童诗歌《玩树》(内容:玩树 小蚂蚁绕圈圈 小毛虫荡秋千 小松鼠跳树尖 小麻雀在树间 咻 冲上天)过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小组结伴朗诵或者表演。小组自由尝试表演时,我发现有一组幼儿不像其他组用手指头做“绕圈圈”的动作,而是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起来,这里面需要有一个小组4个成员拉手和走圈的过程,我猜想只说“小蚂蚁绕圈圈”来不及完成动作,他们的表演会失败。谁知道组内的丁怡然发现诗歌的第一句说完,动作还没有做完的时候,嘴里就一直说着“绕圈圈啊绕圈圈,绕圈圈啊绕圈圈”直到完成动作。到了后面的时候,同组的徐芃就跟着他用这种结构说起诗歌来“小毛虫荡秋千,荡秋千啊荡秋千,荡秋千啊荡秋千”再后来,全组人都跟着这样的结构和节奏快乐地说起来“小松鼠跳树尖,跳树间啊跳树间,跳树间啊跳树问。小麻雀在树问……”他们的表演在随后的集体交流中得到其他组幼儿的喜欢。我比较汗颜,活动前我反复研读文本的时候,只是在语气的抑扬顿挫上苦下功夫,发现幼儿学起来辛苦而做作,孩子们自己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因他们是孩子,有游戏心、游戏情,所以就孕育出了游戏诗呢。所幸我及时肯定了这种游戏化演绎的文本,弥补了自己的童趣不足。
四、紧扣幼儿的疑问,深刻化解读作品
幼儿的主动性经验积累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作品中人物行为、现象产生、事情发展、最后结局的好奇和猜测常常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也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疑问的产生和解决,才使幼儿真正意义上走进了作品,相对深刻地解读了文本。
大班童话故事《叶子鸟》(第一页:秋风起,一片片红的黄的叶子纷纷飘落。第二页:在树枝的最高处有一片小小的叶子孤独地站着:“站”在树下的“叶子鸟”们相互交谈着“他怎么还不下来?”“真是慢吞吞的。”……)。在经过小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我请幼儿说说有什么没有看懂?其中有幼儿问:“第一页上的叶子没有脚,第二页上怎么就长出了脚呢?”这一问,引起了不少孩子的注意,马上有第二位小朋友说:“我发现2—9页的叶子是有脚的,到了第10页,脚又没有了,怎么回事?”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发现和答案的寻找很感兴趣,于是就暂且放过预案中先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不同叶子的造型和角色的计划,紧扣幼儿的疑问,跟着孩子的兴趣点,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叶子造型上存在有没有脚的问题,那在色彩上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有幼儿很快提出:“叶子是彩色的,为什么小鸟是白色的?”“每一页的叶子都画得清清楚楚,还有颜色,为什么每一页的乌画的都不清楚,还没有涂颜色呢?”“难道是小鸟在做梦吗?”“小鸟看到的叶子鸟跳舞,只是他梦中的故事?”我肯定了孩子们的疑问和寻找的答案,继续追问:“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可能还会做什么样的梦呢?”这样有趣有序地紧扣孩子的问题进行,有效地从整篇从难点深入地走进了作品。
五、跟着幼儿的想象,补白所学作品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一幅上好的画卷,讲究疏密有致,适当留白。幼儿在面对这部分的学习时,常常会因为趣味,积极主动对原作进行建构,进行个性化补白,老师及时肯定和升华孩子的补白,能有效促进他们融入作品,展开遐想,释放情感,彰显个性。
中班童话故事《快乐的夏天》(有一天,蟋蟀觉得很无聊。他决定去拜访他的朋友……走到路上,蟋蟀遇到蜗牛小姐。蟋蟀问:“你看见我的朋友蝉先生了吗?”蜗牛小姐说:“他就在前面的那棵树上。”蟋蟀又走了五分钟,听到蝉先生在树上唱歌。蟋蟀在树下也张开大嘴,和蝉先生一起唱了起来。蟋蟀觉得好快乐!……)。范俊鑫在跟着老师阅读到:“……蟋蟀又走了五分钟,听到蝉先生在树上唱歌。”时,小声说唱了起来:“我是一只大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听了,没有评价,只是在“蟋蟀在树下也张开大嘴,和蝉先生一起唱了起来”的时候按照刚才范俊鑫的大概节奏唱起来:“我是一只大蟋蟀,霍霍霍霍霍霍霍……”孩子们一下子乐开了。在接下来角色表演时,大家纷纷补白:“知了,知了,我是一只大知了,嘻嘻……蟋蟀,蟋蟀,我是一只帅蟋蟀,耶耶……)”。在补白中真正体验到蟋蟀看望朋友,和朋友一起歌唱,觉得好快乐。同时为整体体验“快乐的夏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用心和教育智慧捕捉幼儿眉眼、嘴角、言语、动作、想象中散发出来的那种和作品融为一体的东西,及时将其放大,生成出一些新的内容、内涵、情趣、游戏,甚至生活,这个过程,课堂鲜活了,作品升华了,幼儿的经验积淀了,老师也更多地读出了儿童文学的味道了。所以,我享受:跟着幼儿的脚步,走进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