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有句俗语说,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可怕: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其中,地震排在“四怕”之首。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缘的日本,就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全球里氏6级及以上地震的20%都发生在这个岛国,平均每年有感地震达1000次左右。2011年3月11日,一场导致山呼海啸、山崩地裂的大地震突然袭来……
宫城仙台
灾难的开始
仙台,这个位于日本东北部的城市,因着鲁迅先生那篇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文章《藤野先生》而为中国人所熟悉。“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这样写道。时隔百年,如今的仙台早已不是“每天只能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小镇了,它的人口已超过100万,既是宫城县的首府,也是日本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尽管距离东京并不远——乘坐新干线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但这里却没有东京的奢华。久负盛名的温泉、满目葱郁的城市景观、“森林之都”的美誉,为仙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而中国人在仙台也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物以稀为贵”了,在鲁迅的母校东北大学就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也许是因为鲁迅的关系,仙台人对中国学生分外友好。
3月11日,阴沉沉的天空飘着小雪。在东北大学就读的小曹,正在实验室内做实验。14点46分,实验桌上的东西突然晃动起来。已经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小曹对地震早就习以为常了,并未在意,继续埋头做实验——就在两天前,日本北部的海域还发生了7.2级地震,仙台也有明显震感。然而,两分钟后,整个楼体开始大幅度地抖动起来,实验室的架子应声倒下,药品一股脑儿砸了下来。“不好!”小曹马上感觉到这次和以往不太一样,迅速夺门而出,向操场奔去。
操场上已经站了不少人,旁边一栋12层高的大楼,就像装了弹簧一样,剧烈地左右摇摆着,让人触目惊心。半个小时后,天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异常的天象令小曹倍感恐惧,尽管仙台城区的建筑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但他还是决定跟随惊魂未定的人流到就近的避难所去。由于地震后随即断电、断水、断网,高速公路、新干线也随之停运,一时间,仙台与外界几乎失去了联系。
而此时此刻,整个世界都被一条可怕的消息震惊着: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这场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大级别的地震,震中距离仙台只有130公里,所释放的能量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180倍,几乎席卷了整个日本,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成为重灾区。日本西北海岸线向东移了4米,地球地轴因此偏移了25厘米,地球自转速度因此加快了1.6微秒……
更要命的是,这一切,还只是灾难的开始……
宫城南三陆町
海啸袭来
震后约25分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投放在日本近海的第21418号浮筒首先测量到海啸波。此时,南三陆町的居民山内正在小山坡上狂奔。
对于海啸,像山内这样的南三陆町人一点也不陌生。南三陆町坐落在宫城县的东北一隅,背靠绿意盎然的山林,面朝茫茫大海,是个生机勃勃的海滨小镇。这里是典型的溺湾地形,狭长的楔形入海口朝着大海的方向逐渐变宽、变深,拥有不可多得的海岸景观,但也因此更易遭受海啸的袭击。1960年,远隔重洋的智利发生大地震触发海啸,直接波及了太平洋这端的南三陆町,小小的渔村有40余人因此丧生。从那时起,南三陆町每年都要举行避难演习,假想的海啸高度就是当年海啸的高度5.5米,镇上防灾中心的建筑物则修到了11米的高度,如何储存食物、如何协助老人避难,都有一套相应的应急机制。
地震发生时,62岁的山内正在海鲜店里忙碌,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没过多久,镇上的广播发出预警:“有6米的海啸正在袭来,请立即撤离!”训练有素的山内拔腿就跑。街上的红绿灯在震后已无法工作,不少车辆拥堵在路上,一些人果断地跳下车,拼命向高处奔跑。
震后约30分钟,滔天巨浪呼啸而至,海浪远远高于预料的6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米,真正是排山倒海。海啸瞬间淹没了11米高的防灾中心,几秒钟内便吞没了整个村镇,卷走了所有的一切:稻田、房屋、船只、汽车,还有来不及逃命的人——其中包括坚守在广播大楼的工作人员……山内在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顶上,目睹了这个终生也无法忘记的恐怖场景:“第一波海啸退去时,就已经什么都没了。”整幢整幢的房子在水中漂流,有人看到一幢房子的屋顶上还坐着人,但是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海里……
两天后,当汤姆森来到这里的时候,南三陆町已化为废墟,毫无色彩,毫无声息,寂静得令人窒息。汤姆森是英国的老牌战地记者,这次是第一个赶到南三陆町的西方记者。“我经历过20多场武装冲突和数次大地震,但还从来没看到过如此惨烈的浩劫。一个住着1.7万人的小镇在3月11日下午停止了生命,眼前所见让我想起了二战中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状。”山脚下的建筑,除了医院之外都已夷为平地,到处都是褐色的泥泞和断裂的木条,混杂着全家福照片、粉碎的吉他、破旧的洋娃娃甚至小学生作业本中的几页纸,山坡上还可以见到翻扣的渔船。海啸就像一只可怕的巨手,无情地将这个海滨小镇从地图上抹去。当年竖立的一座纪念1960年海啸的石碑扑倒在地,成为了这场更大灾难的见证者。
海啸后,一些劫后余生的人回到自己满目疮痍的家,试图从废墟中整理出一点点财物。救援人员则在默默地寻找遇难者,将发现的遗体轻轻地裹到毯子里,送到山上的一所中学,学校的体育馆被当成了临时停尸间。在海啸后的短短三天时间里,这里就已发现了大约1000具遇难者遗体,还有很多人失踪。在体育馆入口处,一波一波的人带着不安的神情仔细查看挂在墙上的死亡名单。山内和家人主动在一处避难所前摆起了摊位,免费为灾民提供炸鱼等食物,并帮助前来寻亲的人提供线索。“没有哭泣,没有歇斯底里,甚至没有愤怒,沉默而有尊严地去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日本人。”汤姆森写道。
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气仙沼、陆前高田、南相马、名取、大船渡、仙台等几乎日本所有东北沿岸地区。仙台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死亡之地”:机场附近的沿海区域是一片死亡区。小型飞机、直升机和几百辆汽车漂浮在棕绿色的海水中,跑道几乎都被淹没在水下,残存的候机大楼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机场北面,设在海岸边的储油罐在燃烧,冒着熊熊火焰;数以万计的树被连根拔起,丢弃在海滩上;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
东
宫城仙台
灾难的开始
仙台,这个位于日本东北部的城市,因着鲁迅先生那篇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文章《藤野先生》而为中国人所熟悉。“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这样写道。时隔百年,如今的仙台早已不是“每天只能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小镇了,它的人口已超过100万,既是宫城县的首府,也是日本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尽管距离东京并不远——乘坐新干线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但这里却没有东京的奢华。久负盛名的温泉、满目葱郁的城市景观、“森林之都”的美誉,为仙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而中国人在仙台也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物以稀为贵”了,在鲁迅的母校东北大学就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也许是因为鲁迅的关系,仙台人对中国学生分外友好。
3月11日,阴沉沉的天空飘着小雪。在东北大学就读的小曹,正在实验室内做实验。14点46分,实验桌上的东西突然晃动起来。已经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小曹对地震早就习以为常了,并未在意,继续埋头做实验——就在两天前,日本北部的海域还发生了7.2级地震,仙台也有明显震感。然而,两分钟后,整个楼体开始大幅度地抖动起来,实验室的架子应声倒下,药品一股脑儿砸了下来。“不好!”小曹马上感觉到这次和以往不太一样,迅速夺门而出,向操场奔去。
操场上已经站了不少人,旁边一栋12层高的大楼,就像装了弹簧一样,剧烈地左右摇摆着,让人触目惊心。半个小时后,天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异常的天象令小曹倍感恐惧,尽管仙台城区的建筑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但他还是决定跟随惊魂未定的人流到就近的避难所去。由于地震后随即断电、断水、断网,高速公路、新干线也随之停运,一时间,仙台与外界几乎失去了联系。
而此时此刻,整个世界都被一条可怕的消息震惊着: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这场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大级别的地震,震中距离仙台只有130公里,所释放的能量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180倍,几乎席卷了整个日本,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成为重灾区。日本西北海岸线向东移了4米,地球地轴因此偏移了25厘米,地球自转速度因此加快了1.6微秒……
更要命的是,这一切,还只是灾难的开始……
宫城南三陆町
海啸袭来
震后约25分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投放在日本近海的第21418号浮筒首先测量到海啸波。此时,南三陆町的居民山内正在小山坡上狂奔。
对于海啸,像山内这样的南三陆町人一点也不陌生。南三陆町坐落在宫城县的东北一隅,背靠绿意盎然的山林,面朝茫茫大海,是个生机勃勃的海滨小镇。这里是典型的溺湾地形,狭长的楔形入海口朝着大海的方向逐渐变宽、变深,拥有不可多得的海岸景观,但也因此更易遭受海啸的袭击。1960年,远隔重洋的智利发生大地震触发海啸,直接波及了太平洋这端的南三陆町,小小的渔村有40余人因此丧生。从那时起,南三陆町每年都要举行避难演习,假想的海啸高度就是当年海啸的高度5.5米,镇上防灾中心的建筑物则修到了11米的高度,如何储存食物、如何协助老人避难,都有一套相应的应急机制。
地震发生时,62岁的山内正在海鲜店里忙碌,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没过多久,镇上的广播发出预警:“有6米的海啸正在袭来,请立即撤离!”训练有素的山内拔腿就跑。街上的红绿灯在震后已无法工作,不少车辆拥堵在路上,一些人果断地跳下车,拼命向高处奔跑。
震后约30分钟,滔天巨浪呼啸而至,海浪远远高于预料的6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米,真正是排山倒海。海啸瞬间淹没了11米高的防灾中心,几秒钟内便吞没了整个村镇,卷走了所有的一切:稻田、房屋、船只、汽车,还有来不及逃命的人——其中包括坚守在广播大楼的工作人员……山内在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顶上,目睹了这个终生也无法忘记的恐怖场景:“第一波海啸退去时,就已经什么都没了。”整幢整幢的房子在水中漂流,有人看到一幢房子的屋顶上还坐着人,但是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海里……
两天后,当汤姆森来到这里的时候,南三陆町已化为废墟,毫无色彩,毫无声息,寂静得令人窒息。汤姆森是英国的老牌战地记者,这次是第一个赶到南三陆町的西方记者。“我经历过20多场武装冲突和数次大地震,但还从来没看到过如此惨烈的浩劫。一个住着1.7万人的小镇在3月11日下午停止了生命,眼前所见让我想起了二战中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状。”山脚下的建筑,除了医院之外都已夷为平地,到处都是褐色的泥泞和断裂的木条,混杂着全家福照片、粉碎的吉他、破旧的洋娃娃甚至小学生作业本中的几页纸,山坡上还可以见到翻扣的渔船。海啸就像一只可怕的巨手,无情地将这个海滨小镇从地图上抹去。当年竖立的一座纪念1960年海啸的石碑扑倒在地,成为了这场更大灾难的见证者。
海啸后,一些劫后余生的人回到自己满目疮痍的家,试图从废墟中整理出一点点财物。救援人员则在默默地寻找遇难者,将发现的遗体轻轻地裹到毯子里,送到山上的一所中学,学校的体育馆被当成了临时停尸间。在海啸后的短短三天时间里,这里就已发现了大约1000具遇难者遗体,还有很多人失踪。在体育馆入口处,一波一波的人带着不安的神情仔细查看挂在墙上的死亡名单。山内和家人主动在一处避难所前摆起了摊位,免费为灾民提供炸鱼等食物,并帮助前来寻亲的人提供线索。“没有哭泣,没有歇斯底里,甚至没有愤怒,沉默而有尊严地去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日本人。”汤姆森写道。
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气仙沼、陆前高田、南相马、名取、大船渡、仙台等几乎日本所有东北沿岸地区。仙台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死亡之地”:机场附近的沿海区域是一片死亡区。小型飞机、直升机和几百辆汽车漂浮在棕绿色的海水中,跑道几乎都被淹没在水下,残存的候机大楼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机场北面,设在海岸边的储油罐在燃烧,冒着熊熊火焰;数以万计的树被连根拔起,丢弃在海滩上;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