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写作难已成为学生学习上最重大的难题。每到作文,往往大部分学生费尽心机,最后写出的作文还是空洞无物,言语苍白,甚至有的学生就照搬照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于学生,他们不明学习动机,对生活的观察力不足,写作材料贫乏。长此以往,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二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文命题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关键词:中等学生;作文难;研究
写作难已是当今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作色变,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无济于事。最后出炉的作文大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照搬照抄,贪图省力;二是内容写不具体,寥寥几排字;三是文章不生动,平淡无味;四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教师则一味地高要求学生。《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所以在学生写作水平没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拔苗助长就会扼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一、追本溯源
(一)学习者本身的原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这与他们的平时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他们眼中写作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心中并不是真心喜欢作文。甚至于有些学生在老师的逼迫下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不喜欢,反而厌恶至极。
2、缺乏作文应有的能力
作文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还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关注、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写作兴趣。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反而缺少生活体验,疏于留心观察,加之教师忽视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生缺乏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动笔写作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和经验的积累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许多教师教学作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应试作文要求过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偏低,所以他们作文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教育者及教材的原因
教授者往往成为造成学生写作难的心理障碍:
1、教师只注重作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很少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和心理承受能力。
打个比方,七年级的学生,教师给他们出的命题过于超前,是一些适合九年级学生写的,这个命题会给学生一种无法完成的心理;另一情况,命题过于滞后,是一些适合四、五年级写的,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写作水平将停滞不前。
2、教师对学生作文内容限制过死,学生很难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出一些脱离实际生活的命题,使学生无从下手,许多平时积累的东西都不能用。因此,教师要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淡化语言规范,重视口头表达,让学生放胆作文。
3、教师给学生作文评语笼统含糊,针对性差,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评价。
许多教师往往误解习作目标,任意拔高目标。原先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少用鼓励性评语,每次都写一些立意不高,没什么意义,结构松散,详略不当,有许多错字且字写得不工整之类的评语,很少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亮点。而学生从老师评语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丧失了希望。
4、对学生的期盼值过高,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失去信心。
教师的命题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有些教师将许多有名作家的范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无视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水平,片面地追求立意要好,构思要巧妙,描写人物要有血有肉,写景要有声有色,结构要严密,选材要独特,详略要得当等等。这样高这样全的要求怎么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恐惧心理呢?
二、实践研究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如能号准中学生的脉搏,把握他们作文的心理状态,通过适度的指导,给予学生帮助,排除心理障碍,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一)放缓坡度,克服心理障碍。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些标准,让其有目标可寻;但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教师应该降低其作文的标准,让其能顺利的完成作文,帮其树立自信心,摆脱怕写作文的阴影。
(二)激发兴趣,消除心理障碍。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没有兴趣,孩子就相当于失去了目标。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而不应把学生关在教室,只是让他们闭门造车。
2、教师在作文的批改时,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并且运用多类型的批语,如使用肯定型语言便会便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本次习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從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用征求意见型或指导意见型的评语指出学生不足之处,使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打击,并且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用欣赏型的语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三)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回忆过去的生活。
只有多个命题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打开自己回忆的仓库,在自己的回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东西。
总之,要写好作文,首先学生要注重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积累,抓住一闪即逝的灵感,把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学生的回忆而扩展自身的感想。
总之,针对学生写作难,教师要不断的吸收新知识,利用新手段,让学生百试不厌。同时,也要让学生注意生活细节,注意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才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成为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生活经历的舞台。
关键词:中等学生;作文难;研究
写作难已是当今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作色变,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无济于事。最后出炉的作文大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照搬照抄,贪图省力;二是内容写不具体,寥寥几排字;三是文章不生动,平淡无味;四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教师则一味地高要求学生。《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所以在学生写作水平没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拔苗助长就会扼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一、追本溯源
(一)学习者本身的原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这与他们的平时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他们眼中写作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心中并不是真心喜欢作文。甚至于有些学生在老师的逼迫下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不喜欢,反而厌恶至极。
2、缺乏作文应有的能力
作文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还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关注、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写作兴趣。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反而缺少生活体验,疏于留心观察,加之教师忽视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生缺乏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动笔写作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和经验的积累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许多教师教学作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应试作文要求过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偏低,所以他们作文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教育者及教材的原因
教授者往往成为造成学生写作难的心理障碍:
1、教师只注重作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很少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和心理承受能力。
打个比方,七年级的学生,教师给他们出的命题过于超前,是一些适合九年级学生写的,这个命题会给学生一种无法完成的心理;另一情况,命题过于滞后,是一些适合四、五年级写的,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写作水平将停滞不前。
2、教师对学生作文内容限制过死,学生很难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出一些脱离实际生活的命题,使学生无从下手,许多平时积累的东西都不能用。因此,教师要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淡化语言规范,重视口头表达,让学生放胆作文。
3、教师给学生作文评语笼统含糊,针对性差,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评价。
许多教师往往误解习作目标,任意拔高目标。原先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少用鼓励性评语,每次都写一些立意不高,没什么意义,结构松散,详略不当,有许多错字且字写得不工整之类的评语,很少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亮点。而学生从老师评语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丧失了希望。
4、对学生的期盼值过高,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失去信心。
教师的命题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有些教师将许多有名作家的范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无视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水平,片面地追求立意要好,构思要巧妙,描写人物要有血有肉,写景要有声有色,结构要严密,选材要独特,详略要得当等等。这样高这样全的要求怎么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恐惧心理呢?
二、实践研究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如能号准中学生的脉搏,把握他们作文的心理状态,通过适度的指导,给予学生帮助,排除心理障碍,就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一)放缓坡度,克服心理障碍。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些标准,让其有目标可寻;但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教师应该降低其作文的标准,让其能顺利的完成作文,帮其树立自信心,摆脱怕写作文的阴影。
(二)激发兴趣,消除心理障碍。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没有兴趣,孩子就相当于失去了目标。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而不应把学生关在教室,只是让他们闭门造车。
2、教师在作文的批改时,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并且运用多类型的批语,如使用肯定型语言便会便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本次习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從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用征求意见型或指导意见型的评语指出学生不足之处,使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打击,并且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用欣赏型的语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三)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回忆过去的生活。
只有多个命题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打开自己回忆的仓库,在自己的回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东西。
总之,要写好作文,首先学生要注重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积累,抓住一闪即逝的灵感,把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学生的回忆而扩展自身的感想。
总之,针对学生写作难,教师要不断的吸收新知识,利用新手段,让学生百试不厌。同时,也要让学生注意生活细节,注意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才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成为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生活经历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