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 难以释怀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我的北京奥运:蓝蓝在鸟巢》除了有蓝蓝的鸟巢现场日记十几篇的文字,还有大量的彩色精美照片,大多是北京大学的青年志愿者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记录的,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华彩丽影、奥运现场运动员的英姿风采、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建筑,更多的是奥运志愿者在工作岗位上的服务身姿、热情微笑。
  
  北京奥运虽然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北京奥运的精彩,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尤其是那些亲历现场有亲身感受的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和广大的观众。无论是开幕式之夜北京城上空巨大的足印焰火、刘欢“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还是比赛现场观众们一次次舞动五星红旗、高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新当选的委员代表为志愿者颁奖,以及刘翔的黯然退场,等等。北京奥运,的确有太多不一样的精彩,太多不一样的感慨!
  当我看到一位奥运姑娘写的《2008我的北京奥运:蓝蓝在鸟巢》这本书时,立刻又回到了2008年的8月。作者黄宇蓝,北京大学学生,亲历鸟巢现场的北京奥运志愿者,是被称为“鸟巢一代”中的一员。她将在鸟巢工作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将奥运志愿者的辛劳、贡献、精神风貌以及美好笑容集于一册,送给我们一本难能可贵、别具一格、精彩感人的好书。
  该书好就好在展示中国微笑,洋溢青春风采。自1984年奥运会始现志愿者身影起,奥运会就既是运动员、教练员构成的,也是志愿者和广大观众所构成的。如果说,奥运会是角斗的场所,运动员构成了奥运会的力的一面的话,志愿者则构成了奥运会的善的一面,两者合成了美。志愿者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构成了奥运会成功的基石,促进了世界的和谐。2008年8月24日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致词中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志愿者的承担义务和敬业奉献,组织奥运会和各层次的比赛都是不可能的”。北京奥运志愿者达147万人,大大超过历届奥运会志愿者人数。他们真诚友善的态度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化在那一张张灿如春花的笑脸里,赢得了广泛的称赞和好评。作者在“后记”里写道:我们做到了,“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志愿者中70%是“80后”年轻人,他们在北京奥运的大平台上,“用真诚良好的服务,为祖国赢得尊严和友谊”,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青春风貌,展现了现代中国的精神风采;把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把中国对世界未来的祝福,散播到了全世界。蓝蓝和她的伙伴们,为祖国争得了奥运志愿服务的金牌。
  该书好就好在朴实真切,真挚感人。作者自2008年7月25日进驻鸟巢,到闭幕式结束后的8月25日凌晨,在鸟巢工作整整一个时间。作者在劳累的工作之余,每天抽空写下日记并贴上博客,字字句句带着鸟巢每天新鲜的气息,朴实真实。书中记载的志愿者们冒着酷暑,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的琐琐碎碎的工作,包括物资发放、入口导引、接待翻译、场馆服务……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均是那么真实细腻,平凡中显出崇高。当我读到“今早4点10分准时起床,昨晚只睡了3个多小时,刷牙都感觉像在做梦。凌晨5点半正好到鸟巢。”“今天在鸟巢跑了一天,从零层到六层,上上下下一直没停过。”“8月22日的接待虽然有很多小插曲,整个过程有点像丛林战,在环道和楼梯间上上下下地狂奔,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好……”等等叙述时,仿佛也置身其间,感受着那种紧张与劳累。书中还以大量的篇幅和上百张照片反映赛场志愿者、媒体志愿者、医疗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等等各种志愿者的风采,他们的青春举止,友善微笑,令人无限感慨,备受感动。
  该书好就好在图文并茂,悦目怡心。《2008我的北京奥运:蓝蓝在鸟巢》除了有蓝蓝的鸟巢现场日记十几篇的文字,还有大量的彩色精美照片,大多是北京大学的青年志愿者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记录的,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华彩丽影、奥运现场运动员的英姿风采、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建筑,更多的是奥运志愿者在工作岗位上的服务身姿、热情微笑。看着他们在工作中的专注眼神、青春笑脸、劳累身影,我们怎能不情感激越,思绪飞扬,为之振奋?
  我也曾专程到北京看了奥运,在鸟巢的第一场田径赛上舞动五星红旗为中国健儿加油。北京奥运,我生命中灿烂的一页,我将永远珍藏。我希望有更多像《2008我的北京奥运:蓝蓝在鸟巢》这样优秀的北京奥运图书呈现在我国人民面前,有来自运动员的、来自志愿者的、来自开幕式演员的,还有来自广大观众的,让北京奥运的风采广泛传诵,让北京奥运精神代代相传。
其他文献
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出版机构都是市场主体。所以,你完成目标的方式,必须是市场的,必须是可持续的。    随着中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工作的深入进行,大学出版社也随即面临着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行业的改革指导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新的问题涌现出来,其极具典型的发展态势和情况,也引发了业内诸多的思考。大学社改制后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何方?带着疑问,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傅强。  出版广角
期刊
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    在整个出版产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背景下,多数的大学出版社选择了独立转企、逐步改制、稳健发展的路子,走得艰难是必然的,走得自信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
期刊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传统出版首先要抓住“文化内容”这一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积累了文化内容生产、制作和加工的能力,这个能力将成为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凭借这一核心竞争力,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宽广的视角来与IT厂商、互联网、无线移动进行深度融合,建立出版业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业务体系。最终实现从图书产品的生产销售商,向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商
期刊
管桦、罗大里、盖达尔、徐光耀,既是不畏强暴、维护正义的铮铮铁汉,又是孩子们温柔体贴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儿童文学,因为他们的存在,拥有了别样的侠骨柔肠。正是来自这些伟大心灵的回响,引领着我们走向辽阔。    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被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那些凛凛大义、不屈斗志的回响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由、尊严、高贵的人生价值心存向往。   《小英雄雨来》管桦著
期刊
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告诉我们,如果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错位竞争,受市场的冲击就越小,效益也就越好。像矿大社这样专业性强的社,在市场竞争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注重做自己熟悉的专业出版文章,才能在行业内树立起品牌和影响力。    在出版产业格局中,大学社在教育、学术和大众三大领域的成就尤为瞩目。依托着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这两片沃土,中国矿大社除了背靠学校这块校资招牌外,还连接着煤炭这一核心产业链。
期刊
总的来看,大学出版社的改制是当作任务一样完成了。但从效果看,句号划得并不完美。因为为了按时完成“作业”,改制方案往往过多地关注了怎么解决人的问题;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如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制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    今年如果一切进行顺利,大学社的转企改制,或许就应该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社长所说的“后改制”时代。在“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能作为现代企业,追求如
期刊
蓦然回首,光阴茬苒,流逝的韶华伴随我走过工作的40年经历,有什么情结难以释怀?有什么心愿尚未了结?又有什么东西需要我们去一脉承传?我想,这部《岁月行思》是我人生思考的最好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年华,而青春年华总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当我透过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几近苍桑的面庞回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时,通过翻阅所写文章和拍摄的照片,引起我的思想记起和情感波澜,回忆起40年走过的往事。  196
期刊
一本书的出版固然可喜可贺,一个人能体悟出如此的人生哲学,其意义远远超出一本书的出版。    五年前读过黄健的散文随笔集《掠燕湖札记》,那时正好和黄健同在中央党校学习,既是学友,也是球友,还是乡党,读过后,写下了一点感受,名日《掠燕湖畔读学友》,权当序言以赠之。没想到,五年刚过,这本《岁月行思》的初稿又被黄健寄过来,又一次嘱余以序之。深感荣幸之余也有几分惶恐一古人云,文情不厌新,交情不厌陈,以黄健之
期刊
一个大失败,可能离成功仅仅一寸之遥;一个大宝贝,也可能就在悬崖边上。许多引进版大书光荣体面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图书的声声叹息;一些毫不起眼的图书,能够悄然动销十年,本身已经成为宝藏。所以,选书编辑的选书,可能既在发掘金矿,又在自掘陷阱。    从“策划”到“选择”    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20Q5年之后,中国图书市场上的文学类引进版图书从品种到市场份额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图书品种类型
期刊
2009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积极贯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一批“走出去”图书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这些图书以多重的文化视角,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拓多种“走出去”渠道,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绩。    一、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打造国际出版经典    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打造国际出版经典,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图书“走出去”的第一追求。打造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出版集团,必须有更多内容世界一流的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