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园喷药是一项最普通的操作技术,但却是丰产优质的保证,很多果农喷药既没有一定的依据,更没有规范的配套技术,随意性很强。这样喷药一般是地下药多,树上药少,叶面上多,叶背上少,浪费的多,有用的少。有人曾做过调查,这样喷药,药的利用率仅30%,这也是药越喷越多,病虫害越治越重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病虫未治好却治出了药害。针对这些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试验,总结出了规范配套的喷药技术,摸清了相关的数据和标准,创新出适应不同情况的“垂直式”、“晃动式”、“刷干式”、“组合式”、“飘移式”5种不同的喷药方法,达到,了喷药数量降低,喷药质量提高,环境污染降低、果品质量提高的目标。
1 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喷药前的准备工作是喷药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既可保证喷药的顺利进行,又是提高喷药质量的保证。首先是对喷雾器等机具进行认真检查,需要修理的马上修理,要特别注意更换出水片。准备好后开机试验(以苏农牌机动喷雾器为例),用清水多次冲洗机器和药管。把机器调到最佳状态备用,再把所有的器具清刷一遍,最好把喷药的水进行过滤,防止喷药堵塞。
2 提高喷药质量的技术标准
2.1 顺序与距离
我们提出的顺序是喷药要掌握先后次序,就是先喷上层,后喷下层,先喷内膛,后喷外围。先喷迎风面。后喷背风面。一层一层的喷,一枝一枝的喷,喷到哪个大枝人要与那个枝正面相对或在侧面,决不能站在北边喷南边,站在东边喷西边。按顺序喷,上层药落下来下层接,迎风面刮回来背风面接,只有顺序不乱才能喷透喷匀。
所谓距离就是喷头与靶标的间距,喷头离靶标距离过大则雾滴的密度太稀,并且撞击力也太小,不能使雾滴由点变成面,由面连成片,由片形成完整的药膜。如果喷头离靶标太近。雾滴还没有充分散开就撞到靶标上,极易形成小水流淌到地面。在喷雾器压力适中。出水片孔径0.6~0.7毫米的情况下,喷头距离靶标50厘米左右为好,这样喷到靶标上的药才容易形成完整的药膜。所以掌握好喷药的顺序和距离是提高喷药质量的基础。
2.2 压力和孔径
喷雾器的压力和出水片孔径的大小是决定雾化程度和雾滴大小的关键。中国农科院王忠跃教授提出,不同病虫害最佳防效的农药雾滴粒径:防治虫害为10~50微米,防治病害为30~150微米,防治草害为100~300微米。普通的喷雾器很难达到100微米以下的雾滴粒径,只有弥雾机才能达到。在生产中许多果农的出水片孔径大于1毫米,喷出的雾滴粒径大都在400~500微米,这时喷雾器的压力不足,喷出的雾滴不仅大而且撞到靶标上的力很小,不仅附着力差,而且展开的面积小,不能由点变成面,极易坠落地面,这是造浪费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时加大喷雾器的压力,喷出的雾滴不仅大而且穿透力很强,极易造成对幼果的伤害。用普通的喷雾器带2个喷头,每个喷头安装0.6~0.7毫米孔径的出水片3个,工作压力在2.5~3兆帕,喷头距靶标50厘米时雾滴的粒径一般在200微米左右,虽然达不到最佳状态,但附着力仍然很好,不仅对幼果不会造成伤害,而且也容易形成完整的药膜,基本可达到防治目标。莱阳农学院张振芳教授曾做过试验,按每个雾滴到达树体表面直径增大2倍计算,一个直径200微米的雾滴其覆盖面积为2.8~105平方微米,覆盖1平方厘米需353.7个雾滴(1~108/2.8×105),如果雾滴直径为400微米则需88个。通过计算667平方米用药液100千克喷雾,雾滴直径平均为200微米,每平方厘米雾滴数可达3580个,按上面的计算结果,100千克药液平均形成200微米的雾滴喷到树体形成的总面积大于667平方米的10倍以上。因此即使是果园叶面积系数为5,覆盖率为90%,药膜完全可覆盖树体,叶子两面和果实。如果药的利用率为50%,就是667平方米的盛果期大树200千克药液也足够用,但在生产实践中果农往往会增加2倍甚至3倍以上,但防效仍很差,原因是雾滴越大。(直径增加1倍重量增大4倍)附着力差,在空中的悬浮力越小,也越容易坠落。这也是许多果农667平方米喷药液量虽然达到400~500千克,但是病虫害却很严重的根本所在。
2.3 操作技术与参照物
以上技术都到位,怎样才能使全树枝、果、叶形成药膜覆盖。这不仅要一定的喷药知识,更需要常期磨练。树上的枝、果、叶不但多。而且相互遮挡,如果按常规喷法,只是喷头朝上,往往会被一个枝或几片叶阻挡,有的部位形成水流往下淌,有的部位没喷上。这是用药量大防效差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拿药杆的两只手相互配合协调,使药杆有顺序,有规律的左侧、右侧、前倾、后仰。并且移动速度要均匀。如果枝叶过密,上下距离太近,可用药杆下压枝叶,尽量保持喷头与靶标的距离为50厘米,尽量使雾滴的喷射方向和要喷药点的切线呈900,这样喷上的雾滴不仅撞击力强而且展开的面积大,不易坠落或滑掉,还能形成较多的回雾。延长悬浮时间,从而提高药液的利用率和达到最佳防治效果,这叫“垂直式”喷药法,也是最基本应用最多的方法。
树上的枝、果、叶数量极大,在喷药时很难一一看清喷的好坏,我们找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树冠上部0.5厘米粗的枝条做为参照物,只要这样的枝全身着药良好,它周围的枝、果、叶基本也较好,但应注意不能刻意去喷那种枝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找准参照物是提高喷药质量的关键。
3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喷药方法
3.1 不同树种、品种的不同喷药方法
果树的不同树种之间对农药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就是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如核果类的桃、杏等就比仁果类的苹果、梨等对一些农药敏感的多。而苹果中的富士、国光、绿光等品种就比松本锦、乔纳金等抗药性强,如果在喷药时对这些树种品种采取同一方法,那么抗药性差的就容易发生药害。因此对这些树种品种喷药时,出水片的孔径要小一点,喷头距靶标的距离远一点,药杆的移动速度快一点,方位、角度变化多一点,既要喷匀又不能让药液往下淌,这样发生药害的机率会大大降低。这叫“晃动式”喷药法。
3.2 不同病虫害有不同的喷药法
果园中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习性、危害方式、潜居场所千差万别。喷药时首先明确这次喷药主治什么,兼治什么,它们的习性、特点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喷药方法。如苹果萌芽前喷药主要是对休眠期的病虫害进行铲除,主要防治枝干腐烂病、干腐病、兼治白粉病、红蜘蛛等。根据这些病虫害的潜居特点主要在大枝、大干上。所以这次防治重点是大枝、大干,同时兼顾中小枝。这次喷药的出水片孔径要稍大一点,压力加大一点,喷头距靶标的间距近一点。移动速度慢一点。喷头与大枝,大干尽量保持90。药杆象刷树干一样上下移动,这叫刷干式”喷药法。
3.3 不同时期的不同喷药法
苹果花后10天左右,正值幼果开始脱毛,是对农药最敏感、最脆弱的时期,又是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必须防治的时期,因此这时喷药要慎重。出水片的孔径不能大于0.6毫米,喷雾器的压力不能大于2.5兆帕,一定掌握好“垂直式”喷药的技术,既要防治病虫害,又不能伤害幼果。
3.4 不同天气的不同喷法
喷药时遇上大风或高温天气,应及时调整喷药方法。当遇上3级以上的风时,喷雾器的压力可加大到3兆帕,药杆快速,重复移动,使雾滴上下左右重叠飘移,形成较多的回雾,增加附着力,提高喷药质量,这叫“飘移式”喷药法。
遇上30℃以上的高温天气,蒸发快,树体着药量增大,雾滴不易由点变成面,由面连成片。这时出水片的孔径稍大一点,压力加大一点,喷头距靶标的距离稍近一点。药液的浓度稍降一点。喷药方法要采取“飘移式”和“垂直式”相结合的“组合式”,达到既省药又提高喷药质量的目标。
1 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喷药前的准备工作是喷药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既可保证喷药的顺利进行,又是提高喷药质量的保证。首先是对喷雾器等机具进行认真检查,需要修理的马上修理,要特别注意更换出水片。准备好后开机试验(以苏农牌机动喷雾器为例),用清水多次冲洗机器和药管。把机器调到最佳状态备用,再把所有的器具清刷一遍,最好把喷药的水进行过滤,防止喷药堵塞。
2 提高喷药质量的技术标准
2.1 顺序与距离
我们提出的顺序是喷药要掌握先后次序,就是先喷上层,后喷下层,先喷内膛,后喷外围。先喷迎风面。后喷背风面。一层一层的喷,一枝一枝的喷,喷到哪个大枝人要与那个枝正面相对或在侧面,决不能站在北边喷南边,站在东边喷西边。按顺序喷,上层药落下来下层接,迎风面刮回来背风面接,只有顺序不乱才能喷透喷匀。
所谓距离就是喷头与靶标的间距,喷头离靶标距离过大则雾滴的密度太稀,并且撞击力也太小,不能使雾滴由点变成面,由面连成片,由片形成完整的药膜。如果喷头离靶标太近。雾滴还没有充分散开就撞到靶标上,极易形成小水流淌到地面。在喷雾器压力适中。出水片孔径0.6~0.7毫米的情况下,喷头距离靶标50厘米左右为好,这样喷到靶标上的药才容易形成完整的药膜。所以掌握好喷药的顺序和距离是提高喷药质量的基础。
2.2 压力和孔径
喷雾器的压力和出水片孔径的大小是决定雾化程度和雾滴大小的关键。中国农科院王忠跃教授提出,不同病虫害最佳防效的农药雾滴粒径:防治虫害为10~50微米,防治病害为30~150微米,防治草害为100~300微米。普通的喷雾器很难达到100微米以下的雾滴粒径,只有弥雾机才能达到。在生产中许多果农的出水片孔径大于1毫米,喷出的雾滴粒径大都在400~500微米,这时喷雾器的压力不足,喷出的雾滴不仅大而且撞到靶标上的力很小,不仅附着力差,而且展开的面积小,不能由点变成面,极易坠落地面,这是造浪费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时加大喷雾器的压力,喷出的雾滴不仅大而且穿透力很强,极易造成对幼果的伤害。用普通的喷雾器带2个喷头,每个喷头安装0.6~0.7毫米孔径的出水片3个,工作压力在2.5~3兆帕,喷头距靶标50厘米时雾滴的粒径一般在200微米左右,虽然达不到最佳状态,但附着力仍然很好,不仅对幼果不会造成伤害,而且也容易形成完整的药膜,基本可达到防治目标。莱阳农学院张振芳教授曾做过试验,按每个雾滴到达树体表面直径增大2倍计算,一个直径200微米的雾滴其覆盖面积为2.8~105平方微米,覆盖1平方厘米需353.7个雾滴(1~108/2.8×105),如果雾滴直径为400微米则需88个。通过计算667平方米用药液100千克喷雾,雾滴直径平均为200微米,每平方厘米雾滴数可达3580个,按上面的计算结果,100千克药液平均形成200微米的雾滴喷到树体形成的总面积大于667平方米的10倍以上。因此即使是果园叶面积系数为5,覆盖率为90%,药膜完全可覆盖树体,叶子两面和果实。如果药的利用率为50%,就是667平方米的盛果期大树200千克药液也足够用,但在生产实践中果农往往会增加2倍甚至3倍以上,但防效仍很差,原因是雾滴越大。(直径增加1倍重量增大4倍)附着力差,在空中的悬浮力越小,也越容易坠落。这也是许多果农667平方米喷药液量虽然达到400~500千克,但是病虫害却很严重的根本所在。
2.3 操作技术与参照物
以上技术都到位,怎样才能使全树枝、果、叶形成药膜覆盖。这不仅要一定的喷药知识,更需要常期磨练。树上的枝、果、叶不但多。而且相互遮挡,如果按常规喷法,只是喷头朝上,往往会被一个枝或几片叶阻挡,有的部位形成水流往下淌,有的部位没喷上。这是用药量大防效差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拿药杆的两只手相互配合协调,使药杆有顺序,有规律的左侧、右侧、前倾、后仰。并且移动速度要均匀。如果枝叶过密,上下距离太近,可用药杆下压枝叶,尽量保持喷头与靶标的距离为50厘米,尽量使雾滴的喷射方向和要喷药点的切线呈900,这样喷上的雾滴不仅撞击力强而且展开的面积大,不易坠落或滑掉,还能形成较多的回雾。延长悬浮时间,从而提高药液的利用率和达到最佳防治效果,这叫“垂直式”喷药法,也是最基本应用最多的方法。
树上的枝、果、叶数量极大,在喷药时很难一一看清喷的好坏,我们找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树冠上部0.5厘米粗的枝条做为参照物,只要这样的枝全身着药良好,它周围的枝、果、叶基本也较好,但应注意不能刻意去喷那种枝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找准参照物是提高喷药质量的关键。
3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喷药方法
3.1 不同树种、品种的不同喷药方法
果树的不同树种之间对农药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就是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如核果类的桃、杏等就比仁果类的苹果、梨等对一些农药敏感的多。而苹果中的富士、国光、绿光等品种就比松本锦、乔纳金等抗药性强,如果在喷药时对这些树种品种采取同一方法,那么抗药性差的就容易发生药害。因此对这些树种品种喷药时,出水片的孔径要小一点,喷头距靶标的距离远一点,药杆的移动速度快一点,方位、角度变化多一点,既要喷匀又不能让药液往下淌,这样发生药害的机率会大大降低。这叫“晃动式”喷药法。
3.2 不同病虫害有不同的喷药法
果园中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习性、危害方式、潜居场所千差万别。喷药时首先明确这次喷药主治什么,兼治什么,它们的习性、特点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喷药方法。如苹果萌芽前喷药主要是对休眠期的病虫害进行铲除,主要防治枝干腐烂病、干腐病、兼治白粉病、红蜘蛛等。根据这些病虫害的潜居特点主要在大枝、大干上。所以这次防治重点是大枝、大干,同时兼顾中小枝。这次喷药的出水片孔径要稍大一点,压力加大一点,喷头距靶标的间距近一点。移动速度慢一点。喷头与大枝,大干尽量保持90。药杆象刷树干一样上下移动,这叫刷干式”喷药法。
3.3 不同时期的不同喷药法
苹果花后10天左右,正值幼果开始脱毛,是对农药最敏感、最脆弱的时期,又是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必须防治的时期,因此这时喷药要慎重。出水片的孔径不能大于0.6毫米,喷雾器的压力不能大于2.5兆帕,一定掌握好“垂直式”喷药的技术,既要防治病虫害,又不能伤害幼果。
3.4 不同天气的不同喷法
喷药时遇上大风或高温天气,应及时调整喷药方法。当遇上3级以上的风时,喷雾器的压力可加大到3兆帕,药杆快速,重复移动,使雾滴上下左右重叠飘移,形成较多的回雾,增加附着力,提高喷药质量,这叫“飘移式”喷药法。
遇上30℃以上的高温天气,蒸发快,树体着药量增大,雾滴不易由点变成面,由面连成片。这时出水片的孔径稍大一点,压力加大一点,喷头距靶标的距离稍近一点。药液的浓度稍降一点。喷药方法要采取“飘移式”和“垂直式”相结合的“组合式”,达到既省药又提高喷药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