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学员信息素质培养改革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研究的效果与创新点。改革完成后,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了学员学习全过程质量的自动存储与管理,完善了“课内导学+课外督学”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信息素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247-01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持续提高了士官学员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中的信息素质培养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士官学员信息素质培养的效果。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优化整合现有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相应的进行了优化整合,将学员已经较好掌握的内容进行弱化,将之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整合成一门课程,开设成与学员信息素质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保留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软件应用等基本内容,培养更加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扩大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增加与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战争模式相关联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维护、有线网络组建、无线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安全等能力素质培养内容,增加与提高与士官组训能力相关的多媒体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这些内容的增加既符合信息化战争体系下装备保障士官人才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又给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员提供了更高的学习目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通过每年举办信息技术竞赛,大批学员全方位的培养了图像视频处理、硬件维修、网络组建等能力;通过每年组织学员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现了学员计算机水平的全国认证。
  (二)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
  之前的任务体系偏重于技能目标的实现,对于学员来说更多意味着“模仿”,制作出与教材或教员要求的“成品”一样或相似的作品。改革后,增加探究性或综合性的任务,实施了真正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学员通过学习和模仿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去创造新作品。引导学员搜集素材、再用各种思路和方法加工成个性的作品。实施了课内“导学”与课外“督学”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即课内用有限的时间利用案例式教学引导学员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并有针对性地实践操作、培养技能;课外,通过学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形成能力。信息类教科书都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便于实施“自主学习”的模式。即先让学员自主学习,培养其信息素质,给他们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再由教员“后教”,即通过评判、点拨、更正、归纳,使学员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
  二、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本着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我们不断总结、修正和完善,在我校2015级至2017级3届本科及大专学员中进行实践,问卷调查显示,89%的学员对课程的改革表示满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找准了学员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任务。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与实践,找准了部队对军械士官信息技术实际需求,体会到了只有“贴近专业,走进部队”,才能找到改革方向,基础课也可以“实战化”。
  (二)加强了教学保障条件建设。针对新的“课程开放教学”模式,利用“2110工程”建设任务契机,建设了网络技术实训室等5类教学配套实训室,同时开发《课程开放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开放预约系统》,保障了课程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现。
  (三)提高了教员能力素质。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每一名教员成为信息技术的“全才、通才”,伴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教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员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身学习,取得了良好成绩。
  (四)孵化出一批教改项目与教学成果。在校内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教研室8人人次在全军与学校授课比赛中获奖,21人在全校授课质量为优秀。孵化出5项教改项目与青年教员创新基金项目。出版的2本教材面向全国发行,并被多所地方院校选用,反应良好。
  三、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
  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为课程实践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了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一)完善了“课内导学+课外督学”教学模式
  综合教育学、社会学多元理论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理念,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员认知规律,形成了贴近学员生活、贴近部队岗位、将培养学员信息素养融入其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体现技术应用性特色;提出了新的适合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课内导学+课外督学)和教学方法。
  (二)形成了一体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
  学员能够“一号通”,实现了利用学号将学习的各个环节的信息的高度整合,实现了学员无缝转换于课程开放教学管理系统、开放预约平台、在线考试系统与配套数字资源平台。
  (三)建立了学员学习过程的自动存储
  在配套建设的软硬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记录学员学习的过程性成果并自动生成形成性成绩,并与在线考试系统中记录的终结性成绩相匹配,有效保证了成绩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学员通过了解教员对其每次在线作业的反馈,极大地提升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杨勇.基于大数据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102-103.
  [2]劉明等.新型军校基础课教员培养模式的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4):303-306.
  [3]胡超斌等.士官教育数学和物理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思考.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4):292_295.
  [4]鲁辉东等.“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2):193-196.
其他文献
分布式共享存储体系结构是当今并行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注重性能指标的多处理器系统中通常采用硬件手段解决高速缓存一致性问题。高速缓存的一致性设计成为共享存储多处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HAZOP)经过45年的发展,成为广泛认可的安全评价方法来预防事故发生,我国从21世纪开始,逐步认识到其实用性。磷酸脱重工艺是磷酸产品向更高质量产品的一个深度加工,其设备的可靠性和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性需要进行风险分析,由此,我们利用HAZOP方法,来系统的分析了磷酸脱重系统的安全性和潜在的风险。本文以某公司磷酸脱
辽阳历史厚重,在新时代新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城市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是总体趋势。本论文基于对辽阳历史城区的空间结构演变,对其历史格局与格局变迁、社会背景与产业构成、区域地位与建筑风貌系统分析下,结合文化旅游视角,捋顺形态空间塑造的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多层面综合梳理出辽阳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式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分阶段性的规划文化旅游形态空间,从具体形态空间层面保护性塑造历史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相互独立和封闭的平台的开发,不同的数据格式和操作使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实现十分困难 ,并阻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COM技术的采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数据和操作集成起来,实现系统的无缝集成。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遥感影像数据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它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等原因,需要建立一个海量影像数据管理系统才能满足应用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该文提出了基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