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教师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已日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生命活力。但是,认真审视后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致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若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听则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未必听得懂。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一味地讲解,不顾来自学生一方的信息反馈,师生思维不同步,学生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余地,这样地讲与听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改进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
  例 一项工程,师徒两人合做需12天完成。如果由师傅先做16天,余下的徒弟独做6天就可以完成。如果这项工程全部由师傅独做,几天才能完成?
  有的教师由于受知识、解题经验的局限,只找到了问题的某种解法。就片面地认为非他莫属。因此,在教学中,就用“要求……就必须先求……”之类的语句。强调其解法的唯一性。殊不知,该题目还有其他解法,甚至还有比较简捷的解法。这样,就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了僵化、片面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例题中,不先求师傅的工作效率,照样能够获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比较:
  师傅 徒弟
  工作时间(天) 工作时间(天) 工作总量
  (1) 12 12 1
  (2) 16 6 1
  通过观察、比较(1)与(2)可看出:师傅(16-12)天的工作量等于徒弟(12-6)天的工作量。所以。这项工程全部由师傅独做完成的时间是:16 (6÷6)×4=20(天)。当然,此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假设的思想方法进行解答。如:假设师徒两人分别都做了16天,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计算出师徒两人都做16天的工作总量,然后与原工作总量单位“1”进行比较,找到超出工作量的原因,进而求出师傅独做的工作时间。这样。教师利用“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等语句,引导学生去领悟,用“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还有更简捷的解法吗”等语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不仅理解了题意,而且对所学的知识长久不忘,这是教师的讲所不能代替的。
  
  误区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常听教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例 一个工厂去年实际产值是500万元,比计划提高了100万元,这个工厂去年产值提高了百分之几?
  对教师而言,这道题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决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要求学生。学生在做此题时,错列式为:(1)(500-100)÷500;(2)(500-100)÷100。由于题目中没有直接出现进行比较的两个量,于是学生往往会出现上述的错误列式。其实,像这类应用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其内在联系进行解答。比如上述的例子中求“这个工厂去年产值提高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最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个工厂去年实际比计划提高的产值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问题就变成了“这个工厂去年产值提高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如果教学这道题之前先多做与此相关的题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关键看教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
  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由于教师有时对教材的难点把握不到位、例题讲解不透彻等,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础,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在基础中提高能力。
  
  误区三:教师讲得越多。课堂40分钟利用就越充分
  
  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最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把“讲”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将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讲”的主攻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若讲过了头,就显得多余、啰嗦,反而不见其效果。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与坏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应把课堂的大量时间花在让学生讨论、创造性地发现圆的某些特征上,在学生查阅诸多资料进行自我研究有关圆的知识之后。出示一组判别题:(1)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在生生相互热烈的讨论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讲”:“他说得有道理吗?你有其他的方法证明吗?还有补充吗?经得起证明的发现才叫真的发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我们的某些发现可能不完整,但发挥集体的智慧肯定会成功!”
  因此,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教材,在明确教材体系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教师应凭着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切实给学生创编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解答相关的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了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又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是很好地发挥例题的示范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重娴熟地解题,而不重视暴露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和技巧,那么掌握所学知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若仅给学生讲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那么学生对类似于分数应用题的新题型可能就无法进行独立解答。如果能给学生一些题组进行训练,并发现规律和方法,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如:
  1、学校有30个足球,是篮球个数的2/3,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30个足球,是篮球个数的2倍。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30个足球,比篮球的个数少1/3,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30个足球,足球与篮球个数的比是2:3,篮球有多少个?
  学生通过对上述题组中的“倍数”、“分率”、“比”进行比较,不仅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迁移,而且有利于学生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方法,获得新知。
  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其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及感悟数学思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回顾性心电
新课程改革崇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开放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是动态生成的。由于一些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会生成一些意
从实践的角度列举高精医疗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启动频繁和启动困难的几个维修实例,对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等)、机器的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等因素进行分析,正确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
对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蒋先生来说,在7岁的女儿被确诊患有戈谢病后,“钱”成了他挽救女儿生命的关键所在。  戈谢病属于罕见病,唯一有效的药物是注射用伊米苷酶,使用剂量与体重有关,一瓶21850元,16公斤的女儿一个月注射两次的药费为10万余元。蒋先生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现在除非药品被纳入医保或是药价下调,否则将很快无力承担药费。中国人口众多,像蒋先生这样的罕见病家庭不在少数。近期,另一罕见病——脊髓
随着安倍正式宣布辞职,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莫过于谁将掌舵这艘“扶桑丸”,日本的内外政策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安倍的继任者会是谁?自民党内围绕“后安倍”时代的政治斗争早已浮出水面。现阶段,各界关注的候选人有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前防卫大臣石破茂、前外务大臣岸田文雄、现防卫大臣河野太郎、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及环境大臣小泉进次郎等。  一直以来,石破茂和岸田文雄是外界最为瞩目的两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学习数学知识也一
一堂课如何上得有声有色,怎样才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且有实效,我的做法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具体事件、惊奇怪异的事件和有趣味的事件切入课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操作、判断和推理,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从而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一、以“惊”带“奇”,活跃课堂    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