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翰笙(1902.11.2—1993.6.7),20世纪20年代初投身革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文艺界卓越的领导人。中国电影的缔造者。著名革命作家。被誉为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
  
  上下求索,走上革命征途
  
  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生于四川高县罗场镇一个丝茶商家庭。姓欧阳,名本义、继修,阳翰笙是他的主要笔名。1918年,16岁的阳翰笙考入叙府联中(今宜宾一中),在这里,他与庆符县(今高县)同学李硕勋成了挚友。1921年初,他们联袂转学到成都省立一中,被选为成都学生联合会理事和执行委员,在吴玉章、王右木领导下开展工作。1922年春组织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影响很大,川军总司令刘成勋下令通缉阳翰笙等人,阳被迫去泸州川南师范拜访中共青年领袖恽代英。后来他说:“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
  1923年秋,阳翰笙到北京求学,在上海的李硕勋邀请他南下,遂于1924年10月考入上海大学。他白天学习马列主义,晚上搞工人运动,革命思想日益提高。1924年冬入团,1925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支部书记。在“五卅”运动中任全国学联常务理事,参加工商学联合会,组织领导罢工、罢课、罢市斗争。
  
  投笔从戎,北伐南征
  
  1926年1月,中央调阳翰笙到广州,他认识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后来他说:“我为参加革命,就有这样一位党的领袖领导我、指导我而感到幸福。”5月14日,他与郭沫若一起组织成立四川革命同志会,被选为监察委员,从此和郭沫若成了亲密战友。
  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央军委派阳翰笙到北伐第六军政治部任秘书。同年7月,汪精卫背叛,他退出第六军被派到第四军政治部任秘书,进驻九江后,与二方面军的党代表郭沫若晤面。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第四军对共产党人下逐客令。他8月4日到达南昌起义指挥部,见到周恩来、叶挺等。次日随前敌总指挥叶挺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南征。到抚州后,前委决定他到叶挺指挥的二十四师任党代表。他后来回忆说:叶挺“是那样年轻英俊,具有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要不是党调我到‘创造社’,我就会跟着叶挺学打仗,去红军中搞武装斗争了。”
  南征途中,阳翰笙参加过打钱大钧、迎击黄绍雄、保卫汕头、流沙突围等战斗。在福建汀州他受叶挺之托主持十一军党员大会。肖克将军回忆说:“当时,我只是个连长,而阳翰老则以起义军党代表身份给我们讲话,使大家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在汀州,阳翰笙被任命为全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随军进驻汕头。然而,由于敌众我寡,部队冲散到流沙、海丰隐蔽,后来他坐木船到香港寻找党组织,直到11月由党安排去上海。
  
  弃武就文 肩负重任投身文艺战场
  
  到上海后,党决定他弃武就文。他后来回忆说:“按我的本意,还想重上战场,但我是属于党的,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四·一二”后,阳翰笙进人“创造社”任文化支部书记。从1928年初到1929年夏他冒着杀头危险,创作了《马林英》、《地泉》三部曲等15篇短篇小说和8部中篇小说。第一次概括了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的失败及毛泽东、朱德上井冈山开辟根据地的全过程。
  1929年9月,中央委托江苏省委负责人李富春分别找阳翰笙和潘汉年谈话,要他们召集“创造社”、“太阳社”党员开会停止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上,鲁迅作了重要讲话,阳翰笙代表党组织就形势、团结、深入生活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左联”成立,标志着党对革命文艺运动已发展到从思想领导到组织领导的崭新阶段,是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1930年下半年阳翰笙任“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下半年至1935年2月任中宣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党团书记。与田汉一起使艺华电影公司成为党的阵地,创办了湖风书店,主编了《流沙》、《日出》等刊物和《社会科学丛书》,创作了《华汉三部曲》、《逃亡》等20多部小说和电影剧本、8个话剧,开创了我国戏剧、电影事业的新局面。
  1935年2月,阳翰笙和田汉等被国民党抓捕押送南京监狱。10月,由柳亚子、蔡元培等保释出狱软禁南京。但阳翰笙仍秘密为《新民报》编副刊《新园地》,于1935年12月1日创刊。他以纯继、小静、一德等笔名先后发表了五六十篇杂文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主义和投降路线,掀起一次打“狗”(指汉奸、特务)运动。还创作了电影《新娘子军》、四幕话剧《前夜》等。
  
  患难与共 领导抗战文化和民主运动
  
  “七七事变”后,阳翰笙被释放,从南京来到武汉。周恩来交给他两项任务:一是筹备文艺界各个抗敌协会;二是协助郭沫若筹备国民政府第三厅。阳翰笙不负重托,很快建立起中华全国文化界各抗敌协会,在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建立了特殊功勋。
  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第三厅成立。他组织了武汉各界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周及“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活动;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抗敌宣传队”深入到10个战区的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期间,他将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调入“中制”,使其成为抗日宣传的中坚力量。
  在二次反共高潮前夕,郭沫若、阳翰笙带领全体进步人士集体退出第三厅。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成立了由郭沫若任主任、阳翰笙任副主任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表面上它是国民政府的一个学术机构,实际上是党领导下的统战组织,被称为“第三红岩”。1941年1月蒋介石策划了“皖南事变”。周恩来让阳回家乡高县罗场暂避两个月,他收集了《草莽英雄》的创作素材,决意以戏剧为武器反击反共高潮。他向周恩来建议组织一个民间剧团。周恩来采纳并令阳组建,于10月11日成立了“中华剧艺社”,组织上演了郭沫若《屈原》一剧。他以“太平天国”为素材。创作了六幕话剧《天国春秋》,反映了广大群众“要团结、不要内乱”的呼声。这个剧团对国统区的戏剧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945年春。郭沫若、阳翰笙发动了《文化界时局进言》签名运动,征得各界名流372人的签名并发表在《新华日报》上,蒋介石惊恐万状,下令解散“文工会”。“文工会”解散后,阳翰笙到中苏文化协会主持研究委员会主席的工作,成为许多戏剧电影工作者的知心人,戏剧电影界信任和爱戴的领路人。抗战期间,阳翰笙是文艺创作“最丰硕的作家之一”。他的87部话剧一半是在重庆写成,创作了《八百壮士》、《日本间谍》等4部电影剧本,演出后反响强烈。阳翰笙始终站在领导和发动国统区文艺战线 开展抗日运动的前列。
  
  迎接解放,掀起进步电影运动
  
  抗战胜利后,阳翰笙1946年6月回沪,征得周恩来同意在上海开辟我党的电影阵地,白手起家成立了联华影业社。1947年5月又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阳翰笙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在1946年至1949年间,昆仑公司出品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武训传》等优秀影片,使进步电影运动成为推动民主运动、迎接解放的一股强大力量。
  1948年,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蛊惑民心,下令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罗静予赶制两部污蔑解放军的“戡乱记录片”。罗从南京秘密到上海找阳共谋对策。阳将孙瑜的《武训传》剧本交给他们拍摄,嘱其以借口人力、财力、物力的不足来拖延开拍“戡乱片”,使“戡乱片”终成泡影。
  
  九死不悔 为党的文化事业鞠躬尽瘁
  
  1949年3月24日,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成立,阳翰笙任全国电影协会主席。10月1日应邀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不久,周恩来将他调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和副秘书长,兼任中共文化教育委员会机关党组书记。1950年至1954年秋,阳翰笙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兼任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制订文教改革、调整、发展的计划和有关政策并加以贯彻落实,成为周总理与文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
  1953年,阳翰笙到中国文联先后任秘书长、副主席、主席和党组书记,他将中国文联任务具体为:一联各文艺协会和各省、市、自治区文联;二联知名作家艺术家;三联各国文艺界。1954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会长和党组书记、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阳翰笙领导开展了大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阳翰笙受命筹备和主持会议,任党组书记。会后他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的电影《北国江南》上映后,受到好评。然而就是这个《北》片,被康生打成了“反党大毒草”。
  1966年6月,“文革”开始,阳翰笙被关进“牛棚”,后来被关进秦城监狱。康生、江青为了将他打成叛徒,指使专案组对其拷问、毒打,但他绝不说一句不实之词。林彪事件后,一些干部被陆续解放,江青对“四条汉子”却批示“长期关押”。
  1975年春,邓小平复出工作,被关押了9年的阳翰笙终于7月12日被释放出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颖超多次催问和胡耀邦的支持下,阳翰笙长达14年的冤案于1979年1月获得彻底平反,恢复其全国文联副主席和党组书记的职务,并任第四次文代会筹备小组副组长。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和党组书记。
  1979年,全国政协增补阳翰笙为政协常委。1982年阳翰笙代表文联系统参加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复出后,他为田汉等一批文艺家伸冤昭雪、平了反,为几十人落实了政策,解决了几百人的革命工龄问题。出版了《阳翰笙电影剧本选集》、《阳翰笙剧作集》及回忆录《风雨五十年》等。
  1993年6月7日,这位一生心系党、心系人民的革命者,怀着对祖国文化事业的无限眷念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在北京离开了人世,享年91岁。
其他文献
增值税法是指调整征纳双方在征收与缴纳增值税过程中形成的征纳分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于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环环紧扣、税负公平”的优点,成为世界各国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法律方法问题近年来颇受法学界的关注。然而,何为法律方法以及实践中如何运用法律方法等问题却依然存有很大争议。所以,探讨法律方法的界限成为必要。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存在着